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漫,肖 瑜,李夏颖,丁 铮 (福建农林大学 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福建 福州 350002)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肆虐爆发,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健康才是生存的前提条件。疫情要求人们从更深的层次思考怎样处理人与场地的关系[1]。在此背景下,以人为本的公共健康理念重回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的中心视野。
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是为人们行为活动整合而成的空间系统。疫情期间社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被困在家中的居民对居住的生态环境有了更加深刻和直观的感受,人们对社区景观空间的健康需求与日俱增。因此,社区景观的每部分组成应围绕人们的生活习惯、心理与精神需求、社交活动等展开。基于此,社区景观理应构建回归自然的健康智慧环境,满足居民健康需求,降低参与者感染传染病的风险,使人们充分享受园林的绿色福祉[2]。
疫情的肆虐引发了公众对“健康、社区、空间”的思考。社区作为居民行为活动发生的基础和媒介,对应着特定的空间要素[3]。后疫情时代对社区景观品质的判定应以社区景观是否满足居民在不同健康状态下的行为需求。社区中居住群体的个人健康、年龄等因素促使人们的健康行为活动呈现多样化的形式特征,多样的健康行为活动类型需要特定的空间才能实现[4]。
健康行为活动的不同导致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复杂,因此,构建具有针对性的空间载体,才能为人们提供积极的行为关怀[5]。虽然近年来城市环境健康、环境可持续发展逐步得到重视,但研究并不全面。众多学者对居民行为活动差异进行了初步研究,但针对后疫情时代人群健康需求和行为活动转变趋势的研究不多。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人忽略了不同空间对健康的影响,导致社区空间环境未能充分发挥其改善居住条件、促进特定人群健康的预期目标[6]。因此,通过营造适应人们健康行为、满足健康需求的社区景观空间,在特殊时期快速配置居民活动和生活场景供给,有效提高城市韧性,在今后通过广义的景观营造为更多的人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社区生活环境。
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对疫情前后不同居民行为活动与健康需求的转变趋势进行调研,调查其健康状态、日常活动内容、类型特征等情况。调查对象为儿童、青年、中老年三种不同背景人群。在设计问卷之前先进行现场观察以及小组访谈,随后根据年龄阶层选取了3个访谈小组,调查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和网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7]。
调查内容包括人群年龄、亚健康现状、活动类型、在社区中运动的频率、疫情前后健康关注情况、空间吸引条件等。最后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探究不同群体行为活动的需求差异与居民健康需求变化趋势。
人们对社区空间环境的基本要求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人们对社区中自然环境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休闲、娱乐设施。
图1 人们对社区空间环境的基本要求
疫情期间大多数人因疫情情况长时间被困在家中,导致焦虑、紧张、失眠等亚健康状态,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成了疫情期间人们对于健康需求的实现方式。居民通过呼吸新鲜空气、散步、休闲、体育锻炼等活动内容来预防疾病。因此,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舒适的微气候是人们对社区景观的基本要求。
不同居民在社区中的行为活动需求如图2所示,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日常行为活动类型与需求不同,中老年人日常在社区中接触自然,休憩休闲的比重最大,说明中老年人通过日常观景、散步、乘凉、文艺活动以及社会性沟通交流等低强度活动来愉悦心情;儿童日常进行接触自然、亲水戏水、游戏娱乐等中等强度的趣味性娱乐活动为主,娱乐活动的人数最多;青年人大多在社区中进行运动,侧重于满足日常锻炼需求的高强度活动。
图2 不同居民在社区中的行为活动需求
从上述结果中探讨居民的健康行为活动与需求特征,具体见表1。表1可以看出居民理想中社区应满足其娱乐、休闲、亲近自然、健身锻炼、社会性交往等活动需求,这些健康行为活动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健康功效,可以解除疲劳、宣泄不良情绪、提高免疫力与抵抗力、养成健康习惯。因此,设计合理的景观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景观需求,才能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居住空间。
表1 社区内居民的健康行为活动与需求
后疫情时代社区居民健康需求转变如图3所示。导致社区景观空间的构建趋势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图3 疫情前后社区居民需求对比图
3.2.1 对景观质量的需求转变
根据疫情前后居民关注健康情况可以看出,后疫情时代社区景观空间的建设应以满足居民健康为最终目标。疫情前居民自身健康没有受到威胁,因而不会主动去关注健康方面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增加,疫情后社区景观的评价标准不再是绿化和审美。更高的景观质量需求促使社区景观为人们预防疾病的健康需求而服务。
3.2.2 对场所功能的需求转变
疫情前经常运动或者散步的人仅为20%,说明人们缺乏日常体力活动,此时人们与社区景观空间呈分离状态,景观的塑造失去了场所意义。面对日益严重的亚健康危机,人们足不出户的时间增长,迫于身体健康的压力,人们渴望空间与亚健康之间的互动,以此来促进自身健康。生活方式也以可持续的动态生活方式为主流,因此,未来社区需要动态性的功能性景观和丰富的活动空间来应对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
3.2.3 对空间交往的需求转变
智能技术为社区防疫提供了便利,极大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在强化了社区安全保障功能的同时完善了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居民对社区交往空间需求说明了人们对安全社交环境的重视。因此,后疫情时代基于保持安全距离的需求,人与自然互感、互动时应保持在安全氛围里。
疫情使人们认识到健康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后疫情时代社区的发展应从人的需求出发,基于居民行为活动和健康需求的复杂性特征,营造健康氛围的社区,实现绿色生活、生态家园的健康理念,以期为社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1)塑造回归自然的沉浸式景观
用自然元素等代替过多的人工装饰,构建多样的景观群落类型,增加自然景观的吸引力。以塑造有益于健康的自然景观为前提,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塑造健康体验性环境,从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实现社区景观的健康促进效应。
(2)营造场所依附感的互动景观
居民生活需求的转变提倡人们通过健康的行为活动,形成可持续的动态生活方式,注重对场所的认同感和依附感,通过塑造社区动态性的功能性景观与丰富的活动空间,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形成空间与公共健康生活的互补。
(3)构建多龄、多场景化的休闲景观
针对人们社交功能较弱的现状,在社区内的室外场所提供配套活动设施,基于不同人群的交往空间需求,考虑各类人群的活动特征,满足人群多样化的需求,营造共同参与的休闲空间。根据人的活动特征,营造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休闲场景,让人们自主选择活动内容,从而赋予活动场地多重的体验意义,满足个体和群体两方面的需求。
(4)营造因地制宜的安全社交环境
人作为社区的主体,社区景观空间的布局大多以增加人的互动交往为目的。社区空间环境的规划布局要以“安全健康”为着眼点,利用社区中一切对人体健康有利的条件,因地制宜的选择空间尺度,营造科学安全的社交环境。通过智能化技术与生态景观相融合的方式优化安全设施和营造人性化关怀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