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体验教学
——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

2021-01-30 17:05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银泉小学梁秀彤
师道(教研)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分配律三角形分类

文/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银泉小学 梁秀彤

数学教学一直被认为是让学生直接学习知识的活动,学生通过书本或教师的讲述而获得数学知识。与此对应,“教材”被一部分教师视为“宝典”,仿佛只要背熟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解决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事实上,真正有效的数学教学,从来不是机械僵硬的模式,要求教师通过大量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去探索、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形成一套有效的数学学习技巧。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活动体验教学鼓励学生控制、思索、沟通、探索,从而有效地支配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一、“猜一猜”,引导学生猜出知识

科学研究表明,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猜想”,“猜想”是思考和探索的第一层。对于教师来说,在开课时以猜想引入,向学生抛出问题,用问题引起学生关注,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是非常高效的教学手段。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一课始,教师运用学生爱看动画的特点,播放一段交通工具出行的动画并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开来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学生根据动画前面出现的图像,经过思考很快猜出接下来的是“飞机。”当学生答案错误时,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根据线索再猜测,继续探索和学习,当答案正确时给予表扬,让学生更加地相信自己并激发学习的好奇心。教师引导学生在一遍遍的猜测中找出规律,从而概括规律;设疑和引导让学生在“猜想”中水到渠成地构建起知识的框架,最后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做一做”,引导学生体验知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数学语言和数感的关键时期,一味的倾听和接受是数学学习的表层,不能达到提高数学兴趣、提升思维的目的。要想把数字和符号变为生动的学科语言并得到运用,只有通过具体、形象的活动。

如在教授新课《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在课前给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准备了一套跟老师一样规格的三角形。在温习完三角形的特点后,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假设让你把这些三角形实行分类,你计划按什么标准来分?分成几类?”学生分成了8 个讨论组进行分类。只听见“这些是直角的应该分为一组”“两条边相等和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能归为一类吗”的讨论声。开始学生可能不知道怎么分,但在带着问题的讨论交流过程中,他们发现三角形就只有边和角,那便是按边分和按角分,确定分类标准后学生通过运用量角器和尺子测量等方法把三角形进行了正确的分类。学生通过动手分类,对每类三角形特点的了解更深入,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成就了高效的学习质量。

三、“想一想”,引导学生悟出知识

数学学习的关键在于“悟”。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有深刻的体验和知识建构的历程。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通过自己的思索,积极踊跃地去理解、去领悟,却机械地死记硬背,那么必然学不好数学。所以,要学好数学,学生需要用创造和体验去“悟”数学,需要学生从自身原有知识中领悟并类比推理,触类旁通。

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时,教师在PPT 上展示问题:四(3)班把学生分成25 个小组,每组里4 人负责扫地,2 人拖地。一共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清洁活动?请用两种方法解答。在学生列出算式后,老师引导学生察看两道算式的特点,并小组讨论。学生经过探讨研究、讨论,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的定律并总结了字母表示法。

上述案例中,学生经过思考、列式、探索、讨论等一系列操作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产生了冲击,引发了学生的感悟。教师的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白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实际操作的联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体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课堂活动体验教学,让学生在学中猜、学中做、学中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继而实现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分配律三角形分类
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分类算一算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三角形,不扭腰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