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
摘要: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活动,为对后世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言行被载入《论语》,他的名字响彻古今内外,冠以其名的学校已经遍布全球各地,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和方法指导着我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改革。本文仅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课文为例,对孔子精神的伟大之处进行探讨。
关键词:孔子精神;伟大;担当
儒家精神发轫于孔子,并在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的支持之下逐渐登上了国家意识形态的神坛,在此后的数千年时间里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基本性格,塑造着古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研读《论语》,了解孔子生平,我们不难发现这位将毕生大部分心血付与教育的先贤有担当也有孤独。在进行相关文本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孔子精神,帮助学生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下面,我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课文为例,对孔子精神的解读方式进行探讨。
一、科学设置教学目标,提升教学实效
经过教研之后,我们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两点。
第一,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孤独以及孤独背后的伟大。
第二,促使学生体会并学习这位文化巨人的高贵精神。
二、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深化学生思维与情感
结合对学生思维水平、情感认知方式的了解,以及对往届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学生分析文本细节能力的提升。
第二,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国家意识、担当意识的增强。
三、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集形象、声音于一体,实现了教学内容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极大丰富,可以辅助教师将抽象的文字或者语言描述转化为直观化的图像或者声音。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信息化情境,从而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起来,促使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聚焦于课堂。
例如:教学《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课文时,我借助多媒体图片呈现技术将北师大校徽融合与课堂内容,学生构建了信息化的语文情境。
首先,我将北师大校徽图片投射到投影墙上,并提问学生道“同学们认识这个图案吗?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徽。中心处的图形是什么?”有的学生,立刻回答说,“是木铎”,有的学生则一脸迷茫。于是,我邀请回答问题的学生为大家讲解何为木铎,逐渐引导学生思维进入课文内容探究。其次,我通过导学语言设计,对学生的讨论主题进行深化。导学语言设计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可见孔子思想的光芒穿越千古,照耀当今。但是人们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到一个人光辉的一面,却往往会忽略他光辉背后的艰难。历史学家金安平说:‘孔子是一位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代圣贤的伟大孤独。”这一议题的提出对学生而言别开生面,激发了他们的强烈探究兴趣。
四、初步问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种探索性学习方式,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也是对思维的驱动,因此在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问题探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發、对学生的探索行为进行引领。鉴于“一代圣贤的伟大孤独”这一议题提出之后引起了学生的强烈探究兴趣,我并没有对此进行过多的解释,而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探讨。李白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罗曼·罗兰说,“真正的伟大只能诞生在孤独之中,存在于人与灵性世界的斗争之中”,这无不是建立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初读感觉有理,细细思量却不得其法,小组讨论式学习有效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我一边吟咏,一边将李白、罗曼·罗兰对孤独的描述投影到大屏幕上。
接下来,学生阅读全文,并讨论导学问题“你能从课文中感受到孔子的孤独吗?”各个小组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展开了热烈讨论,初步理解了“孔子的孤独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用尽一生宣扬大道的不理解”。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相比于教师的讲授,可以有效深化学生的思想,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五、借助图像,深入理解孔子孤独来源
(一)借助图像梳理内容
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从而促使学生理清课文观点以及观点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因此,我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思维导图框架,让学生通过补充思维导图总结出文中几个人对孔子的态度。具体引导方式如下。
1.为学生播放电影《孔子》片段,构建信息化情境,促使学生与孔子产生情感共鸣。
2.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深度感知孔子不被理解的孤独。
我想,不仅是这几个人不理解孔子,当时天下又有几个人能理解他呢?除了不理解,还有排挤、驱逐甚至迫害。孔子一生满怀济世之心,却终生不得志。他为着他的理想往返奔波十四年,走过七十余国,却四处碰壁。他本要兼济天下,一心只欲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他不被人理解,更得不到支持。由此看来,孔子的一生是孤独甚至充满悲剧性的。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课文,学生穿越时空去了解孔子的理想,及其在行教化过程中所遭遇的排挤、驱逐甚至迫害,对孔子伟大的孤独形成了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
(二)对比分析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孤独
这一环节,我仍然才用的小组讨论法,并将讨论设计为,“孔子与长沮、桀溺、楚狂人、荷蓧丈人面对无道的天下有何异同?”
六、横向类比,感知孔子精神
面对无道的天下,孔子做出了与他人不同的人生抉择。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知孔子的什么高贵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故而我将顾炎武的《精卫》和一些名人名言引入课堂,引导学生通过横向类比感知孔子精神。
首先,我将《精卫》原文和译文呈现给学生。
精卫(原文)
明末清初·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
鹊来燕去自成窠[kē]。
译文
世间万事没有绝对的公平,
你何必自寻无来由的烦恼?
若只凭你这寸长的身躯,
衔着木头填海要填到何时。
我也愿意填平这东海,
即便身体沉入海中心也拒不悔改。
但是只要大海没有被填平,
我填海之心将永不泯灭。
呜呼!
你看不到西山之上的飞禽虽衔木者众多,
但都在自己忙着筑自己的巢歇息!
其次,我引用了晨门对孔子的一句评价“知其不可而为之”对孔子担当精神进行诠释。 再次,我将张岱的一段论述引入课堂,引领学生对“孤独的伟大”进行细腻感知。具体引用内容如下。
张岱《四书遇》: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孔子“孤独的伟大”进行了深切体会,对其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的高贵精神形成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七、联系实际生活,引领情感升华
首先,我开门见山地问道,“对于孔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你还想到了哪些人、哪些话?”
其次,我将以下几个案例引入课堂,对学生情感进行启发。
1.冒死弹劾奸相严嵩的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杨继盛)于是谈笑赴堂受打。楊继盛“两腿肿粗,相摩若一,不能前后;肿硬若木,不能屈伸。止手扶两人,用力努挣,足不覆地而行入狱。”在狱中,杨继盛创伤发作,于半夜苏醒过来,摔碎瓷碗,用手拿碎片割腐肉。肉被割尽,筋挂膜,他又用手截去。为他持灯的狱卒颤抖欲坠,杨继盛却意气自如。……严嵩授意刑部尚书,将杨继盛处决,弃尸于市。其妻张氏不久殉夫自缢。
2.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东林书院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应心怀天下、敢于担当的历史使命感,成为一个“担当现在和创造未来的人。”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担当精神。
再次,总结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志存高远。“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孔子的志向在当时的时代无法达成,但他思想的光芒却通过一部部经典照耀着千亿个后人。我们读书人都是儒家弟子,身上都有着孔子的精神烙印。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当继承夫子的担当精神。
八、结语
综上所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课文是对孔子故事的记述,也是对其精神的传承,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与难点,对各个环节教学内容和引导方式进行巧妙设计,逐步引导学生感知孔子“孤独的伟大”,促使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孔子、学习孔子。信息化技术的合理应用,使高中语文课堂增色不少,案例的引用、导学问题的设计、讨论主题的呈现方式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优化。教师在课文讲解中,要立足本文内容本身,也要立足于新型教学技术的应用,从而使高中语文换发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淑芳.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思考[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10):107-108.
[2]阎泽.基于微课的高中语文信息化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2):46-47.
[3]陈晓雪.信息化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3):126.
[4]陈星桦.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教学科技的方法研究[J].考试与评价,2020(03):58.
[5]宋永锋.网络信息化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J].中华少年,2020(08):193+195.
[6]宋占花.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9):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