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成 牟 琛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73000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由倡议到共识、由理念到行动,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作为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有利于国家话语理念的宣介和融通,有利于国家顶层战略的实施和推动。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我们必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扩大中国国际话语声音,消解国际社会的误读偏见,增进中国话语理念的国际认同,提振全球合作的信心,共同应对全球治理危机。在此背景下,学界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①学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研究主要有国际传播、对外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表述,呈现形式较为多元,除国内传播研究外,研究方向主要为向“外”传播,为避免表述混乱,本文统一使用“国际传播”进行表述。开展了较为丰富的学术研究,本文主要是沿着“动因·实践·策略”的逻辑主线,对2017年以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和评析,以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研究的深入有所助益。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蕴含丰富的价值内涵,既有利于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和尊重,改善中国国际形象,也有助于在传递中国文化理念的过程中,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助推中国在国际秩序革新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对中国的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对中国而言有着广泛的积极意义,主要观点有:赢得认同说、提升形象说、传递文化说、增强话语说。其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能够准确地传递大国战略思想,打消外部世界疑虑,使中国声音走向世界,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和尊重。[1]其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度和认知度的提升,对于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和国际认可度具有积极意义。[2]其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外传播中国价值观念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3]该理念的国际传播有助于传播中国优秀文化。[4]其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5]该理念的传播有助于在赢得认同和提升国家形象的基础上,最终增强我国国际传播的力度和舆论话语权。[1]
2.对世界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6]对此,不少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有助于推动全球化与国际合作,建立多元文化秩序。例如,有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有着推进世界各国的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合作进程的战略目标。[7]还有学者认为,在世界思想格局趋向多元化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实际上也就是推动不同国家政治思想的平等交流,促进不同文明相互理解、相互借鉴,建立更加多元的国际话语格局和文化秩序。[8]
中国发展的战略需要和国际社会对新理念、新秩序的迫切诉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重要动因,学界主要从国内外现实需求的角度,回答了理念传播动因这一问题。
1.内部因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符合中国发展的战略需要。中国当前发展的现实和需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内因,主要观点有:复兴发声说、利益维护说、维持环境说。其一,大国话语薄弱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误读抹黑制约“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需要在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有着为大国复兴发声服务的目的。[9]其二,逆全球化思潮和政策损害了当前国际秩序和中国自身的经济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有着反对当前逆全球化思潮,维护中国经济利益和全球共同利益的战略目的。[8]其三,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驳斥日益增长的“中国威胁”言论,消除外界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猜疑,为中国经济发展保持有利的外部环境。[10]
2.外部因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反映国际社会共同诉求。当今世界的现实和需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外因,主要观点有:全球风险说、理念危害说和共同诉求说。其一,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危机重重。在西方国家主导的“不公正”全球化下,诸多领域的全球风险扩散,所有民族国家都处于风险社会中。[11]其二,认清西方理念的“危害性”。在全球乱象的困扰下,以新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理念在诸多方面给世界人民造成危害。[9]其三,回应当前国际社会的诉求。面对全球化过程中国际行为主体日益多元化,西方主导的国际治理理念难以为继,建构新的更加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民众的强烈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回应了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该理念的传播具有战略传播的定位属性,并依靠多种渠道的传播,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但也面临着认同不一的境遇。学界主要从实践定位、实践方式和实践进展的角度考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实践过程。
1.实践定位:传播的战略高度。目前,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实践定位,除国内传播外,主要有国际传播、海外传播、跨文化传播、对外传播四种定位,但也有一些学者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上升到“战略传播”的高度,认为该理念的国际传播具有“战略目的”。[8]上述观点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认识: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备符合时代发展大势与批判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回应“修昔底德陷阱”与“中国威胁论”的战略目的,具有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全球化与国际合作提供理论支撑的战略价值;[7]二是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能为了传播而传播,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紧紧围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目标。[8]
2.实践方式:传播的多元途径。目前,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实践方式,学界主要是基于理念传播的媒介载体、传播主体、互动影响三个方面的分析,形成以下三种主要观点。其一,媒介载体说。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传播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排头兵”。[4]其中,有学者认为电影已经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12]其二,传播主体说。领导人高访外交、主场外交、党刊党报等官方性质的话语主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主体力量,[13]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外交场合的讲话、演讲中都积极向世界倡导他的新理念和新话语。[14]其三,互动影响说。中国同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组织间诸多领域的合作是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方式。[4]
3.实践进展:传播的差异效果。就整体而言,学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实践进展有着正面与负面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方面,有学者认为,通过多种方式、载体、平台的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步赢得了国际社会中多国政界与学界人士的认可,赢得了海外媒体的关注和讨论,并被多次载入联合国决议。[2]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面临着“普及度高、认同度低”的尴尬境遇。[15]“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获得了一定的普及度,但是离被世人所普遍认同而落地生根、融入各国民众心中还有相当的距离。”[16]有学者调查发现,以《华盛顿邮报》《卫报》和《联合早报》为代表的部分国际主流报刊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度偏低,报道偏见较为严重。[17]还有学者考察发现,德国主流媒体如《时代报》《世界报》《南德意志报》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存在一定的偏见,德国不同智库类别(政党智库、高校附属智库、私人资助智库)关于理念的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18]而美国媒体关于理念的传播呈现出关注少、误读多的态势。[19]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仅存在自身话语较弱的不利因素,也面临部分国家的干扰,更受到文化思维差异的制约,学界主要从话语、政治、文化三个层面回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这一问题。
1.话语层面:话语权竞争的影响。目前,众多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面临着话语因素的阻碍,并主要从话语空间、主体、平台、表达、内容、研究六个领域作出了具体考察。其一,话语空间领域。理念传播的话语空间狭窄,“西强东弱”的国际传播基本格局未有实质性改变。[3]对此,有学者进一步指出,“美国媒体利用话语霸权,宣扬‘中国威胁论’,抹黑‘一带一路’倡议,漠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9]其二,话语主体领域。理念传播的话语主体单一,以官方话语主体为主,未充分考虑、利用其他话语主体如各类国际组织、民间团体在国际话语权争夺中的优势和作用。[20]其三,话语平台领域。理念传播的话语平台短板明显,在西方国家掌握国际社会信息传播主导权的背景下,我国主流传播平台、媒体资源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新旧传播媒体也尚未形成有效合力。[9]其四,话语表达领域。理念传播的话语表达僵化,中国传统的叙事思维(先讲道理后叙事的风格)不符合西方思维习惯,影响预期话语效果。[20]其五,话语内容领域。理念传播的话语内容缺乏,一方面是我国国际议题设置能力薄弱,缺乏具有中国话语特色的国际议题;[9]另一方面是我国话语内容缺乏必要的说服力,影响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9]其六,话语理论与受众研究领域。理念传播的话语研究不足,既缺乏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要的理论阐释和逻辑论证,[5]又缺乏关于国际受众的研究。[3]
2.政治层面:少数国家的干扰。目前,不少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面临着政治因素的干扰,既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的误解、误读、担忧和打压,也面临发展中国家的疑虑。其一,中国对未来世界秩序的理想愿景、规范和论述被认为具有替代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的色彩,这可能引起西方世界的恐慌,导致紧张局势。[14]其二,受传统西方大国思维的影响,西方社会认为任何新兴大国的崛起势必会挑战守成大国的地位,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产生误读,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满质疑。[5]其三,受“文明冲突论”的影响,西方国家对中国迅速崛起表示担忧,这将削弱理念的认同基础。[5]其四,西方发达国家借助话语优势,抹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实践,消解理念的国际认同。[20]其五,受西方“国强必霸”思维定式影响,面对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以印度为代表的周边国家对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国际倡议存在质疑。[20]
3.文化层面:文化观念的冲突。目前,许多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面临着文化因素的影响,需要解决好文化思维的差异、对立和冲突。例如,有学者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折射出来的“关系世界观”和多元论“关系思维”同现当代西方主流的“实体世界观”和二元论“实体思维”相对立,这种哲学世界观及其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和对立影响这一理念的传播。[16]有学者认为,由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文化的多元性与价值的多元性,该理念在客观上构成了对西方社会“二元对立”价值体系的一种挑战。[5]还有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跨文化传播面临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碰撞的影响,需要克服文化方面的障碍”。[2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离不开相应的策略支撑,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增强硬软实力、强化学理支撑、加强议程设置、探索多元路径方式是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重要策略,学界主要从理念传播的主体与平台、叙事与内容、实践与保障、议程设置、路径与方式等角度回答了如何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这一问题。
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主体与平台。在主体建设领域,不少学者认为要积极扩展传播主体。例如,有学者主张进一步拓宽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的主体范围。[15]有学者认为,要“不断丰富话语主体,充分利用各类新兴的话语主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作用”。[20]还有学者强调公共外交传播中的草根力量,主张“增强国家力量与草根力量的传播协同”。[11]
在平台建设领域,一方面,许多学者认为要借助多元平台促进沟通交流。例如,有学者主张打造对外传播高端平台,依靠首脑高端交流平台、高端党际交流平台、各类型的高端人文交流平台以及研究型大学和智库相结合的高端思想交流平台传播理念。[22]还有学者主张创新国际学术话语交流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话平台。[23]另一方面,不少学者认为要借助技术力量扩展传播平台。例如,有学者主张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的平台。[15]还有学者从建立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的高度提出了相关建议,主张中国国际传播主力军应更注重新兴媒体、技术以及终端的运用。[24]
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叙事与内容。在叙事领域,一方面,不少学者认为要强化理念传播的话语叙事对接。例如,有学者主张改变我国以往“先道理再叙事”的叙事方式,寻求他者所易于接受的话语方式。[20]有学者认为理念的传播需要针对不同国家的对象进行话语转换,寻求话语共鸣。[8]有学者建议尊重西方思维习惯,善于运用国际化的话语方式讲述全球公民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全球治理的合作价值。[19]另一方面,许多学者认为,要注重理念传播的叙事设计。例如,有学者主张通过国际传播叙事结构的设计,拉近与普通公众的距离,获得各国人民的理解和认可。[24]还有学者建议将硬宣传化身为软叙事,用草根故事所蕴含的中国价值理念吸引他国受众。[11]
在内容领域,不少学者认为要实现理念传播的话语内涵深化。例如,有学者认为要讲述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中国如何看世界、中国的思维方式和中国的价值观”。[25]有学者讨论了传播过程中“说什么”的问题,并围绕“回答国内民众的困惑、消除发达国家的疑虑、缓解周边国家的恐惧和避免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担忧”四个方面作出了详细阐释。[13]
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实践与保障。在实践领域,不少学者主张要把理念传播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实践结合起来。例如,有学者指出要“多讲中国在重大议题中贡献世界的故事,用实际行动、真实故事阐释、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核”。[15]有学者主张“发挥‘一带一路’建设这一战略支点的作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对外传播提供坚实的实践空间”。[26]还有学者主张“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宣传载体,由沿线国家向外辐射,逐渐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到全世界”。[7]
在保障领域,不少学者认为要解决好理念传播的实力与学理支撑。例如,有学者建议应增强和提升我国硬实力与软实力,夯实话语基础,增强话语能力。[20]有学者主张拓展深化理论研究,夯实价值观念的学理支撑。[5]有学者认为为赢得世界各国对“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支持,中国需要与这些国家建立一种共同利益的牢固纽带,借助自身的经济实力增强该理念的吸引力。[10]还有学者认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跨文化传播与认同”需构建相应的“价值回馈机制”作为保障。[21]
4.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议程设置。在议程设置领域,许多学者认为要加强我国国际议程设置能力。例如,有学者主张以重要时间节点和场合为契机,全面主动设置议题,着力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导力。[2]有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设置既要主动表达中国对人类多元文化发展的支持,也要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涉华问题的关切。[27]还有学者认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关键性议题进行议程设置的同时,还要围绕这一议题提出丰富多彩的延展性话题。[3]此外,有学者建议“强化以媒体和政府官方为代表多元传播主体的议程设置思维”。[5]
5.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路径与方式。在传播路径领域,不少学者认为应通过沟通对话跨越认同障碍。例如,有学者指出应“寻求建立不同世界观可以跨文化沟通的桥梁、渠道和平台”,通过对话赢得世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16]有学者认为,“要加强沟通,引发思想共鸣,变单向传播为共同传播”。[13]有学者从传播范式的角度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传播实践,认为需要以一种独特而又普遍通行的传播范式向世界推进中式全球化,进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28]此外,有学者从价值认同理论出发,探索我国价值理念传播应遵循的规律和路径。[3]
在传播方式领域,不少学者从理念的视像化的角度探讨理念的传播路径。例如,有学者探讨了依托电影这一载体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相关对策。[12]有学者主张以视觉符号表达为手段,积极展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26]有学者认为,应“以直观、形象化的符号转化抽象、晦涩的政治理念”。[29]还有学者以《亚洲文明之光》纪录片为例,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策略。[30]此外,有学者认为,应提高传播方式的针对性,借助友华、知华的外国人士、借助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以及借助经贸活动或文化交流活动向国际社会传递理念的真实内涵,传播中国声音,介绍中国发展理念。[31]
学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研究大体遵循“动因·实践·策略”的逻辑主线,考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意义和动因,并从“定位、方式、进展、挑战”四个方面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实践的整体情况,在此基础上,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策略。整体而言,学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这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但还应该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不是一蹴而就、一厢情愿的事,必须深刻把握这一过程的整体性、复杂性、科学性,需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相关问题的研究。就目前而言,至少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动态分析要趋于精细化。目前,学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现状的考察相对较少,存在“重理论轻现实”的倾向。我们必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动态特征,持续追踪国际主流媒体、智库、学者、政要、政党以及各国政府官方对于理念的认知、认同和研究情况。在这一方面,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计算社会科学的兴起,借助机器的文本分析、关联度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情感分析等对相关数据进行精细化分析,应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实践研究要不断多样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国际传播面临着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如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西方霸权国家的阻扰、大国竞争的干扰、黑天鹅现象频繁出现、西方媒体的误读和抹黑等。明确理念传播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各种风险的叠加效应是化解传播风险、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前提。伴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不断深入,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研究需要进一步考察、分析理念传播的多重风险。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策略研究要愈加实效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32]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把晦涩的政治理念转化为直观易懂、乐于接受的图像、符号、话语、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有效性,审慎把握学界多元策略研究成果,如视像化路径、范式论、时度效方法论等,在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效果上下功夫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