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静
绿色金融,亦称可持续金融或环境金融。与传统金融不同,绿色金融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又是一种金融服务,它是为改善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和高效利用资源予以支持的经济活动,也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风险管理、项目投资融资、项目运作方面提供金融服务。从多家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和2020年年报中可以看出,银行绿色金融项目中最为重要的两项产品是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
金融科技是一种金融创新,靠技术驱动,也是一种新的业务模式、产品服务和技术应用,由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AI(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带动。从发展前景看,金融科技产业2020年营收规模1.97万亿元,同比增长37.2%,金融科技市场规模超百万亿元,其对绿色金融产生的积极作用正逐渐从辅助向核心转化。
一方面是作为金融科技底层技术的区块链相关技术尚未成熟,处于探索实践中。区块链平台在兼容性、可扩展性及同非区块链系统的交互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区块链的应用能耗大,需要底层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支持,但目前仍缺少将其进行绿色化处理的办法。另一方面,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需高度依赖的,但客户隐私信息是目前行业面临的一个难点和共性问题;各个大数据公司收集的信息,由于其在收集和清洗上的方式不同,数据会有不同程度上的污染,所得到结果的准确性也就得不到保证;线下收集和对公民线上行为进行记录是目前获取公民数据的主要来源,但这样得到的数据存在滞后性。从中可以看出,大数据发展还处于初期,数据量小、范围窄以及数据的收集开发与公民隐私之间的矛盾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都具备一定的实践性,大数据分析能力和环境分析能力都是缺一不可的。当前,对于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单方面的人才都相对缺乏,对于知识素养高、具备整合管理数据能力、对大数据熟练操控的复合型人才缺口更是巨大。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有的企业会聘用第三方机构来处理产品和项目研发所面临的问题。但是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性也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这样的服务模式也存在弊端,如线下服务的效率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问题。
要保持绿色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严格环保执法及环保违规信息披露是重要前提。当前,各地各企业对于环境信息披露的标准没有统一的规范,由于各金融机构采用不同的公式计算环境效益,得出的评估结果无法有效进行比较,数据质量不高。而研究风险的基础就是精准的环境数据,专业人员对环境风险的分析评估受环境数据是否准确的影响。另外,我国目前把控环境数据的范围和力度还不够。如部分中小型企业提供的污染排放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不规范,公开信息中展示的污染排放数据不够准确,一些企业排污数据填报存在异常值等。
推动金融科技顺畅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关键之举是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不断创新发展。将研发投入主要投向金融科技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并针对当前技术和应用层面的不足进行突破的研发团队组建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地,通过技术革新推动金融科技应用在绿色金融领域的进程;通过减税免税、贴息等激励性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该领域技术创新,并将有实力的金融科技企业引进绿色金融领域,助力技术创新。另外,有关绿色金融的数据共享问题可以通过应用区块链的分布记账技术,强化各组织间信息数据的共享,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技术研发和应用人才是运用金融科技进行绿色金融发展的根本,因此,对这两方面都通晓的人才是当前急需去培养的。一是大力培养技术研发人才。除了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制订计划培养金融科技、绿色金融两个领域间的跨界技术人才,开设包含这两方面技术的相关课程,进行跨界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还可以对一些已拥有一定计算机网络编程知识的人进行技术培训,帮助其快速成长为掌握这两个领域的专业复合型技术研发人员。二是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由政府或央行牵头联合各部门,多种形式开展有关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相关知识普及和教育的活动,如专题讲座、技能培训、知识竞赛或微课程等形式,提升从业者的综合素养。
发挥政府在机制建设、部门协调等方面的优势,完善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发展配套措施,提供助力行业发展的公共产品,建立环境信息的统一共享平台,将整合分散的企业环保信息,有利于金融机构获取相关信息,将金融科技的优势广泛应用在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上,通过建立信用担保、税收优惠等制度支持促进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并以此提高企业参与绿色金融市场的积极性;完善绿色金融法规体系,实现绿色金融发展有法可依,明确市场参与主体的相关责任,推动实现绿色金融发展违法必究,构建绿色金融标准化。
伴随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对经济发展方式的目光逐渐从重工业转向绿色产业。在将金融科技运用到绿色金融时,不仅金融机构自身要强化基础化建设,加强技术研发,还要大力培养技术研发和应用人才,提供智力上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