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斌,王 飞,张文静
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药剂科,安徽 宿州 234000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局部不稳定斑块破裂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1]。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气短、心绞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发生猝死[2]。有研究显示,血脂及凝血功能异常是冠心病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冠心病治疗多采用降脂、抗凝等药物[3]。阿托伐他汀是较为常见的降脂药,具有调节血脂、抗栓、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等作用[4]。氯吡格雷是治疗冠心病的抗血小板药物,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5]。既往研究显示,两组药物联合治疗冠心病大多聚焦于对血脂和心功能的改善[4-6],但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及心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自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2007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心绞痛诊断标准[7];心绞痛发作且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治疗。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或合并脑血管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器质性病变者;重度肝功能损害者;对本研究治疗使用药物过敏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45例。A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0.35±8.35)岁;体质量指数(22.88±1.27)kg/m2;高血脂12例,高血压17例,糖尿病14例;病程2~6年,平均病程(3.84±1.92)年。B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0.74±7.46)岁;体质量指数(22.76±1.45)kg/m2;高血脂14例,高血压16例,糖尿病17例;病程2~7年,平均病程(4.02±2.1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采用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选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兴安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3043),初始剂量为10 mg/d,剂量调整时间间隔为4周。B组患者采用阿伐他汀+氯吡格雷治疗,阿伐他汀用法用量同A组,选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0035),75 mg/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心功能及血清心肌标志物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相关指标水平,包括甘油三酯(thyrobolulin,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无菌条件下采集静脉血,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检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krit,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及血小板压积(thrombocytocrit,PCT)。采用心脏彩超仪测定患者心功能,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ve fraction,LVEF)、左室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LVFS)、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及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心肌标志物水平,包括N前端-脑钠肽(NT-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肌钙蛋白(troponin,cTnI)和肌酸激脢(creatine kinase-MB,CK-MB)水平。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 TC、TG、LDL-C和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TG、LDL-C较治疗前均降低,HDL-C较治疗前均升高,且B组的TC、TG、LDL-C均低于A组,HDL-C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b、HCT、MCV及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B组各指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水平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F、LVFS、LVEDD、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LVFS较治疗前均升高,LVEDD、LVESD较治疗前均降低,且B组的LVEF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心肌标志物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T-proBNP、cTnI、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T-proBNP、cTnI、CK-MB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B组各指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心肌标志物水平比较
冠心病患者通常表现为胸痛、胸闷、心绞痛等,其主要致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异常、微循环障碍及炎症等[1-3]。现代医学研究指出,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受损、毛细血管机械性阻塞、再灌注损伤等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冠状动脉痉挛、堵塞而导致官腔狭窄,不仅会引起心肌组织缺血,还会影响血液流变性,引发异常凝血,心脏供血不足甚至发生猝死[8-10]。临床研究证实,冠心病患者口服氯吡格雷,能够有效减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4]。氯吡格雷属于一种二磷酸受体拮抗剂,自身无活性,口服吸收后,其代谢产物在能够不可逆地选择性结合血小板膜表面的二磷酸腺苷受体,抑制二磷酸腺苷受体的活性,阻断下游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复合物的活化,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最终实现抗凝[5]。阿托伐他汀属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还原酶抑制剂,可竞争性地抑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进而降低胆固醇的合成,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改善动脉粥样硬化[8-10]。
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B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B组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证实了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并且血脂水平明显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Hb、HCT、MCV及PCT均显著下降,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同时,对血液流变学也有影响,血液粘稠度降低,血流动力学正常,血栓形成概率随之下降[11-13]。此外,氯吡格雷还可通过提高心肌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程度,改善心肌细胞传导功能,使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心功能逐渐恢复[14-15]。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LVFS较治疗前均升高,LVEDD、LVESD较治疗前均降低,且B组的LVEF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提示联合治疗改善血液流变状态后,心脏泵血增加,心功能好转。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更有效地调节机体血脂水平,预防斑块破裂出血,抑制血栓形成,同时还能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促进血管内皮的修复和心功能好转,有助于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