◇ 李羚◇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相结合,成就了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一伟大变革的主体是青年,而毛泽东是这一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史上先进的青年共产党人代表,为青年成长提供了典型样本。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从社会学视角研究青年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成果较少。本研究对毛泽东的思想理论进行溯源,毛泽东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并将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青年的健康成长是一个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研究青年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有助于青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轰击下,旧中国危机四起,人民苦难深重,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不懈探索,寻找救国救民道路,却在很长时间内都抱憾而终。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但农民起义、君主立宪、资产阶级共和制等种种救国方案都相继失败了”,“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成为首要问题”①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ldhd/2013-12/26/content_2554937.htm. 2013-12-26.,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青年毛泽东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从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论断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②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ldhd/2013-12/26/content_2554937.htm. 2013-12-26.。五四运动前,世界是什么样子,中国何去何从,青年人应该做些什么、研究些什么,这些问题深深地困扰着毛泽东这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既是时代的孕育,也是自身青年社会化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研究,深刻把握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规律”③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共产党员网,http://www.12371.cn/2019/04/30/ARTI1556627564195443. shtml. 2019-04-30.。
毛泽东作为一位世界性的历史人物,从新闻传记、学术论证到专题拓展,是国内外中国学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西方毛泽东研究是国际学术界毛泽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埃德加·斯诺通过实地采访和观察,形成和发表了关于毛泽东的一系列报道,并出版了《西行漫记》,引起世界范围的轰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西方毛泽东研究从新闻传记向学术论证转变的阶段,涌现出一批代表性学者,如费正清、本杰明·I·史华慈、斯图尔特·R·施拉姆、莫里斯·迈斯纳等,这是以文献研究和专题拓展为标志的阶段,主要代表成果有史华慈1951年出版的《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1952年费正清和史华慈合编了《中国共产主义文献史(1921—1951)》,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毛泽东主义”这一分析范式;80年代及以后,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和施拉姆著《毛泽东:初步评价》,标志着国外对毛泽东研究进入心理分析研究拓展的阶段,特里尔从毛泽东的家庭切入,寻找他之所以成为革命者的源头,“为西方毛泽东研究新的理论生长点的发掘与全新理论图景的开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④赵勇,张飞:《西方毛泽东研究的宏观脉络》,《人民日报》2016年1月4日。。
国内研究毛泽东的文献也具有一定特点,不少学者考察了青年时代毛泽东的思想和生平,注重研究青年毛泽东的成长历程。李佑新认为青年毛泽东的“自我实现论”,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郑林华则提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还深受传统文化中墨家思想的影响”,“使自己具有同情农民,尊重和倡导体力劳动,提倡节俭的思想”⑤郑林华:《毛泽东和党的其他早期领导人与墨家思想略论》,《党的文献》2009年第3期。。杨晓伟从文化的视角认为毛泽东没有赴法勤工俭学的原因在于他“重研究中国文化和国情,打好本国文化基础”⑥杨晓伟:《毛泽东未赴法勤工俭学原因再探》,《党的文献》2011年第6期。。谭献民认为在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以群众运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⑦谭献民:《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群众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2期。。郑海平、曾德生则根据“青年时期毛泽东的学习经历、社会实践、对社会事件的态度和应对行为,分析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对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启示”⑧郑海平,曾德生:《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对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启示》,《红岩春秋》2016年第3期。。陈晋认为青年毛泽东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不同的是提出问题和推动实践去解决问题,在青年毛泽东身上是统一的。⑨陈晋:《青年毛泽东的“问题意识”》,《中国组织人事报》2016年7月26日。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可知,国内外学者在毛泽东研究方面有共同的关注点,即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关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成为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武器,主要关注五四时期的毛泽东。目前从社会学视角的研究有一些成果,如程美东认为青年毛泽东生活的时代正是西学东渐成为风尚的时代,西方科学重视数据,强调逻辑思维,讲求实证等特点对毛泽东或多或少产生了影响。①北京大学曾于1916年开设社会学班,1907年直隶设立了统计学堂,同年北京法政学堂政治门设立了统计学课程,该课程直接与调查统计有关。毛泽东在青年时代一直重视研读西方文化书籍,1920年以前,在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文化结构中,西方近现代社会思潮要素占据主导地位。与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毛泽东勾勒出自己的思想肖像,“在自己人生‘容易接受的年龄’阶段: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我自己在青年时期,学的也是这些东西。这些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包括那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②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12页。。毛泽东在1920年末至1921年初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③陈锋:《毛泽东文化结构和文化观念的演化及其知识分子观的嬗变》,《发展与观察》2007年10月。从社会学史视角研究青年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基础以及青年毛泽东的政治社会观,探寻青年毛泽东的社会化路径,对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身处社会之大巨变时代,青年毛泽东始终对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事极其关注。详看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成长历程,他受时代的影响不断成长:第一次是在家乡读私塾时接触《盛世危言》,思想上受到康梁改良爱国主义影响;第二次是在他二十岁时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杨昌济等老师影响下,大量吸收中外先进思想,逐步有了自己的精神偶像,读《新青年》、组学会、办报纸,确立了救亡图存、救世济民的理想;第三次是他离开湖南前往北京,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导师李大钊和陈独秀,毛泽东将家国情怀转化为救国救民的革命实践。毛泽东青年时代演绎了中国共产党萌芽和成长的历史轨迹,读懂毛泽东,了解青年毛泽东如何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为青年中国共产党进行自画像。
西方社会学的传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表现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担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使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宣传西方科学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将社会学传入中国,西方社会学说的渐进论与中国本土社会学说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改良的需求。社会学传入中国经历了一个由严复、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启蒙传播阶段,到向国外派遣留学生,通过留学生及日文社会学教科书、专著中译本,间接传入我国的阶段。④杨雅彬:《中国社会学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页。这是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之间的分水岭,也加深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陶孟和为例,陶孟和(1888-1960),原名履恭,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绍兴,被称为中国社会学的奠基者。陶孟和一生信仰社会调查,他主张“社会调查是一场社会革命”,源于他在留学时遭遇的一个困境:中国缺乏社会生活史,我国的文学家可以为一个人用几万几十万字夸耀他的功德业绩,却不愿用几十个字几百个字叙述人民大众的真实状况。人民的欢乐、冤苦和生活状态,除了诗歌小说之外,再没有记载。自此,他立了宏愿,要把中国社会的各方面调查一番,一方面了解中国社会的长处,另一方面找出种种使人民不得其所或阻碍人民发达之短处,再探讨改良方法。毛泽东在读私塾时,也爱看中国古典小说,他发现小说里都是文官武将,少爷小姐,从来没有种田的农民。他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写农民的书”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30页。,他像陶孟和一样,在反思中国历史中发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严重缺陷,也启发了他们的远大志向。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期间就立志,要“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②张锦力:《解读青年毛泽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03页。,也奠定了他深入社会认识社会的方法。毛泽东接触过斯宾塞的社会学,也深受严复、康有为、陶孟和等人传播国外社会学的影响,崇尚学问和调查研究,并从革命的视角提出:革命也需要学术的强力支撑。
唯物史观社会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一股清流。19世纪末,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和主干传入中国,以强烈的社会革命倾向,吸引了革命党人的关注,其主要代表人物在学理上对唯物史观展开了不同维度的论证: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李达等从社会学维度阐释了唯物史观,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新文化运动中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开启了最初的唯物史观社会学的中国化运动。唯物史观社会学作为当时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学派,不仅改变了人们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视角,也对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李大钊认为,“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学研究建立在物质生产或经济结构基础之上,进而不仅使社会学研究获得了坚实基础,而且也使社会学呈现了崭新的形式与内容。这是唯物史观对于社会学上的绝大贡献,与史学上的贡献一样伟大”③李大钊:《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39页。。
唯物史观社会学的发展为解读中国社会开辟了一条新路,深化了中国社会学方法论的探讨④李培林:《20世纪上半叶的唯物史观社会学》,《东岳论丛》2009年第1期。。毛泽东赞同李大钊的认识,并且参与到“主义”的宣传和研究之中,对于进一步探索改造中国社会起了积极作用。⑤李维武:《新文化运动中的唯物史观派》,《武汉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毛泽东受唯物史观社会学的影响,正如毛泽东在1920年3月14日给周世钊的信中所述:“老实说,现在我于种种主义,种种学说,都还没有得到一个比较明了的概念,想从译本及时贤所作的报章杂志,将中外古今的学说汲取精华,使他们各构成一个明了的概念。”⑥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12页。把毛泽东从以上理论“大杂烩”中导引出来,只信仰马克思主义一家,与当时中国学术社会的革命性变化有着重要关联性。作为现代教育体制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第一批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部分,“他们身上显示出这批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获得了比较系统而完整的西方学术训练,这个特点影响了他们的为人和治学以及对国家与世界的看法”⑦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2页。。
人的社会化是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二是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个人社会化的场所和媒介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大众传媒。
首先,家庭是青年毛泽东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家庭对儿童甚至青年的社会化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字顺生,是旧中国一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农民,是一个意志坚强、精明能干的严父。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勤劳俭朴、心地善良、性情温厚,经常接济乡亲。毛家祖上是贫农,只是到1915至1918年间,才逐步走向富裕。这个变化与毛贻昌的勤俭持家、精明能干是分不开的。为了使家业后继有人,1910年秋,毛贻昌决定送毛泽东去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当时毛泽东求学心切,敦请各位亲戚和老师从中周旋力劝,毛贻昌最终同意毛泽东去湘乡东山小学堂学习,毛泽东由此迈开了人生转折的第一步。对少年毛泽东来说,父亲给他以棱角和阳刚之气,母亲给他以谦和温厚之情,塑造了他的性格。“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但父子之间也因为价值取向不同,也产生冲突甚至对立。毛顺生最看不惯的是毛泽东一旦读书就入了迷,认为这是儿子“不孝和懒惰”的借口,作为长子就应持家创业、光宗耀祖,其他的想法都是农家子弟的幻想。于是,用毛泽东的话说,父子间的“不满增加了。在我们家里,辩证的斗争不断地发展着”。正如特里尔在《毛泽东传》所言,“在韶山的16年生活是中国大多数农村家庭的一个缩影”。母亲慈爱、父亲专制与勤劳是中国家长的典型形象。毛泽东在幼年时期就有了既斗争又妥协的实践历练。
其次,学校教育促进了青年毛泽东的社会化。学校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教育让毛泽东找到了自身的需求和方向。毛泽东的教育历程包括私塾、新式教育、学校教育。1902年,8岁的毛泽东开始了他的私塾生活,在韶山冲先后进了6所私塾读了6年书。1910年秋天,16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冲,报考了湘乡县(今湘乡市)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东山高等小学堂实行“新法教育”,毛泽东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中外历史、地理以及英语、自然科学等新鲜知识。“他读书涉猎较广,在读‘四书’‘五经’的同时,爱看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尤其喜爱《盛世危言》之类具有爱国色彩的书籍,还读了一些时论和新书,在读了一本日本中岛端著的《支那分割之命运》的小册子以后,对国家的前途十分担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考入湘乡县(今湘乡市)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他读书的涉猎更广泛了,在这里阅读了一些中外历史,地理书籍和报刊,特别爱读康有为、梁启超,接受了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①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98页。1912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第一师范是个好学校,替我打好了文化基础。”新式教育使毛泽东获得了更广阔的思想空间。毛泽东十分推崇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毛泽东勤于做笔记,当时他有许多种笔记本,包括听课、自学、摘抄、随感和日记等积了好几网篮。②徐特立:《毛泽东与徐特立跨越半个世纪的师生情》,《学习时报》2019年9月2日。读书,使毛泽东获得了成长的营养,毛泽东常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实际上,毛泽东对学校的课程是有偏好的,他更多的靠图书馆自学满足求学需求。毛泽东1913年到1918年暑期毕业,前后共做了5年半的师范生。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专心于哲学、史地、文学等,读书不倦,但对数学和美术漫不经心。1916年后,原本专心读书的毛泽东开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并具相当的组织和活动能力。毛泽东曾说:“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最敬佩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老。”这两位老师,不仅传授知识、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目标,重视对学生的修身教育,还鼓励学生要不断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做有益于社会的人。在杨昌济的鼓励和支持下,毛泽东不断地阅读进步刊物,他成了《新青年》的热心读者。杨昌济特别提倡要把思想付诸行动,很注重意志的锻炼,是中国第一位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家。杨昌济认为,知识可以报国,但缺少强健的身体,丢失了高尚的品德,报国就是空谈。在听杨昌济所授“修身”课程期间,毛泽东围绕《伦理学原理》课程写了一万四千字的批注,杨老师推荐毛泽东与李大钊相识,最后安排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入认识之旅。受老师思想的影响,在1917年3月,将《体育之研究》一文投向《新青年》。这篇文章以其畅快淋漓的文风、逻辑严密的章法博得了陈独秀的赞赏,将全文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杨昌济曾致信好友章士钊,介绍毛泽东与蔡和森的“学、品、行”,赞扬毛、蔡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①转自唐振南:《老师眼中的毛泽东:杨昌济赞其“海内人才”可救国》,《中华魂》2009年2月。。
第三,社会网络也使毛泽东获得了成长的人脉和思想资源。社会网络所代表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纽带,是有组织地将个体联系起来的一套社会关系地图,也称社会资本。毛泽东通过与同乡、同门交往,与志同道合者游学、参与学会、研究会、社会团体和向老师请教等方式建构社会网络,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社会阅历,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据粗略统计,他青年时代主持或参加的学会社团有十几个,如:湖南一师学友会(原名技能会)、湖南新民学会、湖南留法勤工俭学会、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少年中国学会、湖南学生联合会、上海工读互助团、自修大学、旅京湖南学会、湖南改造促成会、湘潭教育促成会、平民通讯社、文化书社、读书会、俄罗斯研究会等等。借这些平台组织青年研究和解决符合学会社团宗旨的实际问题。②陈晋:《青年毛泽东的“问题意识”》,《中国组织人事报》2016年7月26日。通过老师介绍和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毛泽东结识了北大的大师名家,积极参加了北京大学哲学会和新闻学研究会的各项活动。通过社会网络建构,一方面,毛泽东接触到更多思想和组织的信息,涉猎的范围更大,走出了湖南,获得了更多社会资本和多元文化;另一方面,毛泽东的社会威望也在思想交往和沟通中提升。这对毛泽东“五四”前后的思想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毛泽东开始具体地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读了许多关于苏俄革命的书,还读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柯尔普著的《社会主义史》,这两部书引起了毛泽东的极大兴趣,使他第一次知道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原动力”。③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17页,第117页,第118页。毛泽东认为“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最正确解释”④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17页,第117页,第118页。。 因为《新青年》投稿结缘,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陈独秀,“同陈独秀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如何应用于中国革命,以及组织湖南改造促成会的计划”⑤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17页,第117页,第118页。。正是在良师益友型社会网络的影响下,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1920年后毛泽东“从此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⑥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页、第22页。。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和蔡和森与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齐聚在湖南岳麓山下,成立了新民学会。起初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后来发展为“改造中国与世界”①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28页。。新民学会先进分子最早系统地提出了建党理论及中国共产党名称,这主要体现在1920年8月至1921年2月毛泽东与蔡和森的通信之中,蔡和森首次提出了“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并且要求按照列宁建党的组织原则、方法和步骤建立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②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28页。。新民学会开启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的组织摇篮。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湖南是全国建党基础最好的省份之一,有近20名党员,约占全国党员总数(58名)的三分之一,而湖南党员中新民学会会员又占大多数”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172页,第172页。。在中共三大报告中,陈独秀称赞“只有湖南的同志可以说工作得很好”④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172页,第172页。。
最后,大众媒体促进毛泽东政治思想转变。青年毛泽东社会化与媒体有着紧密的关系。他接触的第一份报纸是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合订本,便开始接受政治思想,并持续阅读各类报纸。报纸是毛泽东了解中国和世界的主要窗口,也成为他关心和参与国内外大事的渠道。他曾在新民学会学习会上说:“我所愿做的工作,一是教书,一是新闻记者。”报纸在毛泽东从爱国者向革命者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启蒙、指引作用。《湘江评论》是毛泽东创办并亲自主编的第一份正式报纸,是五四运动时期以湖南学生联合会名义在长沙出版发行的一张四开四版小型报纸,每周一张。自1919年7月14日创刊号问世至8月被军阀张敬尧查封,共出版发行四号与临时增刊第一号。《湘江评论》所刊文章中,影响最大、反响最强烈的当属毛泽东撰写的《民众的大联合》,他接连发表了三篇文章论证民众大联合的意义、如何实现大联合、中国大联合如何实现,“他认为人民群众联合起来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大联合要以小联合做基础”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2页。。李大钊称赞《湘江评论》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报刊之一。《湘江评论》的巨大影响力还表现在对青年学生的启发上,引导了一大批青年投身到救国的革命事业中来,萧劲光、郭亮、向警予都在不同场合谈及受到《湘江评论》的影响才投身革命的洪流之中,后来均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领导人。
青年毛泽东与同时代青年有着共同的成长环境。如果说家庭环境给了他认识中国社会和贫困群体的生活契机,学校教育则奠定了他对中国当时政治制度的反思和批判。所不同的是,他的社会化注重自我修身、融入社会、身体践行、提升能力的探索。他主动学习吸收中外思想,反思批判中西制度和不断矫正思想航道,为后人展现了一个未来领导人所具备的优秀思想潜质和组织才能。认真梳理青年毛泽东政治社会观,有助于丰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宝库,深化青年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毛泽东出众的领导才华和极高的领悟能力源于他孜孜不倦地读书和学习。读书成就了毛泽东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不盲从的学习型青年的独特人格。他求真探索、学以致用的读书原则,塑造了“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9页。的学习方法。针对青年读书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4页,第74页,第6页,第70页,第70页,第72页,第334页,第377页,第377页,第371页,第493页。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4页,第74页,第6页,第70页,第70页,第72页,第334页,第377页,第377页,第371页,第493页。。他是一个极具读书能力的人,经常到学校藏书楼和图书馆借阅中外经典书籍。毛泽东提出:“只要是书,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正面的、反面的都可以涉猎。”毛泽东推崇徐特立先生的读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后专门”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4页,第74页,第6页,第70页,第70页,第72页,第334页,第377页,第377页,第371页,第493页。。同时,毛泽东还十分注重比较读书,在毛泽东看来“西方学科分类细致而有系统,系统的分类可以使得学习条理清晰,容易掌握,否则知识就会变得庞杂和碎片化”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4页,第74页,第6页,第70页,第70页,第72页,第334页,第377页,第377页,第371页,第493页。。“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4页,第74页,第6页,第70页,第70页,第72页,第334页,第377页,第377页,第371页,第493页。
毛泽东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他把读书学习与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西方伦理学课上,老师杨昌济用一本德国的《伦理学原理》作为教材,这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毛泽东花了近一年时间,将全书通读,留下超过12000字的批注。他在给自己的好友兼老师黎锦熙写信时提到:“需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4页,第74页,第6页,第70页,第70页,第72页,第334页,第377页,第377页,第371页,第493页。。读书使他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并且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根究底的精神。
毛泽东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探讨现实问题,他认为过去理论与实际脱节,“多是空空洞洞,很少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4页,第74页,第6页,第70页,第70页,第72页,第334页,第377页,第377页,第371页,第493页。。青年毛泽东的社会观集中反映在婚姻、教育改革和女子自由等方面。
1919年11月14日,湖南长沙发生赵五贞自杀事件,引起了当时社会上的强烈反响,青年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连续发表了多篇文章,提出“吾们讨论各种学理,应该傍着活事件来讨论”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4页,第74页,第6页,第70页,第70页,第72页,第334页,第377页,第377页,第371页,第493页。。他认为赵五贞自杀是由“三面铁网(社会,母家,夫家)”环境致死,“这事件背后,是婚姻制度的腐败,社会制度的黑暗,意想的不能独立,恋爱不能自由”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4页,第74页,第6页,第70页,第70页,第72页,第334页,第377页,第377页,第371页,第493页。。进而探讨当时社会层面的婚姻制度问题。毛泽东主张从“打破父母代办政策、打破媒人制度、破除婚姻上的迷信问题”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4页,第74页,第6页,第70页,第70页,第72页,第334页,第377页,第377页,第371页,第493页。三方面入手,不仅发现了自杀背后的社会根源,更是提出了建设性的社会革命思路。
在教育上,他提倡学业与体魄同等重要,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重视学校体育锻炼,自编体操,撰写《体育之研究》论文,并为此探索实现的道路,并在《新青年》刊物上发表。在学习期间“经常洗冷水浴、登山、远足、游泳,着力锻炼身体和意志”⑫文热心:《一师苦读时》,《湖南日报》2013年9月5日。。同时,他关注女性的命运、女性的成长和教育,主张大联合要关注湘省女子教育绝少进步的现状,在给向警予的信中提出“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涂,可谓绝无希望……,希望你能引进大批女同志出外,多引一人,即多救一人进步”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4页,第74页,第6页,第70页,第70页,第72页,第334页,第377页,第377页,第371页,第493页。。
毛泽东的政治观不仅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探讨民众大联合的意义上,还表现在他对中国政治史和西洋社会的政治改革的反思,参加各类斗争,反思大中国与湖南的自治关系上。各种实践也使他认识到俄国革命经验的可行性,促使他从激进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最有影响力的实践就是从各种社团学会组织转向建党建团工作,他是较早认识到建党重要性的先进分子,并用实际行动开创了中国政治的新时代。
主义譬如旗帜。1920年6月,如何改造湖南,中国又将如何改造?他提出虽然不反对零碎解决,但不赞成没有主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他在文中提出,要造成一种有势力的新空气,才可以改变。他认为这种空气,需要一班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为大家所共同信守的“主义”,“没有主义,是造不成空气的。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98页,第476页,第419页,第476页,第533页。。从湖南自治失败的实践中,他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当时政治无组织、一盘散沙之弊。在考察中国四千年历史后,他认识到“中国之大,太没有基础,太没有下层的组织”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98页,第476页,第419页,第476页,第533页。。这为他主张学习俄国、建立中国共产党、发展基层党组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民众的力量。《民众的大联合》是连载于《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头版头条的长篇论文,总计7000余字,核心内容是号召民众的大联合。他指出“过去好多人讲改造,却只是空泛的一个目标,原因主要是一个人的冥想和人自为战”,而克服此弊端的一个法子就是“讨论共同的目的,共同的方法,目的同方法讨论好,再讨论方法怎样实践”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98页,第476页,第419页,第476页,第533页。。这是毛泽东所撰写的对于中国当时政治变革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章,也是反映他早期统一战线思想的令人瞩目的成功之作。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98页,第476页,第419页,第476页,第533页。
毛泽东青年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重实践性。他的实践观集中体现在从改良向革命的转变。毛泽东把崇尚学习的人分为:“即办事之人和传教之人”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98页,第476页,第419页,第476页,第533页。,从他们身上汲取不同的修身力行之养分。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担当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研学马克思主义思潮时,他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但他也发现“可是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⑥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1-22页。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的两大精神,即实际研究的精神和实际活动的精神。在这一点上,费孝通对毛泽东社会调查有着非凡的洞察,在他看来,“社会调查不仅仅只是一项科学研究,还有群众工作的内容在内”。他认为毛泽东的社会调查之所以成功依靠两条:第一条是他出身于农村,并有意识地接近农民群众,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这就使他对农村经济状况和农民生活十分熟悉,且有直接感受。第二条是他十分虚心地通过农民去检验、核实自己的想法,使农民体会到他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因而获得了农民的信任,成了农民的知心朋友⑦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北京:北京出版社,2017年,第12-13页。。
毛泽东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全文,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13/c_127090941_3.htm. 2014-10-13.研究和学习青年毛泽东成长史有助于当代青年继承伟大的精神遗产。
第一,将个人融入社会是青年成长的关键。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首先表现为青年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五四运动第一次宣告了中国青年的主体力量,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历史性转折。毛泽东是这一时代青年的楷模,他深谙自己所处的时代际遇,自觉地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把个体发展与民族振兴相联系,勇担时代重任。以留学为例,他不仅谈留学的意义,更重留学方法,为什么留学?如何留好学?毛泽东主张,“人才应散于世界各地去考察,不应堆积于一处,各方面的‘阵’都要打开,了解当时世界最进步思想学说为中国所用”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31页,第420页。。 “想留俄,想多了解中国社会实际。希望与同志一起,将‘古今中外学术大纲’弄清楚,做好留俄充足准备。”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31页,第420页。他既不跟风,也清醒自己留下来的使命。毛泽东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从而在民族发展的历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到:“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和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学习是个人的社会行为,也要符合社会的需求。青年时代要立志更要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充分融入时代大潮中,勇担国家与民族大任,才能真正获得人生发展。
第二,用学术、讲政治是青年发展的思想支撑。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思想产物,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这种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要求,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④《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2019-03-18.。毛泽东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认为马克思的学说最管用,一是中国社会需要,二是中国革命需要,三是一旦被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掌握住了,中国就发生大作用”⑤《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n1/2020/1109/c40531-31924215.html. 2020-11-9.。一旦确立起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终生信仰。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毛泽东所倡导的“学有本源”,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是青年学生 “学有本源”的根本指南,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搞清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⑥吕炜:《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日报》2020年10月9日。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和研究能力建设,加强“用学术讲政治”的学科建设,用真理说服人。
第三,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青年发展的精神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一代又一代先进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产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①《坚定“文化自信”,须读懂习近平这6篇重要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9-06/19/c_1124642114.htm.2019-6-19.。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养料和思想土壤,这就是毛泽东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开始研究中国历史,这种研究是为了了解中国的特点。他主张学习西方文化,但他认为,“观西洋史,当注意中西之比较,取于外乃足以资于内也。”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3页。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青年毛泽东文化自觉的关键。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民族自信心,还要具备虚心学习人类先进科学技术和文明制度、率先实践敢为人先的品质。
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是同步的。实践证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确立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重温青年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有两条重要经验:一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毛泽东的社会化历程中,深受家庭的力量、教育的力量以及组织和信仰的力量的鼓舞,马克思主义思想使他的学校生活、救国理想和中华文化得到融会贯通。二靠自己的不懈学习和实践,为“主义”博览群书、广交师友的学习精神,为农民写书、为工人办夜校、为女性婚姻呐喊的济世救民精神。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力行实践的知识分子身上造就了一代伟人的传奇——毛泽东。学习和研究青年毛泽东就是要让广大青年从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成长史中领悟信仰的力量,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有灵魂、有思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