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星
文化产业作为低污染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是拉动国家经济的重要引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国资本伴随其文化产品纷至沓来,极大地冲击了中国的文化行业,电影行业更是表现为好莱坞等美国大片大行其道。为了赢回国内市场,中国传统的电影内容不得不发生改变,产生了一系列模仿好莱坞拍摄手法的影片。商业资本在投资电影行业时因势利导,瞄准各类引进片和可能会产生利益的剧本进行文化产品的建构,从而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所以连续许多年中国的电影市场票房冠军都是来自美国的大片。然而随着人们文化意识的觉醒,中国的文化产品市场在近几年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近几年中国的电影票房冠军来看,人们已不再热衷于好莱坞大片,而转向主旋律电影,很大的原因在于人们的民族国家情结在不断升温。
从近十年的电影票房冠军来看,前五年基本是美国大片,诸如《变形金刚》《阿凡达》等带有西方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电影一度成为观众的最爱,不仅仅是其与中国自古以来集体主义理念之间的差异让观众耳目一新,其宏大的叙事技巧和高超的拍摄技术也让观众震撼不已。席勒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指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的“商品、观点乃至生活方式”流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创造的一种消费形态。影视产品凭借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大荧屏集中观影的冲击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观影人群的观点产生影响乃至改变。西方的电影产品往往极度宣扬以个人英雄主义为代表的所谓美国“普世文化”,所以其可以通过向全球输出文化产品来宣扬其背后的资本主义个人英雄情结的意识形态,因此西方电影产品与我国本土电影产品的票房争锋背后所隐藏的其实是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博弈。
在全球化交往中,美国因为自身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在向全球输出其工业产品时也会凭借其发达强势的传播媒介向他国输出文化产品。这种资本主义价值本位的灌输,极大地冲击了我国人民所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甚至还造成了人们对原有本位价值认同感的逐步消解和丧失。人们沉浸在漫威等个人英雄主义和高冲击力的观影感受中,由原来的对外国文化的一知半解到全盘接受,在没有全部了解西方文化的优劣之时,很轻易地就会模仿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消解了属于自己的文化。
电影能够消解和重塑人们的思想,但是西方过度娱乐化的内容还是会让一些人产生警惕。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同的价值观在冲击人们的思想时也会产生激烈的抗争。现代世界中,新兴的民族主权国家都在尝试发展民族产业,以此来减少或者抵制“过度西化”所产生的文化认同缺失。然而民族主义是一种区域对抗的形式,它强调建构在空间认同上的抵抗,反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使空间的差异日趋理性化与同质化,因此破坏了民族主义的空间认同基础。民族主义更强调一种地域上的文化认同,并且将这种区域间的文化认同内化到个人的心理归属上,致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归属感,即便脱离了这个区域,依旧会认为自己属于这个空间。中国历来的“南北文化之争”即源于此。但是资本发展并不局限于地域空间,或者说资本的发展更偏向于时间的累积,资本在一定的时间内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大肆扩张。相比于民族情结的空间区域性特点,资本更倾向于时间轴上的全球性,因此民族主义的发展必然会与欧美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产生一定的利益冲突,但一定程度上也会反映出国内资本投资时的风向和人们的审美倾向。
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电影市场上,主旋律影片十分活跃,以《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为代表的一大批献礼影片,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这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在特定的时期会产生更为强烈的民族主义家国情怀,而资本也预见到了这种受众的心理和国家政治大事的仪式感才能更为放心地将资金投入影视,参与文化建构;另一方面也说明,主旋律电影在创作过程中会考虑到观众的需求进行适度的艺术加工,而这背后隐含的是资本逐利的趋向。在过去,主旋律电影长期被视作传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工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旋律的多样化内涵不断拓展,在商业思路运作下不断转型,这种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色彩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原本的宏大叙事逐步被个体命运的展现所取代,运用“家国同构”的叙事手法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从个体的爱国主义展现国家整体的命运,从而传递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人们并不会为纯粹的意识形态宣传片而付费,只会为真正震撼人心的主流文化叫好。中国自古以来的主流文化并未消失,只要能够借助资本生产出优质内容,符合现代人们的文化心理,人们还是更愿意青睐自己从小耳濡目染的传统的家国情怀和时下的爱国主义文化。
电影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虽然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和文化,但仍然带有浓重的“文化工业”色彩,它不像传统的艺术作品一样仅仅表达一个人的情感,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影像叙事往往更加注重普遍的情感,更具戏剧化、更有张力、更具冲击性和荒谬感的剧情才能更容易抓住观影人的情绪。鲍德里亚认为,在商业资本策略的驱动下,媒介化的传播与交换中,艺术创作也逐渐走向平庸化和无意义化,与权力实现了某种“合谋”,成为一种无价值的推销品。电影的创作不能仅仅满足个人表达情感的需求,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剧本在创作时就应当考虑受众的需求,制造卖点,以期进入商业投资领域,有更充足的资金作为作品创作的后盾。工业时代的艺术创作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阿凡达》的制作组为了拍摄影片耗资5亿美元。如果没有强大的资本运作为其提供必要支持,这部电影要想完成创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资本一旦介入到艺术生产领域,那么即便它本身没有改变创作内涵的意图,也会在无形中对文化产品的建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更不用提很多“带资进组”更换角色对于影视拍摄的强大掌控力了。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资本总是青睐能为其带来丰厚回报的影视产品,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电影产品不得不揣摩观影人的心理,选择最流行的题材来表述最有创意的故事。2015年之前,观众倾向于好莱坞大片,所以这一类型的影片不绝如缕。国内的电影在创作时也会不断借鉴这些产品的创作手法,而资本在投资时也更倾向于这一类型的题材。但是随着人们观影兴趣点的转变,体现民族国家情结的影片逐渐成为新一轮资本抢占的高峰。2019年的献礼片更是突出了这一主题,为了迎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红色主题,一系列情真意切的爱国主义题材影片获得了观众的芳心,因此资本在投资时也会嗅到这一商机,为这些类型的电影添砖加瓦从而分一杯羹,而影片有了资金的注入就会在某种层面上提高拍摄技巧、增加设备,甚至能够请到更好的演员来出演,从而对文化产品进行新的建构。与此同时,在观看影片时,由于电影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演员精湛的演技,观众会获得更佳的观影感受,从而促进票房提升,最后获得的票房又反过来回馈了资本,能够让投资者再次进行下一轮的影视投资。这就是资本对于文化产品生产的投资逻辑,也是间接影响文化产品内容建构的一个闭环生态逻辑。
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时代大背景下,2019年的影视票房前10名中有8部是国产片,献礼片更是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当然也可以看到排名第3的《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和第10的《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等好莱坞大片。这说明资本在进入影视领域时是有选择地进行重构,中国的民族国家主义与西方文化帝国主义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冲突,资本在寻找投资项目时也在兼顾这两种不同的影视生产逻辑。从中可以看出,民众进行文化消费时的口味由欣赏美国大片逐渐转移到注重家国情怀的影片时,中国本土文化才能更有效地得到保护和弘扬,而不至于将文化这个关乎国家命脉的含有意识形态的软实力被美国掌控。在2019年的世界观影排名中,除了日本和中国等,其他国家的电影排行榜第一名都是好莱坞的影片,可见美国文化帝国主义在世界推行的结果。面对这种强势的文化产品的冲击,我国的票房却大部分贡献给了本土生产的电影,不能不说民族国家主义的不断发展对于电影资本生产的逻辑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消解了引进片对于本土意识形态的冲击,促进了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资本从客观上来说并不存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差异,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卖出更多的产品和探寻值得盈利的模型,一旦其所宣扬的理念无法带来所谓的利益,那么就会迅速转变成新的理念和盈利模型,所以“家国同构”这一符合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理念才会不断为现行资本所青睐,并且极有可能是以后的文化产品建构和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发展方向。
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暗含意识形态的产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无法像其他产品那样较为自由地流通,这也是民族国家为了保护本土文化所必须进行的一种文化过滤。但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上以欧美流行文化为代表的消费主义文化盛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帝国主义依附于工业主义的本质,以欧美等国为主导的西方消费文化伴随着其强大的工业输出逐步蔓延至全球,以至于很多工业能力较弱的民族国家被其文化所统治。我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还有民族主义国家情结日益深入人心,因此“家国同构”等主旋律意识题材的影视票房才会超过美国漫威等题材的大片,成为国人争相消费以便表现爱国主义的一种“仪式”。一方面,这一题材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另一方面,“家国同构”的叙事手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个体观众的共情,成为个体联系国家的一种“情感想象”,亦是当前影视文化资本建构的发展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