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以应用韩语专业为例

2021-01-31 03:27于超群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语种韩语校企

于超群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非通用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630)

2017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明“拓展教育新形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1]这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现代化推动指引方向。小语种专业作为高职院校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迫在眉睫。而小语种作为非通用语种,人才供给更多倾向于外向型经济发展,小语种的就业前景与地方发展规划关系密切,由此形成了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小语种教育,培养应用型小语种人才的独特优势。依托互联网+的时代发展浪潮,亟待完成高职院校小语种专业从单一语言人才培养向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输出的转变,在课程内容、教学教法、社会资源和配套环境等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教育教学与信息化紧密结合,在专业设定和人才培养方案上做出科学规划,为广大小语种毕业生开拓广阔的就业路径,培养时代需要的复合应用、终身成长型人才。

1 高职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困境

在国家“一带一路”等倡议发展格局下,小语种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逐年攀升。高职院校也拓宽了小语种专业的招收口径,依托地方经济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小语种专业人才。但高职院校小语种专业起步较晚,在互联网时代的加速变革期,更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目前培养中的困境,实现人才培养质的飞跃。

1)教材与时代有脱节,轻视语言的实践与应用。

我国高职院校的小语种专业,教材设置和教学安排更注重历史文化的回溯,而轻视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改变。现有高职小语种培养教材内容滞后,课标与考纲要求主体以语言知识为主,重视听、说、读、写、译的语言知识传授,在教学培养中,又难以挣脱本科院校小语种人才培养思路的桎梏,轻视语言的实践与应用[2],培养的人才特点不鲜明,学生专业知识基础薄弱。

2)校企合作不够深入,难以培养“定制”人才。

针对小语种人才的校企合作由于受到生源综合素质的限制与企业进驻合作量化培养目标的压力,学生仅能够利用语言基本知识初识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而校内老师难以走出去,企业专家很难请进来,参与校企合作培养的老师仍旧处于理论过硬而实践薄弱的层面,与现实企业情况脱节,难以达到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就业问题与为企业培养定制人才的目的。结果是企业招不到与岗位适配的人才,而大量的高职小语种毕业生难以走向专业相关工作岗位。

3)考评系统不够完善,学生缺乏目标感。

高职院校小语种生源大多为零基础,在高职院校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中,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多集中于语言知识本身,学生普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规划。教学以灌输式教学服务于框架内的课程内容体系,学生考评标准更新较慢,学生的主体角色被边缘化,逐渐丧失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后发展受到限制。

4)学生难以建构语言环境,语言实际应用受限。

学生进入学校接受非母语语言学习易受母语文化的影响,课程设置上忽视语言类毕业生以语言为媒介在其他领域发挥作用的潜在价值,学校难以为学生提供多语种交际的社交环境和平台,社交活动范围的局限导致学生获取的信息和情感表达被局限于书面用语中,难以构建多语种社交的真实性。

2 小语种专业建设策略

高职院校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校企合作纵深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升级和革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及互联网资源与高职语言教学课程进行整合,探究适合高职院校小语种专业发展的建设策略,首先要明确职院小语种专业建设的价值定位,依托地方经济发展展开校企深度合作;另外通过信息技术与融媒平台,构建多语种社交的语言环境,最大程度利用互联网资源,为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服务。

2.1 职院小语种专业建设的价值定位

外向型经济发展路径使市场针对性强的小语种人才培养需求大量增加,这也是高职小语种人才培养的一大优势。目前国内发展较为完善的小语种专业如日语、韩语、德语科目,多针对三国在华外资企业输送人才,需要小语种教育尽快形成自身的价值定位。

韩国在电子信息技术等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近年来,我国在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方面也逐渐迎头赶上,跨国信息交流对于经济与技术水平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推进作用。2019年12月,“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与韩国机遇经济论坛提出,要加强康养、金融、资产管理、区块链技术等领域互联互通,引进专业领域人才[3]。以广东省韩语专业为例,更需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立足高科技产业与电子信息技术,搭乘城市规划、行业需求和地方企业发展的便车,探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小语种专业课程标准,创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纵深校企合作平台,构建资源共享全平台媒介,尽快适应地方企业的人才聘用特征,应对区域环境的机遇和挑战。

2.2 职院小语种专业基于互联网+背景对资源的开发延伸

我国高职院校小语种教育相对年轻,不具备成熟的长效培养机制和评价系统,则更应保持小语种教育年轻态的创新能力和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培养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将多元化教学与定制化培育相结合,接纳信息时代的媒体资源,与对象国高校、外显型语言社群组织展开定向合作,通过互联网搭建局域一对一、一对多的社区平台[4],让两国学生进行线上交流与信息交换,通过构建互联网社区、贴吧、聊天软件等实现跨国交流,强化高职院校的社群属性,融入跨文化交流的真实生活体验,使小语种专业人才的专业形态更好服务于经济共同体的综合语言形态[4]。

国内已有部分本科院校积累了开发校企合作的AI交互训练平台的经验[5],同样适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与输送职业相对更加明确,AI模拟交互训练平台以对应语言为工具基础,在涉外服务、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教育培训等行业多有较为完备的模式,企业与学校针对性定制平台内容,学生在平台进行全流程模拟演练,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校、企业联合发布的平台任务,更好完成校园与社会角色转变的过渡。

3 小语种人才培养对策

以广东高等职业院校应用韩语专业为例,据应用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调查结果显示依次为:涉外服务(翻译、秘书、会展、签证等)、外贸、跨境电商、旅游/酒店类、教育培训、其他、教育培训。外向型经济以互联网+作为基础媒介,直接面向市场,对小语种人才数量、质量和具体方向等有特定要求和个性化限制。应用韩语专业对口的企业类型特征是以韩语作为媒介进行对外贸易谈判的岗位语言和外贸单证活动,职业院校应针对地方岗位人才需求和发展规划,对于小语种人才培养转向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信息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互联网+人才培养特色。

从目前高职应用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主流就业集中于从事进出口贸易和电子商务。针对毕业生流向对企业进行走访和调查发现,企业对应用韩语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除了过硬的韩语综合应用能力外,还要具备专业的商务知识,电商运营、计算机商务基础、跨文化交际、新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技能。这就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计算机基础等在学校阶段得到充分地锻炼。

针对与时俱进的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应确立语言+商务+技能+信息技术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6],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用协同前进,按需培养,学以致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技能、重实践、重发展的人才培养特色。

2)设置科学课程体系,树立信息时代人才培养标准。

以培养应用韩语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理念为出发点,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搭建与现实社会接轨的平台:第一学年,注重语言和商务知识的理论学习,实现语言+商务的知识综合运用与初步实践;第二学年,通过模拟操作程序组队训练产品营销全过程,从产品发布、寻找客户、订单达成、项目跟踪、到保险与理赔等商务全过程,把营销业绩纳入考核指标;第三学年,通过企业实训将所学进行综合应用,与岗位实现进行精准对接。并确立应用韩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精准服务地方企业需求。

此外,独立设置双创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并开展融合类课程实践教学,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和其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组建学生团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持续跟踪、指导和服务自主创业的学生个人或团队。关注学生的终身成长,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既拓宽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途径和就业范围,又能够依托各类云数据服务平台和资源,让学生在校得到充分地锻炼。

3)推进教学改革,探究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模式。

信息时代的内容更迭覆盖率很快,因此必须要变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建立健全校院两级质量保障体系,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着力构建一体化教学课堂,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针对性,注重过程性评价;加强对课外实习实训的指导和管理,逐渐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在高职应用韩语专业新型教学实践中,采用翻转课堂、情境教学、AI互动模式、微课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现语言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师资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建设一支有创新精神和扎实技术素养的双师双能型队伍对高职院校小语种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培养复合型小语种创新人才,第一,需要教师队伍带头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企业技能锻炼经验、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不断创新学习的思维能力;第二,需要不断完善教师进修鼓励机制,激励中青年教师赴国外进行访问交流,继续攻读高学位,考取专业技能证书,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不断创新;第三,需要为教师创造更广阔的线上平台、科研机会与带队经验,在互联网+的资源背景下,拓宽视野和资源获取渠道,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第四,需要让教师队伍“引进来”“走出去”,学校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进行深度进修,不断精进技能素养,邀请资深企业专家进校园,由市场指导教学[7],同时促进教师与企业人才间的深度交流合作,使人才培养结构更加完善、科学,与时俱进。

4)线上+线下联动考评,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考评制度。

在完善高职院校小语种专业考核评价体系时,应明确学生的主体角色,学生不是单纯的被评价对象。学生在参与面授课堂的同时,也通过网络视频直播课程、慕课以及微课获取知识,而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课程教学内容考核使考评更加多元和开放。

学生在完成作业提交或汇报时,先进行自评,再进行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学生通过汇报音、视频回放等方式了解自己的不足,课后加以修正;开放性的考评内容给了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在他评过程中通过他人的角度和思路全方位理解课程内容;同时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动态和学习情况,为学生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指导。线上线下结合考评的方式也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缓冲学生对传统试卷考试的抵触情绪有着积极作用。

5)推进校企纵深合作,搭建个性化培养的实践、就业平台。

高职人才培养注重应用,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小语种专业能够及时了解地方企业的人才标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需要“订单式”培养。纵深校企合作,立求达到人才培养深入多元化,联合培养定制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一,在目前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引入虚拟实训平台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学生、企业、教师三方联结,将语言+商务的综合应用置于真实的企业商务环境中,在虚拟实训平台的训练基础上与真实企业环境进行深度对比补充;第二,与企业专家共同研发、编制实操性教材、手册、微课等,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从实操层面根本上解决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滞后等问题;第三,结合地方政府资源,联合跨境企业共同进行项目研发,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开展教研、教学、技能培养相得益彰的新局面,为学生进入企业提前奠定良好的就业基础。

4 结语

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互融共通,极大地弥补了各地教育资源的差距。探索高职院校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化升级是关键:第一,要加强语言、实践、信息技术三者的有机融合,注重校内外学习和实践与实际岗位的衔接,加强线上与线下资源整合对接,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职业核心竞争力;第二,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素养培养,以科研创新带动小语种专业的生命活力,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利用云数据平台等展开跨国线上交流,进一步纵深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根据企业、行业标准调整教学计划;第三,注重以社会需求指导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寻找每位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以复合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自主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自我主体的发展精神,为社会输送能够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语种韩语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韩语称赞及应答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
新媒体学习软件在韩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级韩语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