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审美的语文教育

2021-01-31 04:03周世恩
师道(人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外阅读文本

周世恩

语文很美,但是语文课不受学生待见好像成了常见的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以课堂为载体的语文教学没有展示出语文的美,没体现出文本结构的特色、遣词造句的匠心、语言文字的幽微、文化内蕴的悠长……干巴巴的讲解,庖丁解牛般的阉割,“唧唧复唧唧”的重复性练习,让原本充满美感的语文变得碎片化、功利化,也让语文课堂在学生眼中索然寡味。

其实,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在所有的学科中,它应该是最能吸引学生、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充满着思辨和审美,闪烁着智慧和真情,点缀着诗意和旷达,润物细无声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字,涵咏真情,体悟技巧,领略文化,让学生如同走在山阴道上,曲径通幽,领取文字所散发的一路芬芳。而一位课术高明、素养高超的语文老师,总是善于启发诱导,熏陶感染,点拨垂范,让学生一步步走进语文的密林,寻幽探胜,其乐融融,不知不觉中,体验祖国语言文字之美,迸发出热爱母语、热爱语文的激情。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审美境界,而语文天生就具有审美属性。她博大精深,既有语词的质地,又有情感的温度;既有传统的积淀,又有时尚的附着;既有时间的沉积,又有空间的跨越;既有语言的形式,又有思想的内涵。语文教学,就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入乎文本,品词论句,体味情感;出乎文本,知人论道,丰厚思想。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地方,更是学生提升精神境界、完善精神品性的地方。

教育的要义和宗旨,是为培养完整的人服务的。其中“完整的人”,即“全面发展的人”,具体指向具有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全球视野的新一代公民。语文教学追求的审美境界,无疑与这一要求严密切合。打造审美的语文课堂,深耕语文课堂的审美,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孜孜不倦地追求。

语文教育的内涵,涵盖三个方面:其一,语文知识的习得。指向于生字词的掌握、字词句段篇的积累、阅读技巧、写作技巧的认知。其二,语文能力的培养。指向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素养。其三,文学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构建。指向于语文的审美,文学的创作,最终走向对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才是语文能力提升的终极目标。

这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呈阶梯递进性关系。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不能摒弃语文知识的习得,也不能放弃语文能力的培养,这要求在语文教育中,三者关系均衡,不能偏废,也不能厚此薄彼,才能互生、互长。

目前的教材编排,无疑是重视了三者之间的关联的。但是,按照教材指引的方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还要高度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样教师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暇顾及,力有不逮。在目前的教学实际中,想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可以在教材重构、教材解读、教学改良上进行改革和尝试:

一、统筹语文课本,推行大单元设计教学理念,变教本为学本

1. 科学统筹单元教学,打通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的隔离,合理整合教材,把语文教材作为教本,调整上课思路、顺序,精心设计听、说、读、写、演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言语活动中感受语言现象、体会语言背后的含义和文本表达方式对作者表情达意的作用,有的放矢地打造以语文审美能力培养为主的课堂。

2. 丰富课外阅读资源。按照单元主题增添一些文字优美、情感真挚的名篇名作,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大量阅读、对比阅读、整本书深入阅读,是学生体味语言内涵、涵养文学情感、提升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体验感、幸福感、参与感,为学生阅读审美能力提供广阔的教学空间、实践空间。

3. 有效整合学科资源,进行学科知识的统整、嫁接,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背景之下,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认知语文所串联、所承载的文化之深厚。在跨学科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能力自然而然会得到提升,而语文审美能力也在跨学科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厚、扎实。

二、深度解读教材,寻找教材文本的美点,用课堂传递语文的美感

教材是提升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重要媒介,语文教学应该以教材本身的“美点”为基础。如何将这些美通过教师的教学传递给学生,需要老师下功夫、下气力,认真解读教材:其一,要寻找到言语的美点;其二,要寻找到言语所承载的人性、人文的美点。

三、提升语文教学境界,以学生的自身体验为出发点,提升学生语文审美能力

1. 打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育是以培养完整的人为前提的,而教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的、充满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审美实践活动。尤其是语文教学。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感受和发现。教师可以探索和实践探究式、比较式的阅读方法,小组合作分享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能力。

2. 打造实践丰富的语文课堂。语文活动丰富的课堂,并非是看起来热闹而没有内涵的课堂,丰富的活动,可以指向于课前演讲读书交流、课中朗读练笔、课后课本剧表演……这些紧密结合课堂目标而设计的活动,是强化学生语文体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学生语文能力迁移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语文审美能力提升的基石。人民教育出版社王本华先生认为,在语文综合活动中利用文本,运用知识,才能转化成能力,凝结为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从这一点上说,实践活动丰富的语文课堂,是成就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利刃。

3. 关注学生的人格完善和精神成长。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关注学生的人格完善和精神成长。这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关键指征,也是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标志。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影响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完善,也决定了一个人语文素养提升的深度、厚度、新度。

语文课堂,要成为学生生命拔节的平台。它要求语文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规划的教学策略,能引导学生,将生活、生命的体验融合到语文学习中。它也要求语文教师创设的语言情境能与课文相融,激发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加深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想象和理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产生心灵共振。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品其味,获得真切的审美感受,获得深挚而深刻的体验,从而培养品行、塑造人格、激荡灵魂。

生命和精神的成长,涵盖深度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这同样是语文课堂审美最高级的一种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构建研讨、辩论、反思的平台,让学生有契机,有时间,在对文学作品内涵的同构体验后,进行再批判、再思辨、再创作、再发现,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并由文学作品及时转入对意义世界的理性观察,促使学生进行独立的感受和思考,进行独特的发现和批判性的评价。

教材整合、文本解读、教学创新,是语文走向审美的三个途径,但也并不是绝对的途径。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的需要,将语文活动、言语文本、语言运用知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再整合为以素养为纲的语文课程内容体系,以若干“任务群”的形式,来实践学生语文审美的目标,达成语文教学审美的美好境界。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

语文审美能力的提升,看起来千条线,万根索,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之外的教材解读、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语文审美能力。其实,只要一根针,就能把所有的线索串联起来,这就是阅读。学生深度、自主、持续的阅读,是提高语言、文学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虽然是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关键,但其主要作用只是对学生的一种唤醒、点燃,最后还是需要学生自己。

这看起来真的很简单,但真正实践却很难。

首先是阅读时间难以保障,据《 中小学读写现状调研报告(2019)》显示,学生的阅读,缺的不是读写的兴趣,而是时间。孩子们的阅读时间,被沉重的学业负担剥脱,回到家中,完成当天的作业后,孩子的阅读时间,也基本所剩无几。掐指细算一下,学生的课外时间真的不多,而没有课外时间,又何谈课外阅读?因此,给学生减负不落实到位,课外阅读就无位可落,而语文审美能力的提升,无疑成为一纸空谈。

阅读的功利性行为,也是阻碍学生课外阅读的原因。其实,家长、老师和学校都十分重视课外阅读,也知道课外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但在实际的推行、操作中,过于急功近利:孩子尚在读小学一二年级,还没读几本书,没认识几个字,阅读兴趣不浓,就被要求摘抄词语、划记优美句子;学生本来就因读书少而写作能力差,却要求孩子写读书笔记……孩子好不容易萌生的一点阅读意愿,就活活地被这些指派性的任务所扼杀,对于阅读,也自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畏惧心理。当读书成了一种作业,甚至是一种负担时,自然,阅读的乐趣也就荡然无存,阅读的持续动力也无从谈起,阅读效果更是镜花水月。

阅读功利化的另一端,是课外阅读的形式化。某些学校和教师对于课外阅读存在着应付的心理,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有关部门的评价评比,大搞形式主义,读书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读书成果也十分丰硕,书签、手抄报、读后感、亲子阅读照片、朗诵视频……样样都有,可是实际情况是,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本没有提升,仅仅翻看了几本书,没有深度的阅读,何谈深度的思考。这种形式主义,最终贻误了学生,让学生的阅读兴趣荡然无存,也让学生的深度阅读无处可寻。

缺少阅读习惯培养、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家长、老师只管学生有没有书看,有没有看书,却不管孩子怎么看,看得怎么样。对于读书习惯从不培养,也不知道如何培养。譬如,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控制合理的读书时间,选择正规的思想向上、格调高雅的读物……阅读习惯和技巧的培养需要家长和老师去实施和指导,但家长和老师这些方面能力的欠缺,也导致了孩子阅读习惯、技巧和能力的欠缺。

时间保障、去功利化、习惯培养、技巧提升,均是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难题。阅读时间的保障,是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厚积才能薄发,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产生高层次的语感、与自己人生相结合的情感共鸣、高层级的文学审美能力。阅读去功利化,才能让孩子真正地走进阅读,爱上阅读,提升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技巧的教授,是学生顺利跨入阅读之门的助力。剔除了阅读的阻碍,让课外阅读行走在阳光之下,让儿童真正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深度阅读才能开展、进行,而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语文审美最高级的表现形式,是自觉地审美。

学校、教师、家长关于阅读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点燃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走入阅读的殿堂,采摘知识的甘露,汲取道德和情感的力量,最终,成为一位知识健全、人格完善、精神健康的人。点燃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而激发自我的内驱力,焕发“我需要阅读”的热情,用孜孜不倦的态度,去拥抱阅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学的审美最终成就一个人的气质、修养,成就一个国家的未来。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课外阅读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重视课外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谈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