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绮娟 翟青 陈劲新 容英旋 吴杰贤
(1 广东省台山市人民医院 台山529211;2 广东省台山市中医院 台山529211)
急性面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病,通常又被称为贝尔麻痹、面瘫或者面神经炎,目前认为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茎乳孔内面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炎症而引起的,临床表现为一侧的口角歪斜、流涎、鼓腮漏气、额纹及鼻唇沟变浅等。若病变累及鼓索纤维会引起患侧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觉减退或者消失,以及听觉出现过敏等症状[1]。大约80%的患者可在1~2 个月内基本恢复正常,若早期得不到正规的有效治疗,部分患者留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针灸等,既往研究中也发现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或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方法,可缓解患者疼痛感,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2]。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5 月在我院收治的75 例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37 例与对照组38 例。实验组男 20 例,女 17 例;年龄 37~54 岁,平均(41.33±4.8)岁;平均病程(4.09±1.06)d。对照组男 20 例,女 18 例;年龄 34~52 岁,平均(41.38±6.2)岁;平均病程(4.36±1.05)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符合急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起病在1 周内;单侧发病;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疾病;中枢性面瘫;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肌内效贴贴扎疗法,主要用Y 形贴布贴扎,先将贴布一端固定在太阳穴位置,另外一端固定在眉弓与眼睑下端位置,第二条贴布一端固定在太阳穴位置,另一端固定在患者脸部鼻翼侧。接着用爪形贴布,固定在患侧乳突处,尾端从颈前绕过固定在下颌角。最后用爪形贴布,一侧贴于耳屏前,另一侧贴在嘴角、唇下与下颌部。每天治疗1 次,每次持续1 d,5 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实验组给予肌内效贴贴扎疗法+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肌内效贴贴扎疗法与对照组相同,同时采取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在肩膀下垫一枕头,把头部偏向健侧,用常规方法消毒铺巾,采用10 MHz 线阵探头,探头方向与颈部矢状面成30°~45°,穿刺针与颈部矢状面成45°~75°,在超声探头外侧进针,避开颈静脉及邻近血管神经,定位C6横突基部,超声监测下针尖到颈动脉下方与颈长肌间,调整注药针头,边回抽边注药,1%利多卡因3 ml,使药液均匀扩散于颈长肌与颈动脉之间。星状神经节阻滞成功标准为注射侧出现Horner 综合征,隔日治疗1次,14 d 为一个疗程。两组均采取相同基本药物治疗方案配合五官超短波及面部中频电疗,常规给予强的松(国药准字 H31020605)30 mg,1 次 /d,兰索拉唑(国药准字 H20066506)15 mg,1 次 /d,甲钴胺(国药准字 H20030812)1 mg,3 次 /d,治疗期限为 14 d。
1.3 观察指标 (1)两组面神经功分级情况比较。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分为Ⅰ~Ⅵ级,级别越高则代表面肌瘫痪越严重。(2)两组面部神经功能临床评定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以健侧为对照,观察患侧额纹深浅、眼裂、闭眼、鼓腮及吹哨、示齿口角歪斜、鼻唇沟、鼻前庭、舌前2/3 味觉、听觉、耳后疼痛等10 项指标。采用4 级评分,每项指标满分为3 分,共计30 分,分值越低病情越重。(3)两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痊愈率=痊愈例数/总例数×100%。痊愈:H-B 分级为Ⅰ级;显效:H-B 分级为Ⅱ级;有效:H-B 分级为Ⅲ级;无效:H-B 分级Ⅳ级或以上。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临床评定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面神经功能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面神经功能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临床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临床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实验组38 37 11.94±1.68 11.58±1.90 20.32±3.24*25.65±4.58*#
2.2 两组治疗前后H-B 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H-B 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 H-B 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B 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痊愈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急性面神经麻痹为一种常见多发病,又被称为贝尔麻痹、面瘫或者面神经炎,目前认为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茎乳孔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而引起,临床表现为一侧口角歪斜、流涎、鼓腮漏气、额纹及鼻唇沟变浅等。一般急性起病,主要为神经元胞体、髓鞘、轴突以及末梢感受器等会在神经损伤后的数小时内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如尼氏体出现溶解、微管微丝断裂、损伤的轴突胞体肿大等,会随着时间延长而加剧。因此,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治疗时间越长,预后越差,而后遗症也会越明显,这就说明急性期患者进行正确有效地治疗对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十分重要。若治疗时间延长虽可以改善患者症状,但要完全治愈却有一定难度。因此,安全有效的早期治疗十分有必要,抗病毒和激素等药物是治疗基础,此外还有各种物理治疗。
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最早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的日本,早期主要运用在运动损伤的防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有研究者将其应用在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中,均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改善肌肉局部的血流,缓解疼痛及减轻局部组织的水肿,从而促进损伤后康复[3]。星状神经节阻滞不仅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中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也是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法。Murakawa 等[2]研究表明,面神经炎患者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动脉局部的血流量会不同程度地增加,因此推测此治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组织新陈代谢,促进局部炎性物质的吸收,从而改善面神经冲动的传递,促进面神经纤维的再生,使面部表情肌的神经功能得到更好的恢复[4]。Yang 等研究也发现,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能更好地修复面神经损伤引起的早期反射。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及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后实验组面神经功能量表评分较对照组高,实验组H-B 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且随访1个月后发现,实验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这说明星状神经节阻滞及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比单纯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或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更好,而且超声引导下神经节阻滞安全系数较高,避免盲穿可能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有研究显示[5],星状神经节阻滞和肌内效贴贴扎疗法在治疗中可起到协同作用,均可更好地改善局部血流量,促进患部代谢及减少炎症介质堆积,从而促进面神经局部神经冲动的传导和恢复,改善面神经功能的评分,进而增加了痊愈率及有效率,减少后遗症。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