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交际中,反语是指说话人为达到某种语用目的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格,它与语境有着复杂的关系。反语的使用包括生成和接收两个环节,这一过程要求说听双方及时准确地进行反语两层意义之间的转化,尤其要求听话人迅速对交际语境中出现的不和谐话语作出正确判断和合理反应。
关键词:反语;语境;会话原则;生成和接收
反语是一种用具有与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义相反的意义的语言符号传达信息的语言手段,传统语义研究认为,反语包括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两类。反语包含着两层不同的意义,即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句子意义是指构成反语的语句本身表达的意义,话语意义则是语句进入语境后所表现出来的与语境相契合的意义。从这一角度看,正话反说即通过表达消极的句子意义的语言符号传达积极的话语意义,反话正说则是通过表达积极的句子意义的语言符号传达消极的话语意义。
一、反语与语境的关系
语境是指作为交际媒介的语言符号进入动态使用状态后所处的语言环境,此处主要在狭义语境的维度下讨论实际交际中反语的语境条件。狭义的语境是针对某一交谈片段而言的,这种片段具有暂时性、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的,能够集中于一个主题传递相对完整的信息,因此也能够独立存在。狭义的语境包括会话主题、上下文、双方的情感态度、以及会话发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会话需要遵循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任何一个具体的语境都是围绕某一主题而存在的,为保证交际的顺利性和有效性,交际主体以这一主题为中心选择合适语言的展开会话。而反语使用的最明显的标记方式就是对合作原则或礼貌原则的违背,换言之,反语在句子意义的层面上必然与其语境产生不和谐性。
就反话正说的反语而言,这种不和谐性既包括逻辑上的,也包括情感态度上的。前者违反了合作原则,后者违反了礼貌原则。说话人选择反话正说无非有两种情况。其一,“不得不用”,即说话人受到场合、身份等因素的制约。此时,说话人有强烈的传达真实想法的意图,但不方便直接表明,于是便试图通过看似比较委婉的反语形式掩饰自己真实态度的锋芒。例如:
(1)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红楼梦》第三十回)
其二,“故意使用”。反话正说的方式可以更强烈地表达消极意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为了增强讽刺效果,达到使对方难以招架、进退两难的语用目的,故意使用反语,从而使自己要传达的真实信息和态度欲盖弥彰。这两种情况中说话人都选择了间接、曲折、隐晦、逻辑模糊的表达方式,违背了方式准则。例如:
(2)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叫我替你们害臊了!(《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不得不用”的情况下,说话人虽然有意掩饰锋芒,但所言内容最终仍然增加了交谈氛围中的不和谐因素;“故意使用”的情况下,说话人有意对听话人进行讽刺效果更强烈的言语攻击,因此,这两种使用方式都违背了礼貌原则。
正话反说的反语同样是用具有与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义相反的意义的语言符号传达信息,因此具有逻辑上的不和谐性。但在一般情况下,正话反说并不存在情感态度上的不和谐性。相反,如果用这种间接委婉的方式表达积极的情感反而可以起到活跃氛围、达到幽默效果、增强表现力的作用。正话反说虽然违背了方式准则,但并不违背礼貌原则,因此,这类反语很容易被接受。例如:
(3)德邻先生,你这一次归国,是误上“贼船”了。(毛泽东)
(4)臭小子,转眼就三年,想当初你还是娘肚子里的一颗红烧狮子头,现在都长成有鼻子有眼的帅小伙了。(《哪吒之魔童降世》)
二、反语的生成和接收
反语与语境的不和谐性可以在其复杂的生成和接收机制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释。作为一个修辞学概念,反语其实是一种修饰性的表达手段,是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面临某种具体语境时,语境中的主体即说话人首先会做出一定的心理反应,然后会产生向听话人传達或隐瞒这种心理反应的需求。当说话人产生的是传达需求时,就会主要通过语言媒介进行信息传递。但在某些情况下,说话人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或内在动因的驱使,不能或不愿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采用其他方式,反语就是其中之一。说话人明确了要传达的信息之后故意选择与话语意义相反的意义,并将其转化为一定的语言符号,之后再以语言符号的形式把信息传达给听话人,这一过程是说话人对自己要传达的信息进行反语化处理的过程。
反语的接收也存在一个解析过程。听话人在接收到语言符号信息之后,首先分析的是该语言符号组合本身可以表达的意义,这对应的是反语句子意义的内容,这是接收的第一阶段。然后,听话人通过对特定的语境条件进行分析,包括会话主题、说话人的表情、语气及态度等,最后在动态的语境中捕捉到话语意义即说话人想传达的信息。听话人及时并准确地解析了说话人使用的反语之后,才可以说该反语的使用是成功的。
可以用作反语的词汇往往具有很强的描述性,换言之,反语的语言表现形式可以是谓词或谓词性词组,如例(5)中的“增光”一词;也可以是包含有谓词性成分的体词性词组,如例(6)中的定中词组“好儿子”。在我们的词汇系统中,这类具有描述性的词或词组经常是成对存在的,或意义相反,如“好”和“坏”,或意义相对,如“黑”和“白”。这种紧密的联系使意义处于两个极端的双方成为一个统一体,其中一者被单独提及时,我们往往很容易联想到与之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另一者。因此,在反语的使用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并不难作出这种联想从而进行反语处理和解析。
(5)你成天在外边惹事,可真给家里增光啊!
(6)一天到晚不干正事,这就是你养出来的好儿子!
三、结语
在会话之中,交际主体经常使用反语这种间接方式表达传达信息。由于这种间接性,反语往往会违背合作原则或礼貌原则,并与语境产生一定的不和谐性。这种不和谐性是由反语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反语传达的复杂性体现在生成和接收两个环节之中,这两个环节不能自发完成,需要主体进行自觉的语言处理和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华燕.修饰中反语的语用浅析[J].文教资料,2006(5):189.
[2]马玉莲,张淑君.反语的语用功能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8):57-60.
[3]曾绪,唐玲芳.语境与理解[J].西南工学院《高教研究》,2000(3):10-14.
[4]王小娜,谢刚.浅谈反语的语境限制性和认知性[J].安徽文学,2007(6):167.
作者简介:朱香岩(2000.03-),女,汉族,山东滨州人,本科 ,反语.
(河南大学文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