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头勇立 声歌抒怀—访浙江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王维平教授

2021-01-29 08:02:52马金泉
歌唱艺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淮北声乐教学

马金泉

2006年,一首由作曲家晓其作曲的男中音独唱《巴黎归来》打动了我,纯正的男中音音色蕴含着歌者的素养和气质。从那时起,我就与当时还在杭州师范大学工作的王维平开始了持久不断的联系。巧的是,没过多久,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民歌知多少”团队师生到杭州演出,接待单位便是杭州师范学院音乐系,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王维平—一个深沉但内心燃情的汉子。十几年过去,受《歌唱艺术》委托专访我的这位朋友、同行,这让我兴奋不已。其实,只需看看王维平的简历,便可基本了解他做人、做事的风格,他是一个不做便罢,一旦决定行事,便勇立潮头的人。我喜欢杭州,疫情中不能在西子湖边泡上一壶龙井与王维平“煮茶论道”,只能电话深聊一把。(下文中,王维平简称“王”,访谈者简称“马”。)

马:维平,我们认识这么久,但你还没跟我细说过当年你是怎么从安徽淮北“杀”到杭州的?

王:哈哈,对。1989年7月,我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了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淮北师范大学,一干就是六年。在淮北煤炭师院的时候,也算音乐系建系元老之一了。除了担任声乐教学外,我还主动承担了基本乐理和歌曲作法课程的教学,获得过“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当时,那里还比较闭塞、落后,交通特别不方便。其间,我被学校送去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完成了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的学习,师从刘若娥教授,进步很快,在“上音”举办的“中国声乐作品演唱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第一名)。在上海,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年轻人总是要学习、上进的,特别是搞声乐表演艺术的,对外交流尤为重要,更想往外跑。在此要特别感谢淮北煤炭师院音乐系的老领导、老同事们的帮助和爱护。

马:你的这段经历让我想起了歌剧《山村女教师》中的男主角李文光,他读了研究生以后就“不安心”于山里的工作和生活,总想往外跑。看了那部歌剧后我就想,人往高处走也没有什么不对的。

王:我的一个校友叫辛笛,现在是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院长,那时也在“上音”学习。我当时跟他说了我的想法,他很支持我,跟我说:“杭州师范学院音乐系要人,你可以去试试。”他还热心地给我了一个联系电话,告诉我乘车路线。应该说,他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在此之前,我也联系了山东的一所学校。我们两口子坐着公交车跌跌撞撞地从淮北到了徐州,然后坐火车到济南,再转火车、公交,才在一个山洼里找到了那所学校。一看我就傻了眼,这调动还有啥意义呢?尽管那所学校立马答应录用我们,我们还是回了淮北。我们不甘心,紧接着就跟杭州师范学院联系。学校让我们递交材料,很快就通知我们前去面试。我们按照辛笛指引的路线到了位于文一路的杭州师范学院,当时的徐孟东主任(后调入上海音乐学院任常务副院长)马上组织了考试。我当时就唱给他们听,很快,他们就通知我被录用了!徐主任说,过去我们聘用教师,无论录用与否,都是发书面通知,你是第一个直接发口头录用通知的。考虑到夫妻在一个单位工作不方便,就让我先过去,随后解决我爱人的工作。这是1 9 9 5 年的事情了。到了杭州以后,我马上就参加了当年在东莞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聂耳、冼星海声乐作品演唱比赛”。通过那次比赛,我结识了浙江省著名作曲家晓其老师,得到了他的许多指导和帮助,演唱了他创作的很多声乐作品。东莞的比赛是我第一次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性声乐比赛,获得了总排名第五名(铜奖第一名)的好成绩。那次获奖后,星海音乐学院也有意让我过去任职,考虑到刚调到杭州师范学院不到三个月,不厚道,罢了。此后,我就得到了很多参加专业比赛的机会,比如我曾在“青歌赛”上获得过优秀奖。

马:你在淮北工作期间没参加过声乐比赛吗?

1.2.3 在严格的管理、质量控制下实施临床实践技能培训计划 由医院科教科培训基地统一管理。严格按照培训计划进行学习,考试题目前后设定同等难易程度,每次考核前召开考务会议,量化细化考核评分标准,统一评分标准,采用相同考核教师,培训、考核前后考核教师不变,减少考核教师个人因素带来数据不科学现象。

王:我曾在淮北参加过一次“青歌赛”,说起那次比赛,让我想起了一段往事。那时候,从淮北到北京参加比赛,一路颇费周折,先要坐公交车到徐州,再从徐州坐火车赴京,可当天到北京的火车票已经卖光。一筹莫展之际,我正好碰到了一个人在退票,还算幸运。

到了北京,“青歌赛”选手的驻地在很远的郊区宾馆。或许为了赛事的公平性吧,掐断了选手与外界的联系,不仅房间的电话给断了,甚至连电梯里的电话也被掐断了。当时参加复赛没有钢琴伴奏,只能用伴奏带。那次复赛,我唱的作品中有一首是《嘉陵江上》。比赛前一天的大半夜,音响师突然来敲门,说我带的伴奏带不能用,因为我的伴奏带一边是伴奏,一边是带有范唱的那种音响。音响师要求我必须准备两个声道都是纯伴奏音乐的伴奏带,否则不能参赛。我挺幸运的,同屋住的一个“流行”组选手认识一位在北京百花录音棚的朋友,第二天一早,我就抱上两个大西瓜找到了他。说明来意后,录音师非常同情我,很快就把符合要求的伴奏带做出来了。

在进京比赛之前,报名、初赛等过程也是特别折腾的。我先从淮北赶到合肥的安徽省电视台取报名表填好,返回学校盖章再赶火车送回合肥;从淮北到芜湖的母校(安徽师范大学)录音,然后送到合肥,再赶回淮北。去芜湖的路上,我在淮北火车站附近的路边买了十只变蛋,一路上我把它全都吃完了。第二天要录音,才发现我嘴里起了很多泡,嘴角都烂了。那时,我根本不知道吃变蛋会上火啊……还好,那次也算获了奖—“荧屏奖”,在电视上“冒了个泡”。从那以后,我就更坚定了要走出去的决心。

马:到杭州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吧?

王:应该说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大型的演出都会邀请我参加,像“西湖博览会”“五月的鲜花”“十月的阳光”,等等;电视上也经常出现我的身影,包括很多电视剧的主题歌也会找我唱。“全国聂耳、冼星海声乐比赛”后,我又参加了“金钟奖”这样的国家级重要赛事。“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三个浙江选手进入复赛,我最后获得了美声唱法银奖。这是“人挪活”后在专业发展上带来的变化。

我在“杭师大”工作了20多年,心思都放在了教学、演唱上。杭州师范学院音乐系先后变成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到后来成建制划转,作为浙江音乐学院筹建主体。在这里,我从讲师到副教授、教授,是“杭师大”培养了我,也担任过教研室主任、声乐系主任、院长助理等职。在筹建“浙音”期间,我创建了“望象山·恋玉皇”艺术实践品牌,进行了多地巡演。划转到浙江音乐学院之际,我作了一首藏腹诗:“玉皇飞声铸辉煌,象山放歌谱华章,吾辈情系大浙音,奋发图强在之江。”即,“声歌系强”!它已经成为浙江音乐学院声歌系师生最响亮的口号,激励着我们声歌人锐意进取、自强不息。

马:浙江音乐学院的硬件实力在国内首屈一指,很多到过这里的人,无不赞美这里靓丽的校园环境和高品质的音乐厅堂、教学设施。你在几十年的教学中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浙音”声歌系现在有什么改革举措?也就是说,在软实力方面有什么提升?

王:目前,声歌系下设“美声”教研室、“民族声乐”教研室、歌剧教研室、艺术指导教研室、艺术实践部。通过这五年来的办学,声歌系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创立的“歌剧排演”“声歌讲坛”“我的故事我的歌”“星期音乐会”“开放课堂”“‘双馨奖’声乐比赛”“声歌骄子音乐会”等品牌渐具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声歌系创办的“‘双馨奖’声乐比赛”,我们在全国率先将“德”的要求作为学生报名参赛资格审查项目,旨在引导学生“立德树人,以德为先”。

作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浙江音乐学院今年又成立了“五大学院”—乐队学院、民族乐队学院、室内乐学院、歌剧学院、合唱学院,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反响。“五大学院”的建立,标志着“浙音”在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浙音”搭建起了特色的教学机制、教学格局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架构。“五大学院”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培养适应职业化要求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建构“1+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本科学历学位证书、一个通往职业生涯的专业能力水平证书,建构起学校培养端与行业用人端的“直通车”,以此解决长期存在的艺术人才供需链在“最后一公里”脱节的问题。“五大学院”的招生简章已经出来,歌剧学院的教学大纲、培养方案、师资等也已到位,张开双臂迎接着符合条件的声乐学子的踊跃报考。

马:因为疫情,声乐网课应运而生,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教学方式的?

师生合影

王:讲到网课,或曰在线教学,我在这儿啰唆几句。进入自媒体时代,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推出的声乐教学视频,可谓鱼龙混杂。这些讲课的人,有专家、教授,也有在读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毕业生,或者其他人,他们中有些人所讲的方法、理念都是值得商榷的。这对于初学者,或是没有分析、辨别能力的声乐学习者来说,会产生误导。我就曾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这样一个视频,一个授课者正在给学生们讲乐理,明明是一个升号的调(G 大调),却被他讲成“F 大调”,这是个常识性的错误,但是这种现象在网课中却普遍存在!显然,有些授课者水平不高,但胆子很大,真可谓“无知者无畏”。

其实,声乐线上授课是疫情下的权宜之计、无奈之举,但我们得积极面对,要进行探索和总结。为此,我们声歌系通过“钉钉平台”进行了公开教学,并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线上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讨,教师们结合各自的网课经验进行了充分交流,互通有无,贡献智慧和做法。《音乐周报》对我们的做法进行了详细报道,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同时,我们还利用系里的微信公众号,连续推出了50多个课件供大家学习,这些课件包含每个教师的艺术简介、演唱视频和音频、作品分析、演唱提示等内容,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教师的演唱、教学和学术成果,效果也非常好。之所以说网课形式基本可行,是因为教师们基本了解各自学生演唱的状况,比如声音特点、学习进度、存在问题等,师生之间都有相当的默契。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线上教学,还是能够取得一些成效的。我们在线上声乐教学中会侧重讲语言、讲风格、讲音乐处理等,但声音这一块就很难进行,因为通过网络传送的声音是失真的声音,或者有时根本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如果是面对一批不熟悉的学生,或是不熟悉自己教学的学生,这样的线上教学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初学者,我不主张他们一开始就通过录音来辅助学习,因为声乐教学主要就是训练学生肌肉操作的记忆能力和对客观声响的记忆能力。肌肉的记忆,是一种操作和感受,通过录音、录像能获得吗?那是要学生自己经过感受,经过反复练习、反复调整,才能逐步形成较为正确的肌肉操作能力和记忆。另一个就是数字记忆,确切地说不叫“记忆”,而叫数字“记录”。录音、录像,是通过数字技术记录下物理声响,这是经过数字加工出来的声音,它也受摄录设备和播放设备质量的影响。所以,靠录音、录像的声响来加强声音记忆是不准确的,而且会对数字音响产生依赖,从而使物理声响记忆逐渐淡忘,不利于对物理声响的记忆和能力的培养,最终影响肌肉记忆的准确性和肌肉操作能力的训练和获得。所以,对于声乐初学者来说,加强肌肉记忆和物理声响的记忆是至关重要的,整天靠数字声响来学习声乐,必然弊大于利!

马:你觉得在声乐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王:第一,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要始终坚持的。第二,声部的准确鉴定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规划和教学手段。教学中因为声部确定错误,导致歌唱人才训练和培养的失败,以及因为声部纠正后,学习事半功倍直至成功、成名的案例在业内均多有所闻,相关研究论文也不少,值得学习和借鉴。第三,作为专业教师,要重视中国声乐作品的教学和演唱。我们在看音乐会的节目单时,会发现大多是外国作品,只有寥寥几首中国声乐作品点缀一下,而且演绎得很一般,这在讲“文化自信”的今天是不应该的。第四,声乐学习中“声”和“情”要齐头并进,没有先后之分。有的人说,先把声音解决了,再表“情”也不迟。我说,婴儿连一个字都不会说,更不要说词汇量和语法、修辞手法了,但影响到他的表达了吗?妈妈从孩子不同的哭声里就能知道他的意思,比如刺痛的哭、饥饿的哭、尿湿的哭等,不同情况下,哭声都是不一样的。相反,“以情带声”往往能使许多声音技巧问题迎刃而解。如果“以情带声”仍然解决不了,那么该问题就是真实地暴露了;否则,就是假象。

我经常被邀请到很多音乐学院担任招生考试评委,发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男中、低音声部唱得好的学生特别多,而男高音学生特别少,唱得好的就更少了,女高音也特别多。听说某音乐学院“美声”总共才招20多个,一下子招进来18个男中音,教师们都犯愁了,这给歌剧排演带来了很多困难。在此,我呼吁招生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到声乐表演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允许按声部设定招生人数,这和教育公平、性别歧视是两码事!

马:记得季羡林先生讲过,“我生平最羡慕两种人:一个是画家,一个是音乐家。而这两种艺术是最需天才的,没有天赋而勉强对付,决无成就。”能不能谈谈你的个人演唱?

王:我从小喜欢唱歌,上学的路上都是曲不离口,以至于叔叔常常揶揄我:“就知道整天唱,吵死人”。我反问他,家人都反对你抽烟,你还不是照抽不误?还有人咬牙切齿地说我,成天就知道唱唱唱,看你能唱出饭吃?哈哈!还真能唱出饭吃。

上大学,我考了两次:第一次是由于我选歌不当,选了两首男高音的歌,高音唱“破”了。第二次,我想既然高音唱不上去,我就唱没高音的、小一点儿的歌吧,就准备了《月之故乡》《龙的传人》两首歌曲。结果以男声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了安徽师范大学,师从朱小芸教授和周德馨教授,并得到王景旭老师的指点。我不像现在的一些孩子或学生家长,并不是为了找一个上大学的途径不得已学了唱歌……我觉得唱歌,一是要有好嗓子,二是要有好乐感,三是要有好方法。这其中的乐感,又有天生的乐感与后天培养的乐感之分。比如,我在本科阶段学习了歌曲作法课程,工作后又主动要求教授这门课,就是想再认真地学习一遍。而通过这样的教与学,使我的歌唱得到了极大提升。一个歌手仅凭天生的乐感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作品分析,深入到作品的每个构件中去,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技法,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充分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内涵。对于歌唱者而言,要出色地演唱一首新作品的演唱难度是极大的,也是对音乐修养、艺术修养、人文修养、人生阅历等综合实力的考验。现在演唱经典的外国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的范本来学习和模仿。但是,拿到一首新作品是没办法模仿的,因为你就是第一个演唱者,这就要求你具有相当的二度创作能力,而歌曲作法课恰恰给歌手插上了获得这种能力的翅膀。现在我会让我的高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自己到浩瀚如烟的歌海里找自己适合演唱的作品,这样既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也增强了他们的遴选能力、自学能力,这是检验,也是考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是要给予指点的,而不能放任不管。

王维平教授书法作品

在演唱中国作品的时候,一定要唱出跟别的歌唱家不一样的味道来,比如我演唱的男声版《春天的故事》在“央视八套”播出后,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很多作曲家都很愿意找我来演唱他们的新作品。有的作曲家在录制过几个版本不满意的情况下找我录,并建议我听一听其他人的演唱小样,我都会拒绝,以防先入为主而影响我的二度创作。

马:记得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你谈演唱《巴黎归来》时讲过,要把握“深情、激情”的总基调,做到“精力充沛、情绪饱满、兴致勃勃、绘声绘色”。除了唱歌、教学外,你对书法也很用心啊!

王:是啊!我们说音乐无国界,是因为音乐的本质是表达情感的,而人类情感是共通的。作为歌唱家在演唱作品时,无论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内涵,你的演唱必须做到“精力充沛、情绪饱满、兴致勃勃、绘声绘色”。书法是我的第二个爱好。因为声乐,我就把书法“扔”到了一边,现在又捡起来了。讲到书法,我认真地练过、临摹过一些帖,王羲之的、米芾的、张猛龙碑等,但还远远不够。

高中毕业后,我留在母校炯炀中学工作了两年,边工作边自学音乐。那年头没有打字机,更没有电脑,只能靠刻钢板来印刷,学校教务所需要的各种卷子、讲义、校报,我都刻过。我当时练字是在竹床上练的,南方人夏天睡竹床,用的年头久以后,竹床上的竹子都被汗水浸成了棕色。当年刻钢板的同事方志平,字刻得特别好,我就把他刻的讲义找来,作为临摹的帖子。我把缝衣针绑在筷子上,制作了一根“铁笔”,开始在竹床上镌刻,整个竹床都被我刻满了字。为了练字,我想了很多办法。我用长竹片把沙地抹平了开始练字,字写满了,再把沙土地抹平继续写、反复练。我还学会了篆刻,把塑料牙刷把掰开、磨平,刻上人名,还将象棋一剖两半,在截面上刻。有一次上文化课,我没听讲,埋头在牙刷上刻字,老师一声不响地走过来,把我的刻刀收走了。下课后,就被叫到了老师办公室,我想这下糟了,肯定会挨一顿臭骂。哪承想,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还跟我说,你能不能给我也刻一枚图章?这让我喜出望外。我觉得,书法与歌唱之间有着许多相通点,特别是在情绪的宣泄和精神的表达上。我是希望在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上,增加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气质,让精神引领气质,更好地为声乐教学和演唱服务,此所谓“不误正业”也!

王维平是一个实实在在、重情重义、有责任感的人,他言必信、行必果。浙江省原音协主席、作曲家晓其深情地跟我说,十八年前,王维平抱病参加他的作品音乐会,他双手紧捧话筒大汗淋漓地完成演唱的情景,感动了到场的每一个人,至今让他难以忘怀。

王维平现在是“浙音”声歌系党支部书记、主任,党政一肩挑的干部。作为老同志、老教师、共产党员,他努力把这个队伍带好,让这个队伍团结、和谐的成长,把事业做强。近年来,“浙音”越来越“火”,报考声歌系的学子人数大幅增加,特别是“美声”专业录取率达48∶1,这是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王维平带领全体班子成员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的结果。2019年,浙江音乐学院授予了声歌系领导集体“好班子”的荣誉称号,这让他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也算达成了他领导这个系的初心。他常跟教师们说,不要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比,要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自己努力,不要踩着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现在系里的教师们非常团结、和睦,热心于声乐歌剧事业。面对成绩,维平谦虚地说:“一路走来,要感恩的人很多。因为我的努力还不够,以至于到如今平庸无大作为和成就。只能用马兄你转送我的曾国藩的名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往不恋’聊以自慰了。”

放下电话,细想王维平,除了重情重义、有责任感之外,他更是一个勇立潮头、勇于担当的歌者、师者、公仆,一个为团队、为事业忘我奋进的人。

猜你喜欢
淮北声乐教学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0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41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淮北枳》
学生天地(2016年10期)2016-04-16 05:14:49
淮北 去产能的黑色面孔
能源(2016年10期)2016-02-28 11: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