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良知:不能缺失“担当”

2017-03-23 12:38董旭午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7年3期
关键词:担当教育工作者学校

董旭午

1963年的10月份,北方的早晚已经很凉了。一天傍晚,学生柴某突然肚子疼,同学们陪他去小镇医院看病。大夫检查后诊断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尽快手术。他家住在离小镇五六十里的白音花屯,当时通信特别不方便,根本来不及与家人联系。作为班主任,我心急似火,找学校领导想办法去通辽市医院治疗。学校领导同意了我的建议,准备了马车(当时交通不方便,一天只有上午才有一班去通辽市里的汽车),并且派校医护送,连车老板在内我们一行共四人。我把班级安顿好,就急匆匆地上路了,小镇离通辽市有一百二十多里路呢,而且土路坑坑洼洼很不好走。坐在车上我紧抱着柴某,车一颠他就喊:“老师,疼啊!”不仅如此,他还一个劲儿地叫:“老师,喝水。”出来时,小镇医院的大夫一再嘱咐我们,无论怎么渴也不要给他水喝,以防胃穿孔。他一路不停地叫,我就一句话:“快到了,一会到了。”折腾了一宿,第二天早上五点左右到了市医院,很快入院做了手术。大夫说:“再晚一点儿,就很危险了。”这天中午,他的家长也赶来了。经过几天的治疗,他又返校学习了。

后来想起来,我真的很后怕——万一路上柴某出了危险咋办?2014年7月,那个班学生初中毕业五十周年聚会时,柴某也来了。席间他说:“当年,老师救了我的命。今天,我年近七十了,儿子满堂了,什么都不说了,给老师敬个礼吧。”

这个故事很朴素,但却特暖心。听后,我流下了热泪。我在想,我们做教师的还图希什么呢?不就是学生这一辈子都能够铭记你的真爱与付出吗?世间物化的东西似乎都可以用金钱来估价买到,恐怕就是学生的这份感恩与铭记才是无价的,根本就没法买到的。当然,我同时也不由得心生一丝凉意:还真是的,万一那位同学路上胃穿孔该怎么办呢?今天,这类“剪不断理还乱”的令教师意冷心寒的故事还少吗?于是,我问胡老师:“老师,您说心里话,您现在还后怕不?”她笑了笑说:“说实在话,我还真的有点儿后怕呢。不过,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好一个“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是呀,胡老师当时想的只是尽快把那位学生送到市里的医院,治好他的病,救了他的命。学生的家离学校又远,他父母一时半会儿赶不到,而学生的病情危急,简直就是危在旦夕,容不得半刻耽误。这个时候救学生的命是第一位的,胡老师毫不犹豫地担当起来了。这就是最大的担当!这种担当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和良知的充分体现,容不得半点私心杂念,更容不得分秒的犹豫和推诿。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深深吸了一口凉气,叩击良知:今天,我们一些学校的做法还能与“担当”划上等号吗?春游、秋游等不搞了,国庆晚会、元旦联欢、清明祭扫烈士墓等不进行了,工厂、农村参观、体验,不组织学生去了,甚至一些所谓难度和强度较大、学生容易受伤的体育项目都从体育课上取消了……要问为什么,回答清一色是“出于安全考虑”,都是在对学生的生命安全负责任。实事求是地讲,当今的社会环境确实比二三十年前要复杂多了,社会上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因素也大大增多了,更何况出了一点儿问题个别学生家长还会不依不饶、无理纠缠甚至恶意敲诈,个别媒体还会捕风捉影、夸大事实地进行失真报道。但是,无论现实有多么残酷,这些因素似乎都不足以令学校取消这些对学生健康身心、健全发展等十分有益的活动。理由也不复杂,因为就教育的宗旨而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育始终应该是第一位的,就是各学科的“教学练”也是旨在促进学生的健康身心、健全发展的。一句话,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自主健全、德能双臻、担当有为的合格公民。为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该本着这个理念,真正有所担当,而不是以所谓的考虑安全因素而心安理得地一概取缔,消极无为。困难越多我们就越要想办法做到且做好,这才能更真实地显示出我们真抓教育、全面育人的决心,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担当情怀。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校反倒误认为这种消极无为就是对学生生命安全负责任,就是一种担当精神的体现。恕我实话实说,这种学校教育管理理念和行为与真正的教育担当恐怕根本就是不沾边的,甚至是完全相悖逆的。

下面,我们再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有专家曾坦言:当今基础教育危机的核心就是部分教师不把学生当人。请看,从幼儿园小班到高三毕业,许多学生就被看成了生产考试分数的机器,一条红线贯穿于相当明确的目标:上课是为了准备考试,考试是为了制造分数,用分数排出名次,用名次决定升学,用升学判处人生成败。就为此,多数国民的精力、财力、物力都被凝聚到一点上了。实施教育的过程似乎就变成了全员被绑架的过程。对此,易中天先生更是言语犀利、一针见血: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几乎没有人去想。

对于这样的评判,我绝不认为是什么故作偏激之语、夸大之辞来危言耸听,反而认为是情真意切、深辟其里、一语中的。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發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岂不是最大的危机吗?然而,对这种危害深重的“不安全”,许多教育工作者却由上而下似乎都表现得很坦然、很淡然,甚至有人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一些担忧之士,也多是摇头叹息,深感无可奈何。岂不知,学生未来首先是要成长为父母家庭的好儿女、自己家庭的好父母和社会上的好公民的。这个“好儿女”“好父母”和“好公民”,就意味着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博爱之心、担当情怀和创造品质等。没有这个“好儿女”和“好父母”做基础,“好公民”就可能成为空话;而“好公民”都做不到了,还谈什么做高素质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切都做不好甚至做不到了,我们还能够心安理得地说国家、民族和孩子的未来是很安全、幸福和美好的吗?我们自己真的具有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担当意识吗?所以,还是爱因斯坦的话讲得好:“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我又想起了胡英淑老师的故事。其实,胡老师您真的不必有什么后怕——尽管当下“家校关系”背景下发生了不少灵魂扭曲、悖逆教育本真的伤心故事。当初,学校领导不是已经同意您的建议了吗?假如没有您无私无畏的担当,柴同学很可能早就没命了,哪里还会有今天的儿孙满堂呢?就是真的发生了不幸,起码还有车老板和校医为您做证呢,学生一辈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创造发展、幸福美好以及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是最最重要的,是学生、国家、民族未来的“最大安全”。这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一到了学校,大家则往往都更愿意把学生圈(读juān。笔者注,以下同)起来死学死练死考,并且竟错误地认为如此“毁人”就是一种担当!谁都不去想一想,这种死圈圈死的做法对学生的健康发育、健全成长等会有多么的“不安全”。退一万步讲,为了学生、国家、民族未来最大的“最大安全”,就是担当起来后出了点儿什么问题,也该是心底踏实、无怨无悔的啊。更何况,这种担当同样也会有“好人”作证的。体现有担当情怀的事情本来就没有大小之别,应该取决于人的能力、素质和机遇等。就是“大担当”,也是由这无数平凡的“小担当”来支撑的。当下,我们的基础教育问题多多、无奈多多,固然有着很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原因,我们教育工作者缺乏担当或不敢担当恐怕也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胡老师当年的那个教育故事虽很平凡、素朴,但却充分体现了一位普通教师不平凡的无畏担当之心,而且还蕴含着一个极不平凡的深刻道理,那就是教育良知不能缺失“担当”。

总之,要想扭转当下的危机之势,让基础教育事业步入归真发展的正途,恐怕正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像“胡英淑”们那样,无私无畏地把该担当起来的都担当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中学)

猜你喜欢
担当教育工作者学校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论林语堂的《语丝》创作
顺应党建趋势,党员干部如何作为
学校推介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