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科豪 罗兆星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710049)
1920 年10 月2 日,列宁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青年团的任务》的讲话,其蕴含的青年教育思想引导了青年的健康成长,昭示了青年的奋斗方向。理论思想不会凭空产生,都有其特定的产生基点。列宁对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对资本主义旧社会青年教育的批评和对青年教育工作的准确分析共同构成了其青年教育思想的产生基点。
1.对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在对国内形势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列宁认为揭露“无产阶级文化派”的错误,激发青年投身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团结青年参加经济建设,是青年教育的直接任务。1917 年11 月7日,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对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最后的总攻,在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后,新政权仍面临政治和经济上的诸多挑战。为集中国内有限的资源以满足战争的需要,苏俄自1918年起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对粉碎武装干涉、赢得国内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1920年下半年,苏俄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下,击退了国内外武装进攻,为苏俄各项建设赢得了和平发展的环境。战争结束后,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繁荣经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成为了苏俄必须解决好的重要任务。青年是国家的建设者、未来的领导者,各项重要任务都离不开青年的积极参与。然而,发端于十月革命的“无产阶级文化派”却甚嚣尘上,其思想愈发泛滥,严重影响了青年的成长发展,阻碍了苏俄的各项建设。“无产阶级文化派”在文化事业的领导方面,公然主张不要党的领导,要求“独立”和“自治”;在对待人类文化遗产方面,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在文化创造方面,强调无产阶级脱离社会实践,在纯粹的实验室里创造出纯而又纯的无产阶级文化。鉴于此,列宁高度重视这种极左文化思潮,并决心予以坚决回击。
2.对资本主义教育的批判。站在对资本主义教育批判的起点上,列宁认为剖析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和道德教化的本质,揭露隐藏其中的秘密,正确引导青年,是青年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在学校教育方面,他直接指出资本主义旧社会里的学校是培养资产阶级有用奴仆的学校,书本上虚伪的社会场景是用来培养具有全面知识的模板“官吏”。[1](P333)旧学校的口号是谎言,掩盖着压迫剥削的秘密:以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对工农青年进行奴仆训练,使之在服从资产阶级管理的同时能够创造利润,又不会动摇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他认为,在保留有用部分的基础上,这样的学校必须废除。在道德教育方面,列宁敏锐指出,资产阶级道德服务于资产阶级的统治,具有欺骗、愚弄和禁锢工农阶级的性质。在资产阶级道德教化下的青年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阶级划分的原则,成为了只关心自己的利己主义者和小私有者。不仅如此,资产阶级用偷换概念的方法,大肆宣扬共产主义者没有道德,否定全部道德。如果不对资本主义的教育本质加以揭露和批判,那么青年一代将被资本主义所腐蚀,进而影响国家的各项建设。
3.对青年工作的准确分析。列宁认为鼓励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在参与公共事务中奉献,进而成长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是青年教育的根本目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列宁高度关注、肯定青年一代的重要作用,指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1](P328)1920年下半年,布尔什维克面临着愈合战争伤口、进行经济建设、恢复农业和工业、实现全国电气化等建设新社会的任务,团结、组织与动员青年,发挥其突击队的作用迫在眉睫。然而受资本主义旧教育、“无产阶级文化派”、资产阶级道德的影响,部分青年暂时无法担当建设国家的重任。在学习方面,列宁指出部分青年仅仅领会著作和书本上的知识,仍然保持着旧时资本主义教育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特征,不能融会贯通,不会按照真正的要求行动,成为了“共产主义的书呆子或吹牛家”。[1](P329)在社会实践中,列宁认为部分青年只会喊共产主义口号,空谈知识、不重实践、不事劳动,对劳动存有偏见和疑虑,持有“我赚我的钱,其他一切都与我无关”的思维定势。[1](P341)事实上,不管是参与扫盲运动以帮助其他文盲青年摆脱愚昧,还是加入菜园子工作以缓解人民挨饿情况,都需要青年发挥榜样的作用。
基于对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对资本主义旧社会青年教育的批评和对青年教育工作的准确分析,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从教育方法、教育原则和教育任务出发阐释了自己青年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1.教育方法:重视榜样作用。榜样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集中体现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对他人具有示范和激励价值的个人或群体,对启发青年向上向善具有重要作用。列宁特别重视榜样的作用并明确指出:“做一个共产主义者,就要把全体青年都组织和团结起来,要在这个斗争中作出有教养和守纪律的榜样。那时,你们才能着手建设并彻底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大厦。”[1](PP342~343)榜样的作用集中体现为以下两点。一方面,青年要在扫盲运动中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当时的国家文化水平极低,而文盲国家无法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因此,需要鼓励青年克服自身在资本主义旧社会中习得的利己主义倾向,积极主动地从事扫盲工作,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去帮助其他青年共同进步,把文盲国家建设成为人人识字的文明国家。另一方面,青年要在实际劳动中展示榜样带动作用。列宁认为,青年应当展示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敢于担当,善于解决现实问题,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去改善菜园工作、发展生产,“因此共产主义青年团必须把自己的教育、训练和培养同工农的劳动结合起来”。[1](P345)青年们要用自己的劳动营造全新的劳动氛围,带动其他人感受到劳动的快乐、自由和光荣,从而更好地建设共产主义社会。通过扫盲活动和社会劳动,不仅能锻炼青年,还能带动其他人成为共产主义拥护者,“甚至是那些愚昧无知的农民,只要根据亲身经历的经验懂得和认识了这一点,也就成了自觉的、经过艰苦磨炼的共产主义拥护者”,[1](P343)参与到共产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2.教育原则:坚持求是原则。求是原则是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在教育活动中的生动体现,它“使团员青年在学习、组织、团结和斗争的过程中把他们自己和那些以他们为带头人的人都培养成共产主义者”。[1](PP337~338)求是原则体现为以下两点。其一,求是原则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资本主义旧学校和教育给青年带来的最大祸害之一就是书本与生活脱节、理论与实践割裂,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灌输歪曲的知识。共产主义教育鼓励青年走出校园,投身沸腾的社会实践,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工作中,承担起共产主义社会的各项建设任务。这既是求是原则的内在要求,也是开展青年教育的必要途径。其二,求是原则要求善于在批判中继承。“我们应当废除这样的学校,摧毁这样的学校,但这是不是说,我们就不应当从这种学校里吸取人类所积累起来而为人们所必需的一切呢?”[1](P335)对待资产阶级文化和旧式学校,列宁坚决反对全盘否定的态度,要求在批判中继承,既要敢于拆穿其虚伪一面,更要善于区分出共产主义所必需的东西,使之在实践中为共产主义事业服务。青年教育中的求是原则,既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去教育青年,更要求在批判中继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教育资源,最终使青年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共产主义者。
3.教育任务:培养共产主义者。布尔什维克党在着手改造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同时,还面临着把新一代青年培养成为善于学习、具备共产主义道德的“共产主义者”的艰巨任务。为此,要从以下两点出发。其一,明确青年的基本任务是学习。列宁指出:“全体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要学习。”[1](P328)在学习内容上,要“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1](P334)而不能局限于领会共产主义著作、书本和小册子。在学习方法上,既要勤奋刻苦,又要增强思考能力,更需要用批判的态度看待共产主义知识,学会融会贯通。其二,培养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面对国内道德虚无主义思潮特别是“杯水主义”的盛行、[2](P357)部分青年思想混乱的情况,列宁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并把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作为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任务。青年教育要将共产主义道德同共产主义者的斗争联合起来,通过教育将外在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内化为青年普遍遵循的道德风尚和道德习惯,而不是灌输其纯粹道德的言辞和准则。善于学习、掌握共产主义道德的青年必将成为摧毁旧道德、旧社会的利器,亦成为团结人民、建设共产主义的粘合剂,最终将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壮大无产阶级力量。
“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3](P308)青年教育对青年成长成才、适应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青年教育核心内容的青年教育思想对社会发展和青年进步就显得尤为重要。青年教育思想只有不忘本来,才能赢得未来;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推陈出新。《青年团的任务》中所蕴含的青年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苏俄青年的成长具有指导意义,也深刻影响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1.探索榜样教育模式,发挥榜样的激励示范作用。榜样教育自产生起,不仅在维护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提高整体道德素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社会价值,也在激发个体内在精神动力、规范个体外在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个体价值。学习《青年团的任务》中的榜样教育法,必须探索新时代榜样教育的模式,发挥榜样的激励示范作用,开创新时代青年教育新局面。新时代榜样教育的模式包括榜样的培育、榜样的确立、榜样的宣传等相关内容,是三位一体的榜样教育样态。
首先,培养榜样应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榜样教育的原始起点和最后环节是培育榜样,培育新时代的青年榜样就是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影响和激励广大青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青年榜样的关键一环是实行课程思政,保证榜样教育落地生根。为此,必须推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促进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中介等各环节的相互促进、顺利过渡,形成协同效应,全方位引导青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确立榜样要以增强青年的认知度为尺度。榜样教育的认知度是指青年对榜样的行为以及该行为背后所蕴含思想的一种认识程度,它是榜样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增强青年对榜样的认知度,在榜样的确定上,要从青年的实际出发,满足其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为此,必须以青年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诚地与青年沟通,尽可能多地了解青年的真实意见,依照青年的真实感受选择榜样。不仅如此,不同阶段的青年对榜样有不同的认识,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年对榜样也有不同的期望。因此,在榜样的确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力争为青年群体确立立体、多样、多层次的榜样。
最后,宣传榜样要以增强榜样教育的认同度为目标。认同度是指青年在认知的基础上对榜样正确性、可行性和价值性的赞同,进而产生共鸣的程度。认同度是榜样发挥作用的关键一环。增强青年对榜样的认同程度,必须注意榜样宣传的日常化。为此,必须结合青年身心发展需要及其思想、行为等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榜样宣传内容,持之以恒地对青年进行潜移默化的全方位宣传,使榜样教育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在空间上是系统的,从而更好地发挥榜样对青年成长的教育引导作用,让榜样能真正鼓舞、感染、激励广大青年。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鼓励青年投身社会建设。“训练、培养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1](P34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鼓励青年投入社会建设,对青年的发展十分重要。只有投入社会实践,青年才能融入实践、了解社会、丰富知识、增长才能,进而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推动新时代青年的发展,高校、共青团和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好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鼓励广大青年投身社会建设。
首先,高校要走进青年,做青年实践的知心人。高校作为青年教育的重要场所,必须走进青年、了解青年,做好青年实践的知心人,同时鼓励青年投身社会建设,争做奋斗者、开拓者、奉献者。为此,一方面,高校应营造重视实践的校园氛围。不仅要在评优、评干和期末综合测评中,加大实践活动的参评权重,引导青年重视实践,还需要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要求,发挥好第二课堂的实践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好教育实习实训,培养青年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本领。另一方面,高校要搭建社会活动的桥梁。不仅要主动牵线搭桥,为青年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搭建活动平台、提供保障服务,还要鼓励青年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参与劳动,引导青年到祖国西部和乡村基层施展抱负、展现才能。
其次,共青团要关心青年,做青年热心人。共青团“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4](P61)鼓励青年投入社会建设,增强青年干事创业的能力,做好青年实践的热心人。其一,高举理想信念旗帜,动员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必须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把青年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团结动员广大青年在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创新、基层等多领域贡献聪明才智,书写奋斗青春。其二,扩大有效覆盖面,激励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共青团要充分认识青年蕴含的磅礴实践力量,力争让共青团的青年工作覆盖全体青年,激发青年群体的创新创造活力,引导各个领域的青年群体投身社会建设,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年力量。
最后,党要领导青年,做青年引路人。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各级党组织要鼓励广大青年投身社会建设,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其一,不断完善青年工作的领导方式。为了完善青年工作的领导方式,各级党组织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联系青年的途径,坚持正确网络舆论导向,畅通沟通渠道,倾听青年心声,用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宣传好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最终使党的主张内化为青年自觉的持续奋斗。其二,为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实践环境。“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5](P70)各级党组织要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鼓励青年到基层中攻坚克难、到实践中展示才能、在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让青年在关键领域和重要岗位成长历练,“有缺点可以跟他谈清楚,要放手地用人”,[6](P369)为青年创造好成长成才、投身社会建设的有利条件。
3.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7](P337)青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品德是否优良关系到青年的一生。只有打牢道德思想根基,才能在人生道德之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落实立德树人,加强青年道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需要从以下三个环节出发。
首先,重视青年道德养成是基础。一个没有正确道德取向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青年的道德发展体现着社会的精神风貌,而青年又处在道德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尊重青年成长规律,把握青年道德观形成的黄金时期,不失时机地培养青年的正确道德观,加强青年道德建设。第一,尊重青年学习习惯,强调道德践履。青年的学习是将学习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知行合一的系统过程。青年通过书本知识学习到的道德仅仅是一种停留在知的层面的正确的道德认知,必须通过道德实践,才能深化对这种道德的理解,形成对这种道德的认同,进而成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时代新人。第二,尊重青年的主体意识,激发道德自觉。相对于少年而言,青年已经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和需要,具备一定的主体意识,为此,需要通过道德教育教学活动唤起青年的道德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道德是非观,明确自身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避免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第三,尊重青年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青年时期是个性品质开始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个体差异开始显现。为此,需要掌握青年个体差异,探索因材施教的有效模式,引入个性化的网络教育,提高道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其次,教师育人作用是关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8](P379)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更需要发挥教师育人的关键作用。如何强化教师育人的作用?一方面,要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断用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教师头脑,用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强化教师道德建设,创新教师培养途径,帮助教师厚积学识、培育仁爱之心,促进教师以德正己、以德育人、以德化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要健全教师评估考核制度,需要加大教师立德树人质量在教师评估评价体系中的考核权重,对违德教师采用一票否决制,以此督促、引导教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不仅如此,有关部门也要关心关爱教师的身心健康,聆听教师心声,激发教师创造性,鼓励教师创新立德树人的方式方法。
最后,优化制度建设是保障。优化制度建设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制度执行力、保证立德树人落地实施的重要保障。优化制度建设,要从制度设计、制度实施和制度评估出发。其一,制度设计是优化制度建设的起始环节。在制度总体设计上,坚持制度设计与教育现状相结合,尽可能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教育资源以缩小地区教育资源差异,促进教育公平。在制度具体构建上,要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鼓励地方挖掘特色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过程中。其二,制度实施是优化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立德树人的制度实施主体是地方各级政府管辖下的学校。学校应提高运用制度落实立德树人的能力和本领,贯彻落实以德为先、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教育理念。同时地方各级政府要为学校提供必要资源,保证立德树人制度的实施,发挥好监督作用,保证制度良性运行。其三,制度评估是优化制度建设的评估环节。制度评估具有确保教育制度方向正确的导向作用、评估教育目标实效的鉴定作用、调动评估对象积极性的激励作用。在优化制度建设提升制度执行力、保证立德树人落地实施时,要采取宏观评估与微观评估相统一、单项评估与多项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法,为教育制度的调整和改进提供客观可信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