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王素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做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成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越来越多的创新教育模式得以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更是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喜爱。
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当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布置合作学习任务是基础性工作环节。教师要能够根据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思维能力、兴趣需求等多方面的分析,全理划分合作小组,并尽量保证各合作小组之间的学习能力平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小组的实际能力设计合作学习任务,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为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
例如,在进行《长度单位》一课的学习时,我在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下,采取如下方式布置了合作学习的任务: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看到人的身高1.7 米,黑板长2 米,汽车长4 米,楼房高20 米,让他们对长度有一个基础认知。之后我与学生进行语言互动:
师:“同学们,谁知道一本书有多长?”
生:“这么长。”(用小手比划着)
师:“那一根铅笔有多长呢?”
生:“这么长。”(还是用小手比划)
师:“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长度,我们要学会用工具去测量它们的长度。”
于是我让学生拿出直尺,让他们跟着我一起去数一数格尺上有多少个格子,并通过对直尺上数字的观察,想一想直尺有多长。之后我发放给每个小组一张“测量记录表”,让学生尝试用直尺去量一量各种文具的长度。
在此种任务布置模式下,学生不仅借助教师的问题产生了疑问,还借助直尺和常用物品的引导对长度产生了探究兴趣,这为他们的合作学习开展带来了动力,合作学习由此得以开展。
在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布置后,学生就进入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在此环节中能够获得学习能力的锻炼,教师应尽量避免对他们进行指导,防止干扰学生的合作学习思维,但教师也要观察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了解他们的合作学习方式。
例如,在进行《可能性》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就为各小组准备了硬币,让他们进行掷硬币实验,并将每次掷硬币的结果记录下来。
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问题,当他们出现问题并主动找我求助时,我会及时给予帮助,但仅限于帮助他们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式还需要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完成,由此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在完成掷硬币实验后,我先让各小组说出本小组实验结果,并将其记录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找其中的规律,引导他们发现随着掷硬币次数的增多,硬币“数字”面与“国徽”面朝上的次数也越来越接近,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入“可能性”知识,由此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在完成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课堂合作学习表现,为他们制订课后合作训练计划,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内容,提升他们的数学知识应用效果。通常情况下,合作训练都以学校环境为基础,因为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数学知识的合作探究。
例如,在完成《圆》的课堂教学后,我就在体育教师的帮助下,为学生设计了一次“画起跑线”的校园实践训练,让他们通过画跑道的体验,进一步掌握圆的知识内容。在该实践活动中,一开始的实践过程非常流畅,但在画起跑线时,学生犯了难,如何确定每一个跑道的起跑线位置?每个跑道之间起跑线的距离间隔是多少?这些成为困扰学生的问题。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会引导他们回忆之前所学的知识,再加上教材上给出的指导进行分析,并计算出每个跑道起跑线之间的距离,由此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画起跑线”的实践探究任务,强化他们对于圆的知识记忆,并学会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为学生的数学素养构建带来助力。
综上所述,做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能够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为学生的数学素养构建带来助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根据课堂教学知识点布置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