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博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450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劳动”进行过多次论述,并且在实践方面给予了指示和部署。2020年11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1]将劳动的重要性以及劳动对于个人、国家的重要性再次提升至突出地位。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共历届领导集体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观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劳动的内涵作出了科学的阐释,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劳动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在不同的社会中,劳动者结合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为了维持生存,劳动者只得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来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因此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就变为了不平等的雇佣关系。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并未受到资本家的干预,劳动者完全拥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所进行的劳动不再依附于资产阶级,而是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统一的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社会主义劳动特征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2]把劳动价值和个人幸福、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紧密联系起来,明确了新时代的劳动价值取向。第一,个人梦想实现的唯一途径是劳动。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个人梦想。新时代的劳动者既是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柱,也是一个简单平凡的追梦人。在充满机遇的新时代,每一个劳动者只要能够全身心地勤奋工作,就有机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非凡的表现,并实现卓越的个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和国家事业空间很大,只要有志气有闯劲,普通劳动者也可以在宽广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3]第二,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取决于劳动。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未来是劳动开创的。在劳动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刻而全面的理解,他认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通过人民的劳动得以创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也得到充分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通过辛勤劳动,我们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未来个人的幸福、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也将取决于劳动。第三,劳动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实保证。中国梦的实现,取决于每个行业人们的辛勤工作。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这一伟大构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漫长且充满坎坷的过程,且需要一代代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充分地阐释了中国梦与劳动的关系,指明了中国梦实现的根本力量依靠。
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是进行正确劳动的方法。人们进行一切实践与认识活动的前提需要掌握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占据群众中绝大部分的劳动者,能否掌握正确的劳动方法是社会以及国家能否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4]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第一,秉承辛勤劳动的优良作风。“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勤劳就在于务实笃行、真抓实干,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劳动人民的卓越品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劳动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果,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创举,即便劳动的方式与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传统那种以体力劳动为主,劳动中的知识、技术等成分逐渐提升,但是作为劳动主体的劳动者的地位及其辛勤的劳动内核并未改变。“一勤天下无难事”,人生不能靠运气,一份辛劳,一份收获,只有辛勤的汗水才能浇灌出人生的幸福生活。广大劳动者依然要秉持勤恳做人、勤奋做事的优良传统,把辛勤劳动熔铸于血液之中。第二,信守诚实劳动的道德准则。诚实劳动的基础是从事实中寻求真理的唯物主义原则。人类劳动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社会物质活动,它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客观现实性充分地表明了劳动是客观现实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劳动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的发挥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要受到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无论人类的劳动实践是否遵守客观规律,劳动的结果仍然以客观的形式而存在。因此,隐藏在劳动中的客观现实性要求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遵守诚实劳动的原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5]这使诚实劳动在实现个人梦想和促进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彰显。面对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一切向“钱”看的不良风气,劳动者更要坚定信念,恪守诚实劳动的道德准则。第三,遵循创造性劳动的目标取向。在艰苦奋斗的基础上,秉承诚实守信的原则,进行创造性劳动是人类劳动实践的最高形式和目标。创造性劳动通过人的脑力劳动在知识、技术、思维等方面的革新,进而使得劳动效率得到提升、劳动产出得以增加,是当代劳动者的使命所在与价值所系。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在发展中的重要驱动作用作出过诸多表述。如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6](P59)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进一步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创新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面对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与挑战,国家要把握发展大局,为劳动者开设创造性平台,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创造性才能,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劳动创造美,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美的来源是社会的生产劳动。在劳动中,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劳动加工将自然材料变成审美对象,而且可以使自己成为审美的主体,使劳动这一生产实践成为审美性的活动。劳动美学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被赋予新的美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4]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就提倡和尊重劳动方面使整个社会达成共识,并且在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劳动最光荣”而言,它充分肯定了劳动者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3]劳动作为一种被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它表明无论何种劳动只要能够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能够创造出一定的价值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尽管劳动者在进行劳动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形式不同,同时所获得的劳动成果也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为社会创造了一定的财富,为国家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就“劳动最崇高”而言,它是对劳动者精神品质的高度赞扬与肯定。在劳动实践中,作为劳动主体的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克服种种困难与挑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劳动成果,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提升劳动者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让劳动的崇高感内化于每个劳动者心中、外化于劳动者的实际行动中。就“劳动最伟大”而言,它是对劳动者在推动社会发展中伟大作用的肯定。劳动者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出物质和精神财富,进而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4]劳动之所以是伟大的,是因为它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离不开劳动者在其中所发挥的创造性作用。就“劳动最美丽”而言,它是对劳动者通过勤恳劳动对社会产生正向影响作用的肯定。如马克思所言:“人们根据美学规律进行创造”,人们的实践活动既体现了劳动的力量,也体现了人通过实践活动来创造美的能动性。劳动在美的创造上,既体现在劳动所取得的成果方面,又体现在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塑造的精神品格与凝聚的精神力量。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范畴。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辩证唯物主义分析,看到社会无非是人类劳动运动发展过程的产物。早在1844年,马克思在提出异化劳动理论的时候,认为这是打开现代社会奥秘的钥匙,此后,马克思又从不同的方面考察了人类的劳动活动,在《资本论》中,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他的全部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对劳动的科学分析是贯穿于马克思一生伟大理论活动中的一条基本线索。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主义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7](P254)如何证明劳动是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钥匙?需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劳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马克思的《资本论》对逻辑起点的确定,列出了三个条件:第一,它需要成为研究对象中最常见、普通、简单和基本的事物,即“最简单的抽象”。第二,它其中包含的内部矛盾必须是后期发展过程中矛盾的胚胎,或在这个抽象概念中,隐含着还没有扩展的概念及其丰富性。第三,它逻辑方面的开端也是历史的开端即起点。马克思在对诸多范畴进行考察研究之后,最终确定劳动这个基本范畴可以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因为劳动是“最简单的抽象,它是一种适用于所有社会形式的关系”。[8](P107)从哲学范畴上讲,劳动是表示人的本质的范畴,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是由劳动形成的,劳动的主体—客体关系可以作为唯物地解释历史的途径,社会历史的真正起点是劳动。其次,劳动总概念的延展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框架,这个框架体现于马克思劳动观的发展过程之中。黑格尔对劳动的认识界定于精神范围内,他认为劳动纯粹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现实的人的活动,他的劳动观尽管是彻底的唯心主义,但对于人的本质应该由劳动来规定,人类的意识通过劳动活动得到发展的观点是可取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虽然对劳动作出了系统分析,重视劳动,但从其实质来讲,他们是重视劳动产品,如大卫·李嘉图所言,“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9](P72)费尔巴哈只能看到生物的、抽象的人,看不到人的本质,因此不能达到对劳动的真正认识。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在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批判中也包含着对劳动的看法,如傅里叶的“情欲引力理论”指出,“因为每个人都是天生偏好或喜欢某种劳动,这些个人爱好的总和将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可以满足整个社会需求的力量。”[10](P31)但是他们的劳动理论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因此还是不成熟的劳动理论。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观的批判、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以及汲取空想社会主义者劳动观中的合理因素,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劳动理论,这一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劳动理论的产生发展,才得以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最后,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通过前面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劳动发展史与社会、人的发展史是相一致的,劳动是贯穿其中的一条基线。劳动不仅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各个范畴本身,而且对于范畴之间的关系及其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机制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各个范畴之间彼此联系的普遍机制,因此可以说,劳动是理解整个社会历史的锁钥。习近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逻辑、价值为立足点,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新时代劳动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传统与美德。古代先贤们通过对勤于劳作的推崇,创作并留下了诸多至理名言,如“惟德之勤劳”“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勤劳乃逸以之基也”等。这些至理名言经过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始终起着不可或缺的教育作用。如远古时代尝百草的神农氏因“身自耕,妻亲织”的自力而广受世人的赞扬称颂。上古时期的大禹,因心系苍生,勤于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劳动也颇为重视,孟子的“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对百姓进行劳动教化;墨子的“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认识到劳动对于人类生产的重要性。唐朝时期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认识到勤奋于个人的意义。宋朝时期陆游的“吾家本农也,复能为农,策之上也。杜门穷径,不应举,不求仕,策之中也。安于小官,不慕荣达,策之下也。舍此三者,则无策也”,把以农为本、勤力劳作作为儿子安身立命的上等选择。元朝时期汤显祖的“家家官里给春鞭,要尔鞭牛学种田”,体现了对农民投入农业生产、辛勤劳动的鼓励与劝化。明朝时期冯梦龙的“富贵本无根,尽在勤里得”,强调唯有勤劳才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清朝时期曾国藩的“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分别从个人和国家层面强调勤劳的重要性。纵观历代先贤们对勤劳的述说,总的来看是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个维度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场合的讲话中,引经据典,无不体现着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劳动观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一向重视劳动的重要作用,始终秉承劳动光荣的优良传统,并将其贯穿于治理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与时情世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劳动观。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充分掌握与理解的基础上,将其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内涵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劳动观。在投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毛泽东深刻认识到除了体力劳动以外,还要提升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要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以达到脑力和体力的知行合一,以便充分发挥劳动者在革命和建设中的积极作用。[11](P233)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任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邓小平认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如果科学技术发展不起来,何谈农业、工业、国防的现代化,更不用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为了提升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水平,就要改变我国在科技和教育方面与发达国家间的巨大差距,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12](P41)同时还大力提倡通过劳动创造财富,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劳动观,这不仅使广大劳动群众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极大提升,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前人有关劳动理论继承的基础之上又结合时代的发展状况与需求,提出了“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的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新发展。[13]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潮头,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在“社会荣辱观”中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把劳动提升到价值观的层面,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角度,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14](P124)“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的良好氛围”。[15]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以往劳动观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形成了具有系统性与战略性的新时代劳动观。
伟大的精神孕育于伟大的时代,并推动伟大事业的发展进步。当今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与挑战,更加需要在思想意识方面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研判时代发展趋势,深刻把握社会发展大局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把劳动视为个人成功和幸福的关键因素,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而作为人类脑力和体力耗费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通过对劳动创造价值的阐释,体现了马克思对劳动的赞赏和肯定。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遵循的主要指标是人类的幸福感和自身的完善性……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16]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加以深化扩展。他指出,“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2]在劳动中创造财富,在劳动中创造幸福,“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好事。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劳动”,[17]将个人的成功和幸福与劳动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劳动对个人的价值和意义。
把劳动与国家的伟大复兴联结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劳动是作为主体的活动,而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行为,同样是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同时也改造人本身的社会活动,二者是一致的。因而可以说,劳动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回答了什么是劳动、怎样劳动、树立什么样的劳动观,从根本上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实践观的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通过诚实的劳动才能实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铸就生命中的一切辉煌。他强调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如“贯彻尊重劳动、人才、知识、创造的方针,以此使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和维护”,“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帮扶工作机制,健全党政主导的维权服务机制,健全劳动法律法规体系等,在实践的基础上贯彻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为了实现社会发展进步的目标,创造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依靠人民,永远为人民服务,必须依靠辛勤、诚实、创造性的劳动。首先,将广大劳动人民摆在最突出的位置,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与维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断提高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诸多措施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汇聚其智慧和力量,共同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其次,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尊重劳模、关爱劳模,贯彻好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劳模政策”,[17]提升劳动者主人翁意识,增强劳动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主动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6](P274)随后,他又在多个重要场合,就中国梦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把人民作为中国梦的主体、创造者与享有者,而实现中国梦最终要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实践主体与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奏响‘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各条战线英雄辈出、群星灿烂。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用智慧和汗水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16]新时代,广大劳动人民应继续秉持辛勤劳动的优良传统,学习与践行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为伟大梦想的实现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