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灵洁,孙海欧
北部战区总医院 口腔科,辽宁 沈阳 110016
氧化锆修复体作为口腔固定修复类材料的首选,在试戴时需要进行调磨修改以获得更好的固位及咬合关系。但不同磨改方式产生的细微划痕均会对氧化锆修复体表面的光滑度产生影响[1]。此外,粗糙的表面还会降低修复体的机械强度,导致修复体着色[2-3]。抛光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陶瓷材料表面光滑处理方式之一,但各抛光套装的抛光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抛光处理对全瓷冠细菌粘附及色素沉着的影响,为氧化锆全瓷材料抛光工具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现报道如下。
1.2 实验方法
1.2.1 试件抛光后粗糙度测定 取样长度为0.8 mm,评定长度为4.0 mm。在试件的中心区域随机选取3个位点,以不同方向进行粗糙度测量,记录Ra值。
1.2.2 细菌粘附量的测定 将消毒后的各组试件分别置于试管内,每个试管一个试件,测试面朝上,每个试管加入1 ml细菌浓度为0.5×109CFU/ml的变形链球菌细菌悬液[4],于厌氧条件下培养24 h后,计算细菌菌落数。
1.2.3 试件的浸泡与着色 将各组抛光后的试样浸泡于人工唾液中24 h,然后浸泡于碳酸饮料中4周,取出试件后蒸馏水清洗30 s,自然干燥,将电子比色仪的测量头垂直于测试面中心点进行测量,分别记录浸泡前、后的L*、a*、b*色度值,计算色差(△E)值。
△E=(△L*2+△a*2+△b*2)1/2
2.1 各组试件表面粗糙度比较 对照组粗糙度为(0.524±0.079)μm,高于SHOFU组的(0.309±0.059)μm、EVE组的(0.321±0.045)μm、TOBOOM组的(0.384±0.07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BOOM组粗糙度高于SHOFU组及EV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各组细菌粘附量比较 对照组细菌粘附量为(0.954±0.095)×104CFU/mm2,高于SHOFU组的(0.613±0.075)×104CFU/mm2、EVE组的(0.558±0.049)×104CFU/mm2、TOBOOM组的(0.827±0.058)×104CFU/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BOOM组细菌粘附量高于SHOFU组及EV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各组色素沉着比较 对照组△E为(3.060±0.217),SHOFU组为(1.092±0.153),EVE组为(1.269±0.120),TOBOOM组为(1.524±0.074)。各组△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既往研究表明,抛光可以降低氧化锆修复体表面的粗糙度,减少细菌的粘附量[7]。本研究发现,SHOFU组、EVE组、TODOOM组的表面粗糙度均优于未抛光的对照组,同时,细菌粘附量也优于对照组;SHOFU组、EVE组的粗糙度、细菌粘附量低于TODOOM组,与既往研究[8]结果一致。
△E在2.0~4.0是临床可接受的阈值,材料颜色变化的差异不易被肉眼察觉[9]。本研究中,各组△E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即修复体颜色的变化不易被肉眼所察觉,这可能与观察时间较短有关。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氧化锆修复体进行精细抛光,可以明显降低表面粗糙度,减少细菌的附着及色素沉着。三种抛光套装中,SHOFU、EVE的抛光效果更理想,更利于减少细菌附着及色素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