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峰 张鸽
(河南省南阳南石医院脊柱关节科 南阳473065)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为临床常见的退变性损伤和运动性损伤,老年患者以退变性损伤为主,中青年患者以运动性损伤为主,临床特征为膝关节弹响、关节周围疼痛、腿打软以及因半月板破裂导致的绞锁现象,患者急性期可出现明显的关节活动受限、肿胀、疼痛、积液,慢性期可因疼痛导致跛行[1~2]。关节镜具有手术视野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在半月板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应用广泛,且对于慢性期保守治疗不佳者可同时进行关节镜下诊断与治疗[3]。但关节镜下术式多样,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修复术与切除术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治疗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3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86 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修复组和切除组,每组43 例。修复组男 20 例,女 23 例;年龄 55~70 岁,平均年龄(61.59±3.14)岁;病程 3~9 年,平均病程(6.45±0.91)年;病变部位:左侧膝关节27 例,右侧膝关节16 例。切除组男 17 例,女 26 例;年龄 51~73 岁,平均年龄(62.04±3.68)岁;病程 4~10 年,平均病程(6.83±0.55)年;病变部位:左侧膝关节 27 例,右侧膝关节1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经我院X 线、CT 等影像学检查结合膝关节症状确诊;符合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手术指征;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为单侧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为退变性损伤。排除标准:既往有膝关节手术史者;存在手术禁忌证及其他原因导致不能耐受手术者。
1.3 手术方法
1.3.1 修复组 行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修复术治疗。行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平卧位,止血带于大腿根部加压阻止血流。于膝前髌韧带两侧旁作0.5 cm 切口,于两侧切口插入30°关节镜以及操作器械,首先进行关节腔探查,观察半月板损伤程度、关节周围组织粘连等情况,随后进行半月板损伤缘锉修,在半月板导向管引导下经半月板裂伤部位内侧呈20°左右进针,采用人工合成聚甘醇碳酸可吸收线进行缝合修复,根据损伤范围确定缝合范围和针数,结束后于缝合线下方皮肤作一0.5 cm 切口将缝线拉至切口处,分别打结。术后指导患者取屈膝20°位,给予膝支具固定,常规抗感染处理,并指导循序渐进进行功能锻炼,由踝泵锻炼、肌肉收缩到床边活动、关节被动和主动锻炼、负荷锻炼等。
1.3.2 切除组 行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治疗。麻醉方式、体位、手术入路等同修复组,关节镜置入后首先进行关节腔内探查,根据损伤范围、程度确定进行整块切除或部分咬除。需整块切除者采用钩刀于手术范围内自后向前钩开半月板,同时将半月板剪向前后方延长,需切除的部分使用蓝钳咬断并夹出;需进行部分咬除的患者则直接使用蓝钳咬除需要切除的部分,并经负压将关节内碎屑吸出。术后处理方式与修复组相同。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通过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ROM)及步角等指标观察。步角为患者步行前进方向与单侧足底纵轴方向形成的角度,正常范围为6.7°~6.8°,若步角>15°则说明患者关节侧方具有较差的稳定性。
1.5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数据导入SPSS21.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修复组切除组43 43 t P 95.89±13.42 94.72±11.36 0.436 0.660 194.75±25.68 192.05±17.41 0.570 0.610 15.11±2.04 14.85±2.38 0.543 0.590
2.2 两组膝关节功能比较 术前,两组步角、KSS评分及 ROM 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 3 个月,修复组步角低于切除组,KSS 评分及ROM 高于切除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膝关节功能比较()
表2 两组膝关节功能比较()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与切除组术后3 个月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步角(°) KSS 评分(分) ROM(°)修复组切除组43 43术前术后3 个月术前术后3 个月18.71±2.84 7.85±1.41*#18.82±2.60 14.02±1.28*53.46±5.34 90.46±9.59*#53.81±5.02 71.39±7.85*108.95±17.66 135.87±24.88*#110.06±16.62 118.45±20.81*
正常人体膝关节胫骨、股骨关节面均为不吻合曲面,而半月板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在膝关节旋转、延伸、屈曲等复杂运动过程中可承担分散应力、辅助关节稳定性、传导负荷等功能,以保证应力分布均匀和力的传导均匀,尤其在屈曲时,半月板可随着股骨髁滑动而进行相应位置的移动,是膝关节整体运动的重要部分[4~5]。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主要治疗原则为最大限度地恢复半月板的生理功能,消除损伤对半月板体部运动功能的限制[6]。
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的应用较多,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但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半月板生理功能的不断认识,发现切除术后患者远期疗效相对欠佳,这可能与手术容易导致患者术后外侧间室不稳定、下肢力线异常等有关,患者可出现早期关节退变[7]。而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修复术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半月板的解剖生理功能,同时根据损伤情况选择合适的缝合修补术,术中通过修整或缝合,半月板尽可能保持良好的边缘稳定和自然弧度,以有效重建和修复韧带,使关节稳定性得到良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修复组患者术后步角低于切除组,KSS 评分及ROM 高于切除组。说明通过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修复术可促使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得到更好的修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修补术中要注意缝合线的选择,同时操作手法要熟练,因为半月板损伤部位需要缝合的组织硬度相对较大,缝合打结过程中容易断裂。此外,缝合过程中注意避免穿向腘窝,损伤腘窝内的结构。另外,缝合术后需要配合有效的康复训练以进一步提高损伤的半月板修复效果,改善膝关节功能。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对象仅限于退变性损伤患者,未纳入运动性损伤者,今后将扩大范围做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