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分析

2021-01-30 15:14袁雪渊
视听 2021年8期
关键词:话语主持人情感

袁雪渊

“奋斗有我,为梦发声!”被网友们称为“神仙打架”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以下简称总台主持人大赛)一经播出,就吸引了业界、学界和亿万观众的关注。参加比赛的选手既有从业多年的业内佼佼者,也有心怀梦想的在校大学生。纵观主持人大赛选手们的表现可以看出,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主持人的综合素养,如有声语言表达和驾驭能力、主持技巧的运用、学识和阅历的积累等多个方面。面对新时代,在媒介深度融合与传播途径多元化的背景下,主持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学界从理论层面加以探讨分析,更需要主持人在实践中认真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讲好中国故事,这对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对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至为重要。”①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主持人从自身岗位特点出发必须具备和不断精进的一项能力,更是作为传播党和政府声音的各级主流媒体及从业主持人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

一、主持人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实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故事需要讲述者的精彩呈现,有声语言的创作是主持人最核心的工作。有声语言不仅承载着一定信息,也是“反映一个主持人各方面素质修养的物质外壳”②。主持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在有声语言的创作上下一番功夫,力求有声语言达到规范标准、简洁凝练、明白晓畅、生动有味、富有个性。而主持人利用有声语言创作将“好故事”讲好的话语实践,需要围绕传播者(讲故事者)、文本(什么内容的故事)、传播对象(听故事者)三者关系建立清晰的话语实践策略。

(一)紧接地气 捕捉鲜活素材

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主持人要讲好中国故事,好故事是前提。好故事需要发现、需要提炼、需要升华。主持人要想捕捉、积累鲜活丰富的故事素材,唯有深入基层、贴近人民,积极践行“四力”要求,才能挖得深、写得好、说得透,才有讲好中国故事的底气和实力。

在总台主持人大赛的赛程中,专门设有“走出去”采访环节。有选手走出国门,来到马达加斯加,带回了袁隆平团队援助非洲发展杂交水稻、造福当地人民的故事;有选手翻越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山,实地探访西藏戍边军营,带回了军人保家卫国、坚守边关的故事;有选手深入四川大凉山,采访彝族列车长阿西阿呷,带回了“小慢车”的故事。“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这些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的好故事为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创作提供了第一手的话语素材。也正是有了这样鲜活的素材,选手们在比赛现场才成竹在胸、游刃有余,讲述的故事才直击人心,打动了评委,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二)内容为王 提升话语品质

主持人要讲好中国故事,除了深入生活、深入基层,练就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还要深入研究在媒介深度融合、信息过载、传播手段多元的媒介环境下,如何提升话语品质,让自己讲述的故事脱颖而出、引人关注。内容为王、以质取胜是不二的选择。

在总台主持人大赛上,留给观众深刻印象的好故事正是以优质的内容为支撑的。有选手时隔八年重访步班邮递员曹正富,讲述大时代变迁中普通人的故事;有选手将目光投向老建筑,挖掘出坚守21年,用画笔让老建筑重生的连达的故事。这些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在于主持人在深入采访、精心加工、二度创作的过程中,以故事为媒,以内容为王,充分挖掘故事素材蕴含的情感意涵和价值导向,并将自己的情感倾向、价值取向融入在内容之中,建立起传受双方交流互动的基础和纽带,使聆听者在主持人营造出的特定故事情境和情感世界里有所体悟、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同时,主持人还创新思维方式,围绕中国故事蕴含的丰富话语资源,深挖故事的独特性,以受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把好故事传播出去。如选手果欣禹将AI虚拟主播引入主持,以人机对话的巧妙形式完成中国社会变迁的故事化叙述,让观众眼前一亮。

(三)多元并存 讲究叙事层次

讲故事是人类最古老、最简单、最有效的话语实践。主持人要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树立清晰的叙事观,形成聚焦于大叙事——中叙事——小叙事三级嵌套勾连的叙事内容体系。大叙事着眼于讲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故事,中叙事着眼于讲述城市变迁、乡村振兴、各行各业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故事,小叙事着眼于讲述平凡个体、普通群众脚踏实地、美好生活的故事。三个叙事层级相互嵌套勾连,呈现出一个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

总台主持人大赛之所以备受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选手们的主题选择和故事讲述呈现出了“中国梦”宏大叙事背景下,中国人群体和普通个体平凡而多彩的生活,每个中国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有选手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冬奥会、脱贫攻坚等选题,讲述一个不断走向全球舞台中心的负责任大国的故事;有选手关注雄安新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讲述中国人在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奋斗征程中,干惊天动地事、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故事;有选手将目光投向特殊人群、弱势群体、普通个体,讲述一个个心怀梦想的追梦者的故事。主持人在讲述中国故事时,虽然立足的叙事层次不同、关注的视角有别、呈现的话语样貌多样,但从宏观到微观、从群体到个体、从精英到草根的多元并存的叙事内容体系却展现着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多彩多面,也向世界讲述着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

二、主持人讲好中国故事的情感表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主持人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与语言表达相伴的还有情感表达,主持人的喜怒哀乐贯穿于主持人话语实践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受众听故事的过程也会经历获取或接收、过滤、整合、重构、认同或接纳信息五个环节。伴随着这些环节,受众会对故事背后的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和价值提炼,从入情、入理到人脑、入心。情感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主持人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实践中,既要从主体出发,用心用情,打动自己再去打动受众,同时也要将传播对象装在心里,共情共鸣,实现同频共振。

(一)真心真情 实现同频共振

在当下传播途径多元、信息即时共享的媒介传播格局中,信息传播者呈现出个体主体意识、情感表达意识、话题参与意识高涨等特征。主持人在讲述中国故事时,面对的传播对象千差万别。主持人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动真心、用真情,真心与真情最能打动人、感染人和征服人。主持人可以充分利用情感的天然亲近性拉近故事讲述者与聆听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情感连接,激发传播对象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在情感的碰撞、宣泄、满足等情感体验中实现同频共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对象对中国故事的理解、接受和认同。

在总台主持人大赛中,选手冯硕在采访排雷英雄杜富国的母亲时,杜妈妈动情地流下了眼泪,还忍着泪水说:“眼泪不争气”,冯硕拥抱她安慰说没事。随着主持人那紧紧一抱,不知又有多少观众也流下了“不争气的眼泪”。主持人在特定情境、语境的真情流露,不仅渲染了环境,强化了有声语言表达,还叩开了受众的心,使彼此找到共同的情感契合点,产生心理共振的效应,实现了心灵相契和情感相通。

(二)感同身受 达到情感共鸣

“媒介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情感一致性’效应,即受众情感体验往往会与媒介信息的情感倾向保持一致。”③主持人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实践中,其情感流露和情感释放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信息。聆听者接受、过滤、整合故事内容的过程,会被唤起相似或相关的情感体验,而“情感的相通性是人群彼此激发认同感,构筑社会公共价值的基础情感。”④

在总台主持人大赛上,选手田靖华走进深圳市喜憨儿洗车中心,体验洗车的工作。这些喜憨儿虽有心智障碍,但他们通过双手自食其力,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有尊严的生活。田靖华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流露出的平等、尊重、真诚的情感倾向,唤起了聆听者对喜憨儿群体的关注和同理心。主持人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正是抓住受众的同理心,放大情感的相通性,唤起、强化、凝聚和深化聆听者的相关情感体验,进而使聆听者在感同身受的体验中达到情感共鸣,在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中理解喜憨儿这一群体,使这个故事更具冲击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三、主持人讲好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意识

“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化的隐喻。”⑤主持人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实践包含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两个维度,从对外传播的维度看,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传播中国声音,全面呈现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真实展现一个学习世界、融入世界、贡献世界的“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形象”⑥,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文化自信 增强跨文化传播意识

讲故事是对外传播的最佳方式,跨文化性是对外传播的显著特征之一。面向全球讲好中国故事,是主持人作为答卷人,完成时代命题的使命所在。主持人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立足本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树立跨文化传播意识,在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用国外受众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将中国主张、中国经验、中国智慧阐述好。坚定文化自信、注重文化积淀,能为主持人在跨文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养分,讲述才会更有底气、更有魄力。而增强跨文化传播意识,能使主持人在本土化——全球化的连接中跳出固有思维,创新话语传播载体和方式,实现精准传播、有效传播。

在总台主持人大赛中,有选手着眼“一带一路”建设,从一个柬埔寨小男孩沙利切入,讲述在中国积极贯彻“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基础上,“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亚欧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给沿线国家百姓带来广泛实惠的故事;有选手从一个英国来华留学生邓扶霞切入,以中华美食为媒,讲述外国人借助中国元素——中国菜肴与美食,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故事。两位选手正是通过故事主人公跨国、跨文化的身份特征,将中国贡献、全球背景和个人故事串联起来,寻找对外传播中故事讲述者和聆听者之间共同价值诉求与情感共鸣的突破口,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求同存异、沟通情感、凝聚共识,使国外受众更好地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二)融通中外 拓展国际化视野

“国际视野是对国际关系、世界格局的全局洞察和把握,是对国际传播目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国情知识的全面了解与理解。”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一批熟练掌握外语,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主持人队伍。在总台主持人大赛中,部分选手的选题设置和内容传播凸显了选手的国际化视野和格局,其中最亮眼的当属获得大赛新闻类金奖的选手邹韵。邹韵有多年海外驻站记者经历,中文和英文水平俱佳,具有国际化视野。从初赛到总决赛一路走来,她以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敏锐的新闻洞察能力以及独特的讲故事方式——将“中国味”和“国际范”巧妙融合——赢得评委的肯定和观众的支持。有评委夸赞她:“在国际上,我们真的太需要像你这样能为中国发声的主持人了。”

面对全球化时代,拥有国际化视野及完备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激发主持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思维,使主持人在话语实践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有利于提升主持人的业务能力、传播能力和讲故事能力,使主持人在国际舞台上能够准确传达中国声音,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促进跨文化传播与交流。

四、总结:“好故事”与“‘讲好’故事”相互契合

主持人既要面向国内讲好中国故事,也需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对内可以引领导向、凝聚人心,对外可以传播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主持人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实践中,如果说“好故事”是前提,“‘讲好’故事”是策略,那么将二者相互契合,是主持人实现精准传播、有效传播的实践取向。

从“讲‘好故事’”的视角看:主持人既要注重文化积淀,又要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既要积极践行“四力”要求,又要以中华文化为底色,以中国元素为特色,以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耕中国大地。同时,主持人还要创新思维方式,发挥主体能动性,充分挖掘、提炼、升华那些有内涵、有温度、有传播力的好故事,为话语实践提供内容支撑和情感生发基础。

从“‘讲好’故事”的视角看:主持人要树立清晰的叙事观和传播观,在大叙事——中叙事——小叙事三级嵌套勾连的话语体系中,动真心、用真情,与故事聆听者建立情感连接,寻找彼此的心灵契合点和情感共鸣突破口,以更具亲和力、更具感染力的话语实践阐明中国主张、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同时,主持人还要增强跨文化传播意识,跳出固有思维模式,拓展国际化视野,以受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面向世界讲述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

注释:

①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19.

②高贵武.主持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89.

③徐明华,李丹妮.情感通路:媒介变革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倾向[J].媒体融合新观察,2019(04):14-17.

④崔莉.浅议电视情感传播的双重功能[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9):155-156.

⑤周曙.传播学视域下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研究[J].视听,2020(09):35-36.

⑥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11.

⑦相德宝.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创新培养的目标和路径[J].对外传播,2015(11):17.

猜你喜欢
话语主持人情感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主持人语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