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邮轮乘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1-01-28 06:56彭莹
锦绣·下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双师型高职院校教师

摘要:本文从国内高职院校国际邮轮乘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及课程设置的实际出发,了解到本专业急需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在分析了目前的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后,从“双职称”和“双素质”两个方面提出了国际邮轮乘务专业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邮轮乘务;“双师型”教师

中国邮轮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面对大量的中国游客,各大国际邮轮公司急需从中国招聘大量专业化的国际邮轮乘务员。为了培养邮轮乘务专业人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设置了邮轮乘务专业。而邮轮乘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教学内容必须适应邮轮人才市场的需要[1]。因此,尽快建设一支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掌握高操的服务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提高国际邮轮乘务专业教育教学水平、适应行业需要的关键。

一、邮轮乘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随着邮轮旅游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国际邮轮乘务专业成为高职院校中的新兴专业,邮轮乘务专业教师人数不断增加。笔者将目前的专业教师情况总结如下:

1.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高职院校邮轮乘务专业教师中,部分教师几乎没有接触过旅游服务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无法指导学生进行实操;还有一部分教师有一些旅游从业经验,但这些工作经验大多与邮轮旅游服务无关,不符合本专业的实践要求。所以这些教师实操教学能力偏低,只能通过“重理论轻实操”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以“扬长避短”。

另外部分教师来自于邮轮企业或者其他交通运输行业,他们到学校来挂职成为客座讲师或者兼职教师,这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薄弱,难以做到准确表达,无法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能。

因此,在国内高职院校的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中严重缺乏兼具理论和实操两种教学能力的 “双师型”教师。

2.“双师型”教师评价和培训机制不健全

早在 1995 年,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就颁布《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3]。但是到目前,我国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评定缺乏统一的机制和标准,各地方、各院校大多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将“双师型”等同于“双职称型”,“双师型”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制度保证。

国际邮轮企业普遍不愿意为教师技能培训提供平台,教师缺乏邮轮企业培训渠道。教师要想真正融入邮轮企业的实践过程就需要长时间远离大陆待在邮轮上,使得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 “双师型”教师成长缺乏良好的环境,尚未形成健全的培养机制和规范的培训体系,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难以衔接成系统[4]。

二、邮轮乘务专业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

1、符合高职院校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高职院校邮轮乘务专业以培养适合邮轮旅游服务需要的高端服务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高职院校邮轮乘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大多采用“理论+实操”的模式。很多院校在课时分配上,专业理论课学时与实操课学时比例几乎达到1:1。因此,建设一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符合目前邮轮乘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2. 符合邮轮乘务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可以分为教师角色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2]。从现有师资情况而言,他们大多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邮轮企业工作经验,邮轮服务技能水平不高,使得实操教学工作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软肋,这对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十分不利。

因此,政府、邮轮企业和学校通力合作,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方案,为专业教师提供培训平台,培养一批达标的“双师型”教师,符合广大的邮轮乘务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

三、邮轮乘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邮轮乘务专业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师资存在诸多不足,笔者针对邮轮乘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学院内部培养力度

职业院校邮轮乘务专业应该加大内部培养力度,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和设备,自行组织和实施“双师型”教师培訓。

学院内部培养的具体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传、带、帮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校内教师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二是开展校级技能大赛。学院可以定期组织教师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搭建教师进行技能切磋和学习平台[5]。三是聘请校外专家莅临指导,协助学院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重视校企合作,加强外部培训

职业院校应该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选拔一批有实力、有意愿、有条件深度合作的邮轮企业,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学院可以利用寒假、暑假的实践带领教师到企业观摩学习,鼓励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顶岗。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锻炼教师的实操技能。同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市级的教师培训课程,尽量为教师创造更多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学习机会。

3.建立“激励+支持”的教师培训制度

在明确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的同时,院校可以建立一套“激励+支持”的教师培训机制作为制度保障。完善职称评定机制,将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实操技能视为同等重要的考核要素,激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获取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同时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为教师参加各类课程和培训深造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 鲍玮. 国际邮轮乘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分析与解读[J],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18).

[2] 戚万学,王夫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涵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2(02).

[3]庄榕霞,俞启定.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基本特征及资格标准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4(01).

[4] 黎琼锋,潘婧璇.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析——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J].职教论坛,2018(03).

[5] 谢勇旗.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养成[J].中国高教研究,2012(01).

彭莹 (1988.7——)女,汉族, 籍贯

(武汉海事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猜你喜欢
双师型高职院校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美育教师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