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萱橼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惊人的、前所未有的成绩;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教育事业存在的弊端,并予以解决;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教育思想的鼻祖,在教育问题上提出许多开创性的主张,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将孔子的教育理论记录在《论语》一书中,《论语》一书中所体现出来的诸多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改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篇论文立足于对《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的研究,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教育现状;《论语》;教育思想;教育艺术;启发指导
教育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教育是各個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衡量标准之一,教育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近几年,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亟待解决;回归传统,汲取古人的教育智慧与心得对当代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一、简要分析当代教育发展现状
(一)当代教育发展优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质的飞跃,教育各个阶段都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比如;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超越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取得历史性进展,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多样化发展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向普及化阶段迈进;除此之外,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有力支持产业发展和终身学习,高考制度不断改革完善等等,教育事业发展可谓是更上万层楼,我们在看到教育辉煌成果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教育发展仍然存在的不足与落后之处。
(二)当代教育发展不足之处
1.教育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
2.教育商业化严重
3.灌输式、填鸭式教育限制素质教育发展
4.师生关系紧张尴尬
二、根据《论语》中的教育事例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
(一)根据《论语》中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对象的论述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论语》中记载:“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十分看重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治理好国家的三大要素之一,教化百姓始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众多的劳动人口与富裕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孔子是我国第一位阐述教育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关系的教育家,教育为社会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教育对个人的作用
《论语》中记载:“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其中“性”指的是生来就有的素质修养,“习”指的是后天成长的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孔子认为:每个社会成员天生具备的素质相差无几,造成人与人之间差异的重要原因在于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可见,教育对一个人成长成才起着不容小觑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育的对象
《论语》中记载:“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意思就是:教育没有歧视,即教育的对象是想接受教育的所有人,孔子也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这一主张,孔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自己想要学习,自行奉上10条干肉作为师生之间的见面礼,孔子就会收其作为弟子,孔子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泛,弟子出身于不同的阶级,来自于不同的阶层,大多数出身于平民,“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开创了教育平等的先河。“有教无类”体现了孔子在教育上的一视同仁,在教学中的博爱思想,我们应该不断为之注入新的活力,使之与时俱进。
(二)根据《论语》中的相关论述来看孔子的教师观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中记录:“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段话表达了孔子对自己在求学和教学上的要求,即: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这段话同时也是对一个教师的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合格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必备要素就是要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高度意识,教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不厌其烦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要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精神,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教师不仅要学好,而且要孜孜不倦的教导学生,要有耐心,不厌倦教学。
2.热爱学生,教学相长
《论语》中记录:“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盼望学生能够早日成才,有所作为,能不为他操劳吗?可见,孔子把“仁爱”的的思想运用在学生身上,孔子关心爱护学生,这样,也为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弟子子贡经过孔子的指点对《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了独到的见解,孔子听后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意思是:你能从我的话中悟到我还没有表达的意思,能够举一反三,咱们能够一起谈论《诗经》了。表明孔子意识到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是教师向学生单方面的传授知识,而应该做到教学相长。
3.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论语》中记录:“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自身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榜样,即使不发布命令,学生也会去遵守教师的要求,反之亦然。教师用自己的行为来感染学生、教导学生,是教师教导学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学生,远远胜过数以百次的苦口婆心的开班会,对学生而言,教师的实际行动才是他们在意的,进而学习的,孔子十分重视并强调以身作则,并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精神上的指导,道德上的指引。
(三)根据《论语》中的相关论述来看孔子的学生观
1.学生要明确学习的意义
《论语》中记录:“子曰:‘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认为:仁、知、信、直、勇、刚这六种品德,没有知识来填充,没有学习来巩固,就会存在弊病,显得不完善,学习是其他品德完善的基础,具有这些品德,而不学习,没有及时丰富自己的知识,就会显得落后,有弊病。可见,孔子十分重视学习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学习是学生完善自身的必要因素,因此,孔子认为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2.学生学习要讲究方法
(1)温故知新
《论语》中记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强调学生要经常复习已经学过的东西,并且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获得新的知识,即“温故而知新。”
(2)学思结合
《论语》中记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学生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学习与思考不宜偏废,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学是思的基础,思有利于学生深入认识把握知识,孔子初步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主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学思结合。
(3)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广泛学习,坚定志向,诚恳的提出问题,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自在其中,将学习与道德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要求学生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善于质疑,勤于思考,又要在学习中不断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真正做到德才兼备。
3.学生要全面协调发展
《论语》中记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樂。”即强调学生的全方位,多领域的发展,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人才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单腿”走路的人才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时代所需要的是综合发展的高素质、高含量的高科技人才,可见,当下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渊源于孔子,孔子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品德、才能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4.学生要以“君子”为奋斗目标
《论语》中记录:“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认为学生要以“君子”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要具备君子的道德品质。《论语》中记录:“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孔子要求学生像君子一样,学习上态度要庄重,做事要尽力而为,为人要讲诚信,要和比自己品德高尚的人结交,对自己做的事儿要敢于承担责任,对于君子的美好德行,学生要善于观察、学习,使自己早日成为君子。《论语》中记录:“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同时,孔子希望学生在困难面前能够像君子一样不畏惧困难、沉着冷静、安若泰山,孔子希望他的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治道弘道的君子,《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君子的论述,寄托了孔子对其学生的期许。
(四)根据《论语》中的相关论述来看孔子的教学思想和艺术
1.因材施教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一模一样的学生,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孔子是最早实施这一主张的人,孔子对于“闻斯行诸?”这个问题,对子路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而对于冉有得回答却是“闻斯行之。”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却大相径庭,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可见孔子对待不同性格、经历、学识的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论语》中记录:“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记录:“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认为在教学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2.启发诱导
《论语》中记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学生冥思苦想而有所体会的程度,教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給他举例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要求教师抓住学生思考的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孔子首创的启发式教学强调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反对机械学习。由此,孔子提出训练学生思考的两个方法:
(1)《论语》中记录:“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即由博返约,博学以获得更多的启示,返约是在对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2)《论语》中记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即叩其两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3.激发兴趣
《论语》中记录:“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孔子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成绩和相应的能力便会迅速提高。因此,孔子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五)根据《论语》中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和艺术
1.教学相长,共同学习
《论语》中记录:“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学生在真理面前,不必迁就自己的老师,也就是说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孔子也是这样践行的,《论语 八佾》记载过,子夏对于《诗经》中的句子有疑惑,向孔子提出疑问,孔子在解答之后,子夏曰:“礼后乎?”子夏得出学习礼仪要放到仁义的后面的结论,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孔子解答了子夏的疑惑,子夏又给孔子以启发,接着师生二人共同讨论《诗经》,由此可见,孔子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切磋琢磨。
2.以诚相待,以心相交
《论语》中记录:“子曰:‘二三子,以为我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对待学生毫不隐瞒,坦诚的对待学生,对学生真正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同样他的学生也以真诚来回报他,《论语》记载过,当叔孙武叔诋毁孔子的时候,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一句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足以看出孔子在学生心中地位之高,仲尼是你不能诋毁的,也能看出学生是真心的维护自己的老师。
3.平等融洽,亦师亦友,亦有以亲
《论语》中有一篇《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讲述的是师生之间共同讨论理想、未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孔子以讨论的交流方式把学生的自我期待、学生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交流,恰到好处的联系起来,仿佛朋友与朋友之间的谈心,孔子与其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平等交流,表现了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关系。《论语 》中记载过,在颜渊去世的时候,孔子悲呼“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悲痛万分,说出:“老天爷要我的命呀!老天爷要我的命呀!”仿佛一位老父亲在哀悼自己溘然长逝的儿子。可见,孔子将自己的弟子看做亲人,孔子与其弟子的关系可谓是亦师亦友,亦友亦亲。
4.仁爱为本,以礼相待
《论语》中记录:“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这种仁爱的思想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师生关系之中,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关心学生,《论语 颜渊》中记录:“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学生对待老师要讲究礼仪,尊重老师。
5.换位思考
师生之间如果能换位思考,相互理解,我相信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尤其是师生发生矛盾冲突时,换位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有利于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论语》中记录:“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此处孔子强调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主張师生在相处中要换位思考。
三、《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对当代教育中学生的启示
学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一蹴而就,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积累知识,沉淀自己,当代学生在学习中要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不断学习,“学而时习之”;学生学习不仅仅需要耐心、韧劲、毅力,学习还要讲究方法,学习要做到学思结合,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丰富自己知识和加深理解的过程,只有加入自己的思考,才能使知识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学习还要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生要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熟练运用并不断创新;最后,学生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意识,注重品德的养成,做到: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对当代教师在教学中的启示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2017》中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要学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学生关注的焦点相链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兴趣教学的氛围,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也要锻炼自己教学的兴趣,凡事有了兴趣才能做得更好,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创造乐趣、发现乐趣并享受教学的过程,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的过程,要使学生明白事物形成发展的前因后果,最好,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得到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少一些讲解,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共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各自特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应当细致入微地观察学生、接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以分数论成败,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点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发挥其模范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教师要想教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教师必须提升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内外兼修,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
(三)对当代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启示
孔子在与学生交往时,推心置腹,师生间共同研讨话题,没有拘束,师生间席地围炉,畅所欲言,这种朋友式的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相长的思维主张,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借鉴,这种新型关系要以“仁爱”为基础,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为保障,摒弃师生之间的等级观念,尽量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相信并挖掘学生的潜能,并不断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同时学生也应该尊重老师,以礼相待,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真诚地交流和沟通,在和谐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共同提高进步。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对教育十分重视,并提倡教育兴国,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育思想不断涌现,但孔子在《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依旧闪耀着璀璨的光辉,对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指导作用,所以在当代教育改革中,我们更应该从中汲取营养,取其精华,并且致力于研究其中的教育精髓,为当代教育增添光辉。
参考文献
[1]曹玲.《论语》教育思想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2:19.
[2]吴文军.《论语》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7-10.
[3]李茜.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1-64.
[4]王淑霞.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00-102.
[5]陈立军.《论语》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4:44-48.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