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径选择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

2021-01-28 21:41韦惠文
社会科学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民族

韦惠文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加强内涵建设,丰富载体形式,改进方式方法,扩大宣教范围,创新常态化教育机制,推动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自觉维护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行动指南,为新时代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为新时代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并将其融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关于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探讨方面,有学者认为要完善高校民族工作管理体系、优化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环境、改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服务,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育人过程中。[3]有学者分析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建立的基本环节,并系统论述构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的目标、基本维度(思想建设、机制保障、综合条件保障、结果效益呈现)与实施路径[4]。也有学者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发,认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在于增强“五个认同”,基础在于用好“五大阵地”,关键在于夯实“五大根基”、重点在于贯通“五大体系”[5]。尽管学界对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但其价值意蕴以及现实进路仍未得到广泛深入探讨。本研究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从育人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等层面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三重意蕴,分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亟须破解的难题,着力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传播媒介、实物载体、师资队伍等五个方面对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行全面整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价值意蕴: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

新时代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特殊的德育工程,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坚持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6],教育和引导各族青年学生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这是高校担当立德树人重要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夯实中华文化认同思想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励青年学子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深刻独特的价值意蕴。

(一)育人价值: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高校立德树人担当重要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做好教育工作,发挥育人功能,培养担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的践行者和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承担起培根铸魂的重大职责使命。青年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后备军,青年群体的发展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是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阵地,它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要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最新成果铸魂育人,教育和引导学生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7],始终牢牢守护好民族团结这条永恒的生命线,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把学生培养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热爱者、建设者和捍卫者。深化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既能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文化价值:深化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增进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夯实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汉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凝聚而成的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集大成者,它蕴含着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家园,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它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基,是各民族和睦相处的魂魄[8],也是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化功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情感。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积极倡导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引导各族师生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可以有效激发中华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心;可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浸润熏陶各族青年学生,激励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中华文化认同筑牢厚实的思想根基。

(三)政治价值: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同心共筑中国梦汇聚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9]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复兴之梦,它将个人、小家的幸福追求同民族、国家的富强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中华民族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要实现这个伟大复兴梦想,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奋力拼搏。高校是各族青年学子青春绽放、梦想启航的地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以教育各族学生正确认识身上所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可以引导学生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殊重要性,激励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和青春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用强大的精神纽带把各族儿女紧密团结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汇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三、困境分析: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亟须破解的难题

当前,全国高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日益融洽。但是,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诸多亟须破解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困境:课程设置系统性不强,教学方式创新不足

第一,课程设置不足。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列为全校学生通识必修课,使用本校民族学专业教师编写的自编教材,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列为通识必修课或选修课,这些高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仅仅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这是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存在的“硬伤”和“短板”。第二,教学方法单一。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多采用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的全包制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变成“一言堂”,授课内容较为空洞,学生往往被动应付,缺乏有效互动,无法产生共鸣,教学效果欠佳。第三,实践活动缺乏创新。部分高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略实践能力训练,缺乏组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第四,教材建设滞后。高校使用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知识点不够全面、内容不够翔实,没有密切联系当地实际,缺乏本土特色,不能满足青年大学生了解民族基本知识、民族法律法规等全方位、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传播困境:传播手段不新,传播方式不活

当前,高校各族青年学生获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知识的渠道和来源主要是课堂教学、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宣传展板、书籍报刊等,这些传统媒介大多为说教式、灌输式的宣讲形式,一张稿子念到底,话语表达严肃生硬、枯燥无味,没有互动和体验环节,缺乏时代气息,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趣味化、生活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无法激发各族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现代新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不够,微信、微博、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等师生喜闻乐见的自媒体平台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师资困境: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水准不高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高校普遍存在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中青年教师流失现象严重等情况,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需求。在民族院校,除了部分民族学、历史学专任教师授课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任务基本由辅导员兼职完成,高校专职辅导员大多没有教学经验,也没有经过专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学习和培训,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准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同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兼职教师在职称评审、职级晋升方面空间狭小,也没有享受思政课教师享有的特殊岗位津贴待遇,极大影响了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实践内涵: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径选择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必须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着手,统筹兼顾、整合资源、系统控制,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长效机制,着力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传播媒介、实物载体、师资队伍等五个方面进行有机整合,构建多位一体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平台。

(一)整合课堂教学:拓展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新渠道

课堂教学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渠道,高等学校要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的理念,挖掘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编写教育教材,大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民族工作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一是开设通识课程,创新教学方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高校要将体现党和国家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总体要求的国家课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列为通识必修课,使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我国民族政策。同时,又要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资源,开设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体育、民族音乐、民族服饰等为通识选修课,努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此外,还要创新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案例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办法,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讲透彻、讲清楚,使课程立体鲜活、可感可亲,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通识课程。

二是编写教育教材,增强教学效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使民族学类教材在全国高校相关专业统一使用,巩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民族学教学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对此,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计划、分阶段地修订、编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统编教材,地方和高校要整合和融入本土教育资源,推出一批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突出本土化、民族化的特点。教材内容要注重民族理论政策最新成果与地方民族特色知识相结合、科研前沿的理性观察与现实教学的情趣表达相结合、统一教学大纲与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个人自主研究与团队共同创造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课堂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相结合,推进教学内容本土化和教学模式生活化,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知识,最大程度地激发各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如广西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写的《民族团结教育》就是一本深受各族师生欢迎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本土教材,对激励各族学生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整合实践活动:构建学校、社会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活动中,打造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特色鲜明的“行走课堂”。

一是举办生动活泼的校园民族文化活动。高校要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渠道,积极开展各族学生文艺、体育、民俗等活动,促进不同民族学生共学共进,增强师生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搭建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通过举办民族团结活动月、民族体育文化艺术节、“民族团结一家亲”研习活动等,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增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要以民族节日活动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如利用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侗族冬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苗年、京族哈节等,举办民族师生座谈会、民族图片展览、民族风情表演等,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让学生更加直观和深入地了解其他兄弟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强各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而要把重心下沉和延伸到社区、乡村、企业、连队等基层单位当中,让民族团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高校要支持和动员各族青年学生以支农、支教、支医、采风等方式深入多民族聚居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落、社区、中小学校、企业、部队等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促进青年学生与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强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基础知识,增进民族团结友爱、互敬互助的深厚情感。要通过学生的所见所闻,让学生亲身感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深刻认识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真正理解“三个离不开”和“两个共同”的科学内涵,牢固树立各民族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意识,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整合传播媒介:搭建贴近生活、方便快捷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现代媒介平台

身处互联网时代,舆论环境和传播工具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能总是沿用传统的方法和形式,要充分运用好现代媒介宣传平台,认真宣讲好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用心讲述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用情传播好民族团结和谐的声音。

一是高校要充分发挥传统校园媒体普及性和覆盖性的优势,积极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在校园报刊、LED显示屏、宣传展板、宣传画册等传统媒介上开辟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传栏目,刊发、转载有关民族知识、宣传短片、专家解读、领导讲话、理论文章、心得体会等,大力宣传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民族传统文化等。同时,在学校官网、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上开设在线访谈、交流互动、有奖问答、公众留言、线上点赞等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让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联动,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让民族团结思想浸润到每位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从而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员覆盖。

二是高校要有效利用当前学生最为熟悉和贴近他们生活的新媒体工具去普及和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方式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知识和信息。高校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等备受青年学生喜爱的社交、媒体软件,积极实施“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计划,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公众号,把互联网空间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新媒体平台上生动活泼的网络短视频、精悍简短的公众号推文,可以让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第一时间推送给各族学生,让民族团结进步思想辐射到更为广阔的区域,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整合实物载体:建设蕴含民族文化元素的实体文化体系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建筑、碑刻、雕塑、书籍、书法、绘画等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和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特殊教育功能。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蕴含民族文化元素和地方特色的实物文化载体,加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一是精心设计蕴含民族文化元素的实物载体。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建筑景观、文化传承基地、校园特色产品等实物载体的文化价值,对各族青年学生进行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知识的隐性教育。如设计建造壮族干栏式房屋、侗族风雨桥,在现代建筑、校园文化产品上注入一些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元素,如绣球、铜鼓、花山壁画、壮锦等,或制作讲述各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充满温情的宣传片,让各族师生随时随地置身于多民族文化和谐并存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推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二是倾力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博物馆是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保存者、记录者和见证者,也是记忆、保护、传承、创新国家和民族文明的重要殿堂[10],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任。高校民族博物馆是大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育人场所,是大学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习基地,是大学唱响民族和谐好声音的重要舞台,也是大学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的重要窗口。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精心设计和建设民族博物馆,使其成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普及民族团结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和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要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教学、体验,通过馆藏实物陈列、馆内专题微课、民族文化现场教学、节目互动体验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直观感受,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五)整合师资队伍:打造专兼融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流教学创新团队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单纯依靠专职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着眼于专兼职教师的融合建设,充分发挥二者的合力,着力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流教学创新团队。

一是要选优配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和学校学科专业特色,有选择性地在师范院校和民族院校设立民族学、历史学等师范专业,培养熟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科班教师。参照《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对思政课教师的配备比例,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兼职教师选配工作。也可聘请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统战部、民族博物馆等部门、机构中与民族工作密切相关的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担任校外辅导教师。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兼职教师培训、管理、考核制度,对专兼职教师进行系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化知识等培训,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

二是要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兼职教师激励政策。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兼职教师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给予职级、职称“双线”晋升。要因地制宜设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兼职教师岗位津贴,将其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对长期从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表现优秀的教师,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给予奖励。要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晋升有空间、工作有平台、待遇有保障,最大限度调动专兼职教师们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