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疼痛科 新郑45115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导致患者发生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当腰椎间盘出现退行性变,纤维环在外力作用下部分或全部破裂,对神经根、窦椎神经等造成压迫或刺激,患者常表现出腰腿麻木、疼痛等症状。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工作模式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呈现年轻化现象,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1]。目前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是通过牵引、理疗、卧床休息、手法及应用消炎镇痛药物等方式进行治疗,以达到改善患者症状、缓解疼痛的目的,操作简单,不会对患者造成其他损伤[2]。但保守治疗维持时间较短,短时间内复发率较高,难以减轻神经根的炎症反应,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侧隐窝神经阻滞术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疼痛,解除神经根水肿,在临床应用广泛[3]。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侧隐窝神经阻滞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 例。观察组男22 例,女 17 例;年龄 28~70 岁,平均年龄(40.65±5.67)岁;病程 1 周 ~13 年,平均病程(6.79±1.51)年;突出部位:L4~L519 例,L5~S120 例。对照组男 23 例,女16 例;年龄 28~68 岁,平均年龄(40.02±5.83)岁;病程 1 周 ~12 年,平均病程(6.35±1.17)年;突出部位:L4~L518 例,L5~S12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均经CT、MRI 检查确诊;(2)既往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史;(3)心、肝、肾功能无异常;(4)无骨质疏松或腰椎压缩性骨折。排除标准:(1)伴有高血压、糖尿病;(2)血液系统疾病;(3)脊柱畸形;(4)已行其他方法治疗。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保守治疗,包括针刺、推拿按摩。(1)针刺:以腰部两侧大肠俞、关元俞,患侧环跳、秩边等穴位为主,L4~L5突出者添加配穴患侧悬钟、风市、丘墟、阳陵泉;L5~S1突出者添加配穴委中、承扶、跗阳、承山。委中、秩边、环跳行泻法,其余穴位行平补平泻,针刺后留针20 min。(2)推拿:在腰臀部及下肢部进行操作,手法包括按揉、 法、扳法,以理筋整复、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法为主,20 min/次。每隔1 d 进行1 次,连续治疗3 周。观察组行侧隐窝神经阻滞术:协助患者取俯卧位,术中实施局部浸润麻醉,在病变节段棘突间隙最上缘标记一水平线,穿刺点作在患侧中线旁,直径为0.8~1.2 cm,于穿刺点处采用7 号腰穿刺针垂直进针,到达椎板骨质后,稍稍后退穿刺针,将针尖倾斜后继续进针,倾斜角度以内倾5°~10°为宜,倾斜后进针需紧贴关节突关节内侧,到达黄韧带即可停止,当感觉遇到较大阻力时表示已到达。连接注射器作阻力消失法进针,当感觉阻力消失表明针尖进入硬膜外侧间隙的侧隐窝附近,回抽无血,即可注入3~5 ml 局麻药,等待片刻,无脊麻征,可注入10 ml 消炎镇痛液,注入期间反复回抽,确保药液注入准确。注入完成后,将穿刺针拔出,结束后使患者保持平卧位,观察20 min,并嘱咐患者患侧侧卧休息6~8 h,1 周/次,连续治疗3 次。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3 周后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康复情况。(1)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症状消失,腰椎活动度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不受影响;有效,患者症状得到改善,腰椎活动度恢复>50%,日常生活不受影响,但无法久坐或久站;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2)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评估,总分10 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3)腰椎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椎量表(JOA)[5]评估,总分29 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 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例(%)]
2.2 两组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评分对比(分,)
组别 n对照组观察组39 39 t P VA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t P 8.04±1.22 8.13±1.35 0.309 0.758 3.86±1.45 2.28±1.09 5.439 0.000 13.776 21.055 0.000 0.000 JOA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t P 23.13±2.76 23.45±2.54 0.533 0.596 8.21±2.13 3.04±1.44 12.558 0.000 26.726 43.654 0.000 0.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外伤或慢性劳损导致椎间盘髓核突出导致,以 L4~L5、L5~S1部位最为高发,患者常伴有腰腿疼痛、脊柱侧弯、活动受限等表现,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6]。中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属于“腰腿痛、痹症”范畴,主要是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受外邪入侵,长久滞留,损伤经络,经络气血不通则引发疼痛,治疗应以疏通经络为主。既往临床多采用针刺、推拿等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及推拿均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复位髓核,促进周围组织血液循环,从而通畅经络,调达气血,改善患者疼痛[7]。但效果维持时间较短,复发率较高。
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机理是突出的髓核组织机械性压迫神经根,引发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此外,该疾病患者疼痛主要是由炎症反应刺激神经组织而引发,因此,减轻神经根炎症反应是治疗的关键[8]。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椎间盘多向侧隐窝突出,对该处的神经根造成压迫和刺激,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疼痛。侧隐窝神经阻滞术是通过精确穿刺将消炎镇痛药注入侧隐窝,使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达到最大化,准确、快速消除炎症,从而减轻患者疼痛程度,这是针刺、推拿等保守治疗无法达到的[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疼痛、腰椎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与保守治疗相比,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侧隐窝神经阻滞术治疗效果更好,利于减轻疼痛,恢复腰椎功能。侧隐窝神经阻滞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简便,注入消炎镇痛药后能够快速发挥作用,抑制炎症细胞合成,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促进神经髓鞘恢复及神经纤维再生,利于患者腰椎功能恢复[10]。侧隐窝神经阻滞术虽优势突出,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把握适应证,规范操作步骤,穿刺过程中需注意穿刺深度,防止穿刺过深造成脊髓损伤,保证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综上所述,侧隐窝神经阻滞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能够减轻患者疼痛程度,缓解腰椎功能障碍,进而促进肢体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