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芬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培训部 平顶山467000)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消化性溃疡是引起患者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诱因之一,起病迅速、病程进展快,若患者失血过多可引起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治疗消化性溃疡主要以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其他疗法进行治疗[1]。本研究选取90 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生长抑素联合艾普拉唑肠溶片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6 月~2020 年2 月我院收治的90 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就诊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 25 例,女 20 例;年龄 26~70 岁,平均年龄(45.20±8.52)岁;胃溃疡 20 例,十二指肠溃疡20 例,复合溃疡 5 例。观察组男 28 例,女 17 例;年龄 25~72 岁,平均年龄(45.75±8.96)岁;胃溃疡 25例,十二指肠溃疡19 例,复合溃疡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内镜检查结合临床症状诊断,患者均符合《临床内科学》中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明确存在上消化道出血;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凝血功能障碍;既往接受过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近期服用过非甾体消炎药、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禁饮禁食,吸氧、扩容、补液、抗休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治疗[2]。对照组给予艾普拉唑肠溶片治疗:口服艾普拉唑肠溶片(国药准字 H20070256)5 mg/ 次,2 次 /d,连续治疗5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联合治疗,生长抑素(国药准字H20054016)以250 μg/h 的速度持续微量泵入,维持48 h。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治疗24 h 后患者呕血、黑便等症状消失,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恢复平稳,血红蛋白稳定,内镜检查无出血;有效:治疗48 h 后患者仍间断性出现少许黑便,呕血症状消失,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恢复平稳,血红蛋白稳定,内镜检查无出血;无效:治疗72 h 后仍存在活动性出血,生命体征不稳定,呕血、黑便等症状无明显改善,需要进行输血、扩容维持。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Hp 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头晕、皮症、胃肠道反应)发生率。(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管生长因子和凝血指标改善情况。血管生长因子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Hp 清除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Hp 清除率为97.78%,均高于对照组的80.00%和84.44%(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Hp 清除情况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生长因子及凝血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VEGF、bFGF、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 VEGF、bFGF 水平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均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生长因子及凝血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生长因子及凝血指标比较()
组别 n 时间 VEGF(pg/ml) bFGF(pg/ml) 凝血酶原时间(s)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s) 纤维蛋白原(g/L)对照组45治疗前治疗后t P观察组45治疗前治疗后t P t 治疗前组间比较P 治疗前组间比较t 治疗后组间比较P 治疗后组间比较127.64±16.84 150.38±14.38 6.889 0.001 127.34±16.72 171.36±15.68 12.883 0.001 0.085 0.933 6.615 0.001 97.46±9.68 134.52±11.58 16.472 0.001 98.55±9.36 154.10±11.45 25.197 0.001 0.543 0.589 8.066 0.001 14.24±2.05 12.45±1.35 4.892 0.001 14.32±2.18 10.07±1.40 11.004 0.001 0.178 0.858 8.209 0.001 34.06±4.76 31.14±2.80 3.547 0.001 34.35±4.52 28.01±2.53 8.211 0.001 0.296 0.768 5.564 0.001 208.45±27.15 317.45±36.97 15.941 0.001 210.03±28.41 395.10±43.52 23.887 0.001 0.270 0.788 9.122 0.001
2.3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2 例头晕、1 例局部皮疹、1 例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观察组出现3 例头晕、1 例局部皮疹、2 例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χ2=0.502)。两组患者均未进行特殊处理,停药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或自行消退,未对治疗进程产生影响。
艾普拉唑是一种苯并咪唑类不可逆质子泵抑制剂,能够与患者胃内的H+-K+-ATP 酶结合达到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阻断胃酸对溃疡面的损伤[3]。艾普拉唑还具有促进血痂形成、修复溃疡面的作用。生长抑素是一种人工合成多肽,具有抑制血管扩张、抑制血流量等效果,还能够降低患者胃黏膜血管活性肠肽、三烯类的合成,促进患者黏膜修复,在调控黏液与胃液分泌平衡、增强血小板凝血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4~5]。两种药物联合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增强其他抗菌药对Hp 清除效果,促进患者溃疡的愈合,有效防止疾病的复发[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Hp 清除率为97.78%,均高于对照组的80.00%和84.4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EGF、bFGF 水平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生长抑素联合艾普拉唑肠溶片治疗消化性溃疡,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药物治疗有效性及Hp 清除率,改善患者血管生长因子及凝血指标,促进患者溃疡的修复及愈合,缩短患者出血时间,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