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到武康大楼前拗造型,在老洋房里喝个下午茶,言必称哈同、邬达克,腔调要学老克勒……时人追捧老上海风情,可是,作为老上海风情的一部分,曾经风靡一个时代的工人“老大哥”有些被选择性遗忘了。
想当年,身着蓝色卡其工装走在马路上是件很时髦的事;见面打招呼,叫人一声“师傅”是表达尊重;还有《咱们工人有力量》,铿锵有力,充满优越感、自豪感。用现在的话说,当年的工人“老大哥”是红得“出圈”了,是顶流的顶流。那时,做个工人是幸福的。
如今工装只是一种时装的风格,或许潮流男女青睐有之,但不代表他们的偶像是产业工人。甚至,回力鞋、大白兔奶糖、“永久”“凤凰”这些代表性的上海轻工产品卷土重来,一时拥趸者众多,但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也是记忆中的口味和感觉,至于生产制造这些产品的产业工人,似乎渐渐淡忘了。
那么,产业工人今何在?其实,产业工人一直在这里。尽管产业升级调整后,以纺织工人为代表的轻纺工业工人队伍萎缩,但是代表上海“智”造的高端技术研制、大型制造业、精密制造业一直走在全国甚至国际前列。此外,城市新生的产业工人群体不断扩大,例如,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快递小哥们其实也是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一员。由此可见,产业工人从来都是我们这个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各行各业里一直活跃着一批有着一手绝活的行家里手,只可惜,他们的知名度一般名扬行业内,像李斌这样跨行业的产业工人“偶像”并不普遍。
曾经,企业内的产业工人的地位令人羡慕。其中,代表性的就是工人八级工资制度。获得八级工人证书的工人师傅,工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甚至高出企业管理人员。
但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八级工资制度功成身退了,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逐步建立而且形式更为多样化。这些年来,技术工人收入超过博士生已经不是新闻,一线快递员月收入过万也司空见惯了,可见人们对自身职业身份的自豪、社会价值的认同并不完全与经济收入划等号的。人们需求的更高层次都是精神层面的,包括社会尊重、自我实现等等。精神层面的事要靠思想上的重视和引导来解决。所幸,我们在新出台的《深化新时代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行动方案(2021-2025 年)》里看到了相关内容。
在这最新版的行动方案里,思想引领行动被放在七大行动之首。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群工作创新、弘扬劳模工匠精神等等即将开展的工作都围绕一个目标,培育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宣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扩大劳模工匠的社会影响力。
可以畅想,有朝一日,当电视、网络、视频里不再充斥网红的同时,产业工人也将成为主角,当技能展示、绝活绝技等成为提升收视率的主打内容之一,让产业工人真正地“红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