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佳鑫 耿悦恒 范佳诚 付守政
摘要:随着我国教师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体制已经逐渐趋于稳定,拥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且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的教学活动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高度符合企业的岗位要求。因此,高校需要对自身的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优化和改革,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来说,还需要教师进行全面的教学研究,以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就业导向;大学;经济管理;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所承担的人才培养责任,就是为社会输送一批创新型的专业人才,不仅拥有较高的素质,还需要掌握专业技能,并且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需要提升学生的就业率,这就需要高校在培养学生方面以培养能力为主,以实际就业需求为培养导向。但就目前的高校课程来看,教学内容还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进行改革研究。这就体现了在就业导向下,对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性。
一、目前就业导向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还存在不合理性
现阶段,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公共课、基础课以及专业课没有进行科学的安排,在教学比例上存在一定的偏失。同时,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小,而且课时安排也不多,导致学生可选面较窄,不能很好地发展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等。这也反映了现阶段的经济管理专业,没有将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此外,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还体现在,部分学校安排低年级的学生学习高年级的课程,让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起进行新课程的学习,使得低年级的学生出现基础不牢固的问题,进而导致学生难以深刻地理解学科知识,对其今后的实际应用造成严重的阻碍。这就反映出,高校在设置相关课程时,没有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甚至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消化吸收这些知识。另外,高校设置相关课程时,没有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做连接,使教学活动严重脱离企业实际要求,导致学生毕业之后无法以较好的状态适应岗位需求,同时,企业也会觉得毕业生不符合岗位要求,进而判定人才质量较低。
(二)教学资源表现出缺乏的状态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各个领域都在与世界进行着联合。我国的高校教育也不例外,大多数高校都在追求向世界级高校看齐,尤其是在教学资源这一方面。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使用的教材内容比较落后,而且在深度上也有所欠缺,信息量相比于世界级高校来说也比较小。此外,有的高校在编写教材时,甚至将国外的一些材料纳入教材中,与我国的经济情况不符合,造成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具备实用性。此外,尽管当前的科技技术发展情况较为客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其在教学上的辅助作用,这也体现出教学资源存在缺乏的问题。
(三)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逐渐趋于大众化,同时经济管理类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在增加,导致毕业生人数也逐渐递增,使得现阶段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对现阶段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来看,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具备较高的能力,能够胜任企业中的精英岗位,而大部分的毕业生还是处在大众化的岗位上。同时,我国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并且该时期需要较长的演变时间,这就使得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是呈现多层次化的。但当前,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以培养精英为核心的,导致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四)实践课时较少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高校在安排课程时间时,会将更多的课时安排给计算机专业,或者是英语专业,导致经济管理类的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同时,随着逐年递增的学生数量,高校的实验场地呈现出紧张的状态,进一步導致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此外,管理类的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所采用的方式较为自由,导致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缺乏专业引导,导致实习阶段呈现形式化状态。
二、就业导向视域下改革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基本原则
首先,高校需要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对课程进行设置,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需要高等院校加大力度,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始终坚持培养符合企业实际要求的人才。其次,高校需要注重课程的开阔性。不管是什么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同时课程的设置和教育的过程需要具备广阔性。因此,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程之间需要保持开放性,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这样将有利于其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灵活地运用。再次,高校需要对课程进行简化,使其中重复的内容得到更加合理化的安排,避免让学生投入时间学习重复的内容。同时,高校可以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替换,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学习兴趣不断地被提升。最后,经济管理专业课程需要注重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深入探究的意识,并且注重其创新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就业导向下的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改革措施
(一)优化课程设置,服务于学生的就业需求
基于就业导向,高校在对课程进行优化改革时,需要适当地增加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时间,并在设置和教学的过程中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并且注重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基础技能和知识。此外,高校还需要对社会的发展情况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学校所教授的专业知识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这样,能够保证高校所安排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另外,高校还需要将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与学校的教学情况相结合,并且要让课程的安排具备合理性和科学性,避免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的问题。
(二)在课程教学中应用动态教学模式
高校要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教学的方向,就需要教學活动处在动态变化的状态,使其能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而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一直处在一个状态,而企业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教学活动进行及时调整,使高校的教育活动能够与时俱进。对此,高校的专业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课程的教学活动处在动态活跃的状态。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需要保证其具备较强的实践性,能够将大学生的思维带到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并且使他们有兴趣参与到学科的教学中。在课堂进行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疑问,给出与时俱进的答案,使学生吸收到的观点能够具备现实意义。课后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经济发展问题,并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其中,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观点交流,并积极地向任课教师请教。
(三)对人才培养目标做进一步明确
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高校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想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好地体现以“就业导向”为目标的原则,就需要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将培养他们的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重心。与此同时,高校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在人才培养上的目标,在此前提下,使教学活动能够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同时,高校需要对培养学生的思路进行调整,不仅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也需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实力,使其成为复合型与应用型兼备的高等人才。
(四)需要注重加强实践教学
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来说,教学过程的实践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能够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检验。因此,高校在进行教学改革时,需要将专业实践课程与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实践做进一步理解。比如,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并将其作为学习任务做出实践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完成的质量和反馈出来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加自如地应对毕业设计,在就业之前先顺利毕业。最后,高等院校也需要注重自身与企业的联合,选择对口性较强的单位,帮助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
四、在就业导向下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首先,高校在优化课程设置的阶段,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择业取向,使课程的设置能够遵循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原则,避免在教学过程中盲目地模仿其他院校,使教学活动呈现模式化。其次,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上,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为主,避免教学活动上的功利性,盲目的追求功名,而忽略了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再次,在就业导向下,高校的教学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要将教学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联合,使专业课的教学活动处在良性发展的状态。最后,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将大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注重其经济思维的培养,培养他们经济管理领域所需要的能力,避免大学生毕业之后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就业导向视域下,高校要想更好的推进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各个方面入手,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化的调整。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形成良好的专业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希望本文章所做的相关研究,能够为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提供有益的指导,进一步将就业作为教学指导,提升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双双.就业导向下的高校经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老字号品牌营销,2019(06):70-71.
[2]刘平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J].中外企业家,2019(04):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