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建设探讨

2021-01-28 10:41潘敏
锦绣·中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企合作中职

摘要:目前职业技术学校面临着生源紧缺、学生素质下降、专业内容老化、实训器材过时等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加快电子电工职业教育建设,本文从“请进来、走出去、重实践”对《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建设进行探索。

关键词:中职;电子技能;课程改革;校企合作

一、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存在的诸多现状

1.传统观念认为读职高的孩子没有出息,导致整个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2.同一个班级里面的学生,层次也是良莠不齐的。

3.学生所学技能与社会需求脱轨大,毕业后很难直接融入社会。

4.教材和实训设备过于陈旧,学生所学知识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二、为什么要提出“请进来、走出去、重实践”的观念

1.教学内容侧重性存在问题

曾经有家长问我们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家里的电灯会装吗?”我们的学生摇摇头;“一般的小电器会维修吗?”我们的学生还是摇摇头。那你们学校三年专业到底学了点什么?传统的电子电工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主要围绕着计算展开,实用性非常差。而实训课程方面主要为了考证而学习,针对性很强,不具备进行家庭电灯电路安装和普通家电维修的能力,所学专业知识不能直接走上社会,服务社会!

2.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轨

随着电子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社会人才竞争也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给职业教育的就业形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可以分为三类:A类: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熟练的技术装配工人。 B 类: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维修技术技师。C类: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社会综合知识的电子方面销售人才。

三、“请进来、走出去、重实践”

1.把需要的人才和设备请进来

为什么会产生所学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脱节严重的情况发生?闭门造车的结果肯定不能处理好当前的教学与学生未来就业的关系,缺少了与劳务市场、人才市场的沟通,不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办学的盲目性、随意性、滞后性,缺乏超前性。

请进来就是把专业需要的人才请进来,把专业需要的设备请进来;让校外的师傅成为学校的外聘教师、特聘教师,将一部分实训室该建成校企合作的实训室。可以把有代表性的电子产品生产设备请到我们的学校实训室里面来,以企业车间的形式建设我们的实训室。

请人才让学校、老师、学生第一时间了解社会的现状和需要,更加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想让学生和社会更好的接轨,首先教师要赶上社会的步伐。请设备在利用工厂企业的车间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借助工厂企业的设备设施和技能标准来要求学生,利用学校实训工场,产教结合,承接外来业务加工,把学生动手操作实习工场,转变为直接生产的车间,既降低了学校的实训教学成本,又为学生实训提供真實的现场环境。

2.让学生和老师走出去

专业操作技能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为加强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应该倡导教学与岗位要求“零距离”,即让学校的实训课程与工厂企业的要求相一致。我们的教师在大学毕业之后就立即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缺少工厂实习、实践的经验,对工厂信息的了解还处于网络和报纸的层次,这样教出来的学生理论能力强,但是在动手实践方面非常薄弱,不符合社会实际需要。

所谓的走出去就是组织教师到外地知名职业学校参观学习,参观实训工场、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组织教师到校企合作的单位参加实习、实践,掌握第一手的技能经验和技术,了解行业的最新信息;组织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单位的实践工作,让他们感受工作的艰辛,理会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教育,是一种被动型的教育,只有参加过社会实践,学生学习的动力才会由被动变成主动,展现出不一样的学习效果,经受住社会的检验。

3.开设与社会关系密切的课程

重实训是指在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设与社会联系度高的特色课程。课程设置上可以在高一侧重基础的教学,适当的穿插一定的实践,理论知识够用就好。高二根据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训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要有侧重点。高三的学生走出去“拜师傅”,或把具体的实训项目放到学校里来,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进行强化,形成有重点的特色专业教育,势必可以促进中职专业和社会需要的快速融合,让我们的学生能更早适应社会,更好的服务社会。

四、“请进来、走出去、重实践”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1.进门难、出门也难

社会上、企业里各方面的人才很多,但是要组织这些专家“进门”教学不是学校一家可以决定的事情。校企合作的话题已经讲了很多年了,但是真正在做而又做得成功的学校少之又少。学生下工厂实践,组织起来难度也颇大,小的企业往往不能同时容纳一个班级这么多的学生,大的企业有完善的产品生产流程,我们学生的加入可能会成为工厂的一种负担。良莠不齐的学生素质对企业的管理也是一种压力,若我们在前期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训室管理规程,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师资问题。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小班化教学,多方面专业培养模式对我们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学校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专业课程建设的道路并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随着社会、政府对校企合作的逐渐重视,很多现在感觉是难题的问题会逐渐引刃而解。让学生掌握更多可供其持续发展的技能,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敢于更新知识,努力学习,善于实践,在我们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让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更加紧随现代科技进步的步伐,只要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我们的专业一定会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 赵鹰燕 《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项目式教学法初探》《职业技术教育》 2011年第十期

[2] 王敏《电子专业改革势在必行》e书博览2009年3月

[3] 王欧萍 《中职电子专业课改革的探索》现代教育报2008年6月

[4] 姚同见《依照市场需求、浅谈电子专业教学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3月

作者简介:姓名:潘敏 性别:男 民族:汉,出生年月:1980年2月 籍贯:余姚 职称:讲师

学历: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电子电工类

(浙江省余姚市技工学校 浙江 余姚 315400)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校企合作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