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琛
【摘要】文章以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升级互动为切入点,以福建省为例,对福建区域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以及二者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參考美国硅谷、上海大学科技园模式、福州大学产学研模式,提出了强化机制构建、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技术转化等实施路径与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互动;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207
★基金项目:本文受厦门工学院商学院2020年院级科研基金项目:教育经济学视域下福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XYJKS20002)支持。
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
(一)核心概念
1.区域经济
从经济学角度讲,区域指的是经济体或经济要素比较完整的一个范围,按照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分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的单元性概念。可以看出,区域经济指的是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经济要素经济行为的总和,既有内部分工协作,又有外部的交流辐射,具有综合性、聚集性特征。在经济新常态特别是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衡量区域经济的质量,应涵盖增长、结构、创新等方面,即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应包括产业结构的互补性、科学性、聚集性水平以及效益。
2.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相对于启蒙教育、初级教育、中级教育而言,对教育的一种划分,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历史性。根据办学目的、办学性质的不同,高等教育又可分为基础型、研究型和应用型等不同种类。从地缘位置看,本文指福建境内的高校,面向福建区域,服务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校。
(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系
高等教育是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紧密相连,是共生、共促的关系。
1.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
有西方学者认为,互联网时代,人才和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远大于物质。高等教育在提供人才、科技、技术支撑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国内,区域内高校数量和质量与区域发展有着正比关系。从国际视角看,美国硅谷等著名区域经济的崛起离不开区域内高校的大力支撑。
2.区域经济支撑高等教育
某种程度上,高等教育生产人才、知识、科技,是一种“公共产品”,其本身不具有收益,必须依赖财政的支撑和保障。区域经济发达,高等教育才能得到更大的保障。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越高,高等教育获得生源、办学条件以及人才的数量、质量就越好,高等教育的产学研水平、技术转移数量以及毕业生创业创新和就业质量就越高。
二、福建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一)福建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1.基本情况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近年来,福建区域经济呈现出福建自贸区、“海丝”核心区、海洋经济、闽台融合等许多新进展、新特点。从区域经济总量看,2020年福建区域内生产总值达到4.39万亿元,相较上年增长3.3%,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从区域经济结构看,2020年,福建省的第一产业增加值2 732.32亿元,比上年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20 328.80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20 842.78亿元,增长4.1%。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从人力资源结构看,福建区域内第一产业从业人数达到584.98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数达到982.23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达到1 224.15万人,各产业从业人数占比分别为21.0%、35.2%、43.8%,人力资源结构与经济结构正相关。
2.升级亮点
数字经济成为福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福建区域数字经济生产总值达到区域总量的45%,较2019年增加2万亿元,打造了多个数字产业集群,数字产业化趋势明显。此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指导时,提出了“四个更大”等重要要求,为福建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年,福建区域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万亿级别,港口经济与临海、深海、远海三大产业统筹推进,海洋经济成为福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另外,绿色经济成为福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动能。现代农业产业链日趋丰富,低碳产业形成规模,绿色、低碳、循环成为福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兴势力。外向型经济成为福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福建省正在深化“海丝”核心区建设,汇聚侨资侨智侨力,为促进互联互通,创新引资方式,培育对外贸易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深化闽台融合,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二)福建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据统计,福建区域范围内有高校89所,在校人数近80万人,每年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大致持平,约20万人。在专业选择上,本科生和研究生对工学、管理学比较青睐,而专科生更倾向于选择能体现实用性的专业。从结构上看,福建高校已经形成覆盖专科、本科、研究生,专业较为齐全、覆盖面较广的人才培养体系。但在2017年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名单中,福建仅厦门大学入选“一流高校”名单;厦门大学的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和福州大学的化学入选“一流学科”名单。可见福建区域的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并未具备突出优势,甚至在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还比较弱。
(三)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情况
以泉州市为例,对福建区域内高等教育与产业经济协同状况进行分析。从规模上看,高等教育规模以区域内高校毕业生相对规模进行衡量;经济规模以生产总值相对规模来衡量。泉州作为“海丝”的起点,拥有高校18所,2020年在校人数超过17万人,毕业生数超过3.5万人。泉州市作为万亿GDP城市,其经济规模与高等教育规模不相匹配。从速度上看,以高校在校人数对比来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以地区总产总值增长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近五年,泉州市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具有明显的协同性不足。从结构上看,普通院校、职业院校、成人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上存在交叉。在专业设置上,与泉州“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建设目标匹配性不高,对于“泉州智造2025”产业升级要求的针对性不强。
福建区域内的整体情况与泉州有很多相似之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融合度不高。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定位上与当地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匹配性不高,培养目标与区域需求存在“培养的不要,需要的不培养”的情况。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自身特点:在人才培养上有一定的滞后性。以福建泉州为例,围绕“重化”需求,当地各高校都意识到相关人才需求,但即使立刻开始布局调整、开设新专业,加强科研投入力度,要得到实际的培养效果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导致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产业升级作用不大,支撑不够。二是高等教育缺乏合理化的区域布局。从地理位置上分析,福建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地区,而其他地区尤其是西部和北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奇缺,存在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三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匹配度不高。从宏观环境看,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迅速发展,福建区域经济产业升级需要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兼具的新型工科人才。从自身特点看,随着“海丝”核心区以及“海洋强省”战略的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重点领域的特色人才。但是,无论是新工科人才还是特色人才,都存在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对区域经济缺乏强有力支撑。
三、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升级发展路径
(一)参考先进模式
1.美国硅谷模式
硅谷是全球科技发展最前沿的工业区,是全球高科技人才的集散地。背靠高等学府是硅谷发展的决定条件之一,当地高等教育资源斯坦福大学功不可没。美国学者认为,在促进硅谷发展的因素中,斯坦福大学作为人才智库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2.上海大学科技园模式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突出。改革开放后,上海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特别是大学园区建设,与区域内生产力布局配套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和支撑。尤其是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5所高校,在全国研究性大学总排名靠前,科研实力突出。建设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以及城区三区联动发展,推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以及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尤其是在学科建设上,推进大学与企业、科研院所搭建产学研合作机制,优势互补。
(二)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升级发展具体路径
1.强化制度建设,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
借鉴硅谷发展模式,站在区域发展层面,将高校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置于区域产业经济升级规划中,特别是对数字、海洋、绿色、外向型经济升级发展,要强化专业设置和对接,积极整合学科资源,高质量高标准建设面向福建区域产业经济升级的品牌专业学科,积极打造“海丝”核心区和“海洋强省”战略专业群,提升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经济升级的匹配度和适用性。积极推进高校与区域经济体的对接、加大互动力度,深入推进人才、技术交流合作,加强制度保障,實现常态互动、深度融合。
2.强化资源配置,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学习借鉴上海大学科技园模式,将区域内现有高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以满足福建区域产业经济升级的需求。要突出和发挥福州作为省会城市的优势,打造高等教育示范区,引领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发挥厦门对台交流的先发优势,深化闽台融合战略,打造闽台融合示范区;要因地制宜,发挥泉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求,推动高校科研、创新创业等融入地方,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实现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均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强化人才培养,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长效发展
以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升级为导向,构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制订符合当地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夯实服务区域经济长效发展的基层基础。强化协同创新,加大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建设,培育、引进协同创新、升级发展领军人物,打造高水平研究团队,引导教师根据区域产业经济特点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梳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定期将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大纲与行业企业进行沟通调整,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把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协同上升到整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协调,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 1]程肇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探索[ 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5):6-10.
[ 2]李正,王虹丹.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与溢出效应:基于“一带一路”圈定省份的实证研究[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121-127.
[ 3]杨凡,戴杨,胡曙虹.大学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国外研究综述[ 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0(6):86-94.
[ 4]李荣,孟正倓.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J].中外企业家,2020(8):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