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绿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图景

2021-01-28 21:41
社会科学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图景道德修养伦理

陈 翔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角度来看,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下简称“两个绿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伦理独特的优势,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伦理血脉。马克思主义伦理就是通过价值引导与价值理想使绿色发展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处于有机平衡之中。伦理图景,对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图景“失色”,就可能导致思想和行为上的混乱,在发展和生活当中产生道德焦虑,也表征着人类对发展和生活的不满与担忧。探讨“两个绿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图景,能够激励个体以至群体反思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种反思中,不仅把“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作为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进行追问,而且还付诸实践,通过各种途径使发展和生活走向“绿色”。

一、构图:“两个绿色”揭示马克思主义伦理的政治要求

“构图”在绘画上主要是指按照主题的要求,构建一幅完整的、协调的图画。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个绿色”是具有现实政治要求的存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说,“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绿色发展方式彰显着人在自然界的道德主体性。绿色发展方式与其他发展方式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以“自然”为内在本性的。在“自然”的引导和规约下,发展不再只是停留于外部的物质要求,而是具有实践本性的道德情感,通过发展确立起具有强大力量的道德自我。当对绿色发展方式进行哲学思考时,事实上也就在一般意义上为发展提供一个形而上的基础。它所隐含的前提是在“自然”的引导下摆脱发展焦虑的困扰,最后升华为具有政治要求的发展方式。因此,把绿色发展问题提升到伦理问题进行审视和研究,也许更有助于认清绿色发展方式的性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对于绿色生活方式,人们可以有多种理解,从不同角度透视,并得出不同的结论。对绿色生活方式伦理图景的建构,文章认为基本的有两种:形而上的理解与功能性的理解。形而上的理解是从哲学上对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解;功能性的理解侧重于文化对绿色生活方式的作用。“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日常生活中,使用“绿色”这个词也许是为了描述生活的节约、低碳。本质上来说,绿色生活方式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生活对于人类来说是充分必要的。在这个意义上,绿色生活方式是需要“构图”的,这种“构图”体现为伦理对于经济社会的作用力——伦理是一种力量的存在。但是,绿色生活方式并不等同于“绿色价值”概念所要针对的问题。因此,绿色生活方式包含了一个“自明之理”,即承认伦理对于人类生活是具有价值的,这个价值的实现要求行动者处于一个特定事态之中,在这个事态中绿色生活会受到时代政治要求的影响与制约。

“构图”主要是给图景以鲜明的造型。“两个绿色”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走向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两个绿色”必须具有实践理性,既受理性指导并得到理性的确证,又具有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因而其应当是“伦理图景”的建构。按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观点,实践总是深刻反映当时的政治要求,具有很强的理论力量。理解“两个绿色”这一概念的关键是对政治要求的诠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两个绿色”构成社会经济的伦理生活、个体的道德品质等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形成的完整形态。“两个绿色”对伦理图景的合理性追求在于:绿色发展方式的价值目标不是对社会存在的被动适应,而是对生态文明的积极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只有在一定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关系中,伦理精神才能成为真正的存在。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一方面不断创新发展方式,推动生产力发展,提出政治伦理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不断调整生活的伦理原理和伦理精神,从而赋予生活以价值动力。于是,“两个绿色”在政治-伦理的图景中完成了辩证综合和自我复归。确切地说,伦理图景的建构绝不是伦理理论、伦理体系自身的完成,而是政治要求的内在建构。

概言之,“两个绿色”既是现在强调的发展关系的道德规范,也是一种个体的、面向生活的德性。可以说,“两个绿色”的内涵、特点及其作用机制都蕴含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框架之中,是具有内在结构与逻辑的系统性观念,它在本体论、个体德性以及道德规范三个方面进行“构图”。

一是绿色发展方式使得发展呈现出本体论的特征。即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随着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传统发展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日趋式微,甚至成为需要被革新的对象。而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符合不同的人、不同的共同体、不同的民族和社会的美好图景。在这种情况下,人民也能够认同并确立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并把“低碳、节能”演绎成为“人之道”。由此,“两个绿色”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方面就具有了现实的依存力和学理上的哲学支撑。

二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渐形成,个体交往的领域不断形成并扩大,不同领域、地域的个体涌入相应的发展领域,运用个体理性参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绿色发展方式也使个体的绿色生活方式不断形成并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个体积极参与到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变当中,显示了个体的德性。如此便要求绿色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公共性的德性,或者一种公民美德,在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发挥调节和规范作用。

三是绿色发展方式的确立使得“绿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呈现出制度性的特征。绿色发展方式的确立彻底打破了传统发展方式,并使其转化为一种契约性的道德规范。在这种契约性的道德规范当中,对低碳、节能的遵守是整个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相比而言,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追求也是一种“利他”的道德,并且这种道德在不断衍生发展的过程中时刻影响着各种主体的判断,并使得绿色生活方式变得持久而稳固。

“两个绿色”政治要求的产生、形成和完善过程,同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致的。它们作为自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趋势,是我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积累的道德生活经验,集中反映了国家和人民的政治要求,丰富了当代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

二、用笔:“两个绿色”论证马克思主义伦理的科学基础

“用笔”在绘画上主要是笔法的有筋、有骨、有象、有势。“两个绿色”的提倡让马克思主义伦理的科学基础成为不可缺少的“用笔”。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因而是一切道德的基础。”[3]绿色发展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都是人类对幸福的追求。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两个绿色”的科学地位,不断“用笔”描绘马克思主义伦理图景。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开放发展,人们对发展方式的认识呈现多样化的形态,但无论如何,绿色发展的底线原则一直都没有被超越。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绿色发展方式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也是有利于人类幸福的一条原则。绿色发展方式不仅是价值的确认,还是追求幸福的行为约束,它在科学层面上确保发展的秩序,保障人们追求幸福的可能。在发展方式中,另一种对发展的威胁就是粗放式发展,它腐蚀整个社会的幸福愿景。无论是遵循“发展就是收获”的逻辑,还是遵循“没有发展就没有未来”的思想,都会关注绿色发展,以及发展的科学性。从国家的角度讲,绿色发展是一个政府的责任。政府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2]

绿色生活方式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就因为它关注的都是人类生活所不能避免的科学问题。从当下的社会生活实践出发,通过自己的判断可以从中演绎出符合时代价值的生活原理。依此原则,可以对绿色生活方式做出更多的新的诠释。需要强调的是,绿色生活方式的伦理图景在此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绿色生活方式是指符合个体伦理精神的道德规范。广义的绿色生活方式是指个体与社会整体环境“全领域自洽”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绿色生活方式,都表现为一种科学的道德律,这种道德律不仅直接指导道德实践,而且具有科学性,能够具体地指导生活实践。

“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发展道路的这一特点告诉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中,必须坚持科学的批判精神,善于运用科学的批判武器,坚持正确的思想理论斗争,否则,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不可能健康发展,更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它应有的社会作用。”[4]如果认真地研究“两个绿色”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这二者之间具有必然联系。也就是说,“两个绿色”不是一种内在分析的关系,而是一种外在综合的关系。这种综合是说绿色发展方式不仅是绿色生活方式的前提条件,而且是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现。如果坚持谋求德性与幸福的统一,那么可以认为这二者应当而且必然是一致或统一的。“两个绿色”所面临的课题,一是如何科学实现绿色发展方式,二是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相契合,达到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统一,这是“两个绿色”所关涉马克思主义伦理图景的科学所在。

然而,由于“绿色生活方式”本身具有主观性和非评价特性,生活幸福指数的高低在个人那里能够得到证明,但是作为“绿色发展方式”的幸福感却是无法从外部进行准确判定的。就个人而言,对生活的感受是敏感而具体的;就群体而言,由于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制度、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经历等的不同,对发展方式的评价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作为反映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两个绿色”必然按照科学的伦理秩序认识、改造生活与发展方式。可以认定,只有坚持科学的标准,才能达致“两个绿色”的统一。当人们追求“绿色生活方式”的时候,就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等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为了个人整体和长远的“绿色生活”,就要求人类建立起一个科学的发展方式,这既是发展的根本需要,又是绿色发展方式所要追求的意义世界。“两个绿色”伦理图景之“用笔”,既是一个理想的精神性世界,又是一个科学性世界。它既具有科学的实在性,又具有精神的理想性。这样的意义世界与价值世界,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

“两个绿色”蕴含的科学话语体系符合马克思的哲学解释框架。“我之所以说马克思的科学批判理论是一种话语,意在表明马克思在1847年以后不再直接以哲学逻辑的方式批判现实,哪怕是一种科学的哲学世界观。”[5]在现实生活中,“绿色发展方式”最为关键的是获得内在感受的特质。政府在实施某种发展规划之后,应该对居民生活的感受有一个科学的评估。从这个意义上讲,“两个绿色”的科学指数是存在的。但是它的存在也只能作为一个整体形态的概念存在,而绝不能将其细化为一些指标体系。也就是说,“两个绿色”要支撑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需要进行科学“用笔”,从而在外在条件的满足和内在能力的培育方面达成一种契约,这不仅是绿色发展方式最根本的道德责任,也是绿色生活方式最根本的道德要求。

“两个绿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图景的“用笔”之处在于,它科学地涉及社会动力,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阐发和论证,使得伦理图景更加丰富,逻辑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充实。“两个绿色”通过对现实发展关系、伦理生活以及伦理传统的把握,寻找基本的良好生活,回归符合社会生活的科学结构。随着科学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确立,“两个绿色”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日益完善,标志着其马克思主义伦理图景的“用笔”更加系统,从而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三、用墨:“两个绿色”阐发马克思主义伦理的阶级性

绘画上的“用墨”主要是体现微妙奇幻的色彩。“两个绿色”通过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合理性“用墨”,阐发其马克思主义伦理的阶级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领导了关系全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福祉的发展进程。绿色发展方式涉及马克思主义伦理的阶级性在于:其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只有通过绿色发展方式才能处理发展当中的伦理矛盾和利益关系。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发展方式始终保持旺盛的热忱。运用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诸学科进行论证,就会发现绿色发展方式必然与国家的统治阶级的政治道德取向息息相关。阶级性,既是道德哲学,甚至是整个社会科学的起点,也是其终点。“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6]

为了把绿色发展方式放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进行理解和把握,就必须对绿色发展的阶级性进行阐释。通过这样的阐释,可以明了绿色发展方式的一些基本伦理特质。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居住等,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按照自然、环保、节约、健康的方式进行生活。“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在工业化经济时代,人们快速与工业融为一体,但是,个人生活要成为“革命的实践”的一部分,就必须将环境性活动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与之相应,在“地球村”时代,人民必须应对环境危害带来的后果。同时,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会影响周边的其他人,环境恶化的后果由全体地球人承担。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应有担当,具有一定的阶级道德基础。“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因而应当是一切道德的基础。”[3]在一个“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里,不仅幸福需要确认和培养,而且能够形成有效的影响力,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行为具有基本的着力点。因此,人们不仅对绿色生活方式的期待有所显现,而且也能对环境的破坏行为进行识别。从一定意义上说,绿色生活方式实现了集体主义原则,超越了一般功利主义的描述,是马克思主义者应采取的正确立场和态度,从而保持了马克思主义伦理的阶级性。

“两个绿色”和谐共生、相伴发展的历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建设中结出的丰硕成果。而“两个绿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的阶级内涵,作为宝贵的道德财富,在中国共产党的道德实践中发挥了无比巨大的作用。“两个绿色”并非仅仅是人对发展方式的把握和生活知识的丰富,还是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的发展,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的决定作用,并立足于发展与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使人民的感受建立在对绿色方式的自觉维护上与对生态伦理的自觉践行上。作为一种阶级道德,“两个绿色”对发展与生活进行认知的过程,一方面体现为追求幸福的过程,既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真实把握,实现发展与生活的统一。另一方面,“两个绿色”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阶级特性,也是共产党员加强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以建设生态伦理为基本目标,“两个绿色”以过程性思维为伦理规范,在现实发展当中解决生态问题。为了使得“绿色发展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两者实现统一,中国共产党需要通过一整套理论的建构使人们理解生态伦理之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图景的重要“用墨”所在。“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着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6]“两个绿色”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它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也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统一,还是阶级要求和阶级价值的统一。

当前,“两个绿色”建立在一定的伦理秩序基础之上,是为维护一定伦理秩序服务的。应该说,“两个绿色”存在的现实性和合理性,归根到底是阶级道德。作为最为深邃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合理性和现实性的直接根源是阶级的文化及其传统。不仅是其发展的内容及其形式,而且其对生活阐释、理解以及认同与践履,都打着深深的阶级烙印。“两个绿色”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只有到阶级利益的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中去寻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因此要深刻理解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就要把发展的科学性与生活的人文性统一起来,并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导向之中。“两个绿色”的建构必须包括对发展秩序和生活规范体系的构建。在阶级的道德规范、纪律规范、政治规范之间,“两个绿色”都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现。

四、敷色:“两个绿色”丰富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

绘画中的“敷色”,主要是指运用色彩的效果,表达物象的情境变化和韵味。在“两个绿色”的伦理图景中,无论是绿色发展方式还是绿色生活方式,都涉及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即通过“两个绿色”的倡导,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中“两个绿色”的“敷色”让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更加丰富,更加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7]“两个绿色”凸显了一种道德重心的转移,即人们由对传统道德依赖和遵从转向了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规范的认可。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两个绿色”的道德实践,逐渐成为人们共同赞赏的价值判断,继而表现为马克思主义道德特质。

绿色发展方式是时代和科技发展的要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尽管发展的实践行为并没有反思性的过滤,但也没有表现得杂乱无章,而是表现为某种前进性或秩序性。绿色发展方式在一定的道德实践中得以确证其现实性和合理性,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价值生态成为执政党的价值品质。在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中,执政党通过绿色发展方式强调“绿色发展”的普遍适用性,认识到绿色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而赋予发展以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意义。当这种状况发生时,绿色发展方式便打破传统发展的稳定性,重新反思行为的合理性,并在一种新的基础上对原初的发展进行建构,以便在实践境遇下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方式。

绿色生活方式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的需要。绿色生活方式克服从个体出发与孤立的生活方式,把个体与整个社会的生活融为一体。可以非常明确地看出,绿色生活方式显然已经不再如近代以来的道德哲学那样把基础建立在抽象的理性思维或概念范畴上,而是建立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之上。“尽管利益原则在较大范围的社会中不能方便地使用,但没有关系,因为还可以凭着道德的原则来达成社会的正义。”[8]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追求不能机械地搬用唯物史观,而要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贯彻关于生活合力的辩证法思想。绿色生活方式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体现。

“两个绿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即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完善而独立进行。如果把“敷色”作为“两个绿色”相互交融的概念,那么从马克思主义伦理的意义上考察,造成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紊乱的根源之一,就是道德修养的危机。从道德修养与现实生活不可分离的关系方面把握,道德修养不只是对道德精神、道德价值的信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原则、道德法则、道德生活逻辑的信仰。这些原理和法则,是“两个绿色”运作和展开过程中建立的伦理与社会、道德与生活的因果链环。在道德修养的支撑下,人们相信,“两个绿色”的提倡,一定会造就期望的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种道德修养越成熟,因果链就越坚韧,“敷色”作用力就越大。

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尽量为所有人提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为生活的完善提供各种条件。所以,“两个绿色”的一个本源性特点,就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图景的存在。认清这一点,就可以有效地使“两个绿色”获得道德的证明,使之获得正当性。那么,怎样理解这种正当性呢?伦理是“两个绿色”的重要构成,但并不是唯一构成。如何通过“两个绿色”伦理正当性的证明,建立既体现价值目的性,又富有现实效率的发展智慧,这是“两个绿色”马克思主义伦理图景建构必须完成的重要课题。

“两个绿色”是物质与精神统一、是“是”与“应该”的统一,在这个统一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基础。“是”或“物质”设定了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的性善起点,“应该”或“精神”预示着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的实践理性,在由“是”向“应该”转化的过程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的道德规范,而“性善起点”“实践理性”和“道德规范”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范式的框架,“敷色”的理由建立在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之上。从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的动态过程来看,“两个绿色”都要在一定的规范、准则内展开。而这些规范、准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依赖于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两个绿色”是对以往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反思与总结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我们拒绝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伦理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一切无理要求,这种要求的借口是,道德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6]把“两个绿色”用于对发展与生活的分析,唯有将“两个绿色”置于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之中,把“两个绿色”看作个体价值观和外在环境等诸多变量的产物,才能理解发展与生活的伦理智慧。“两个绿色”就是通过评价、命令、教导、示范等方式,划定发展与生活的界限,以此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发展与生活的和谐。因此,“两个绿色”的基本社会实践是同当前中国基本的政治经济状况相联系而存在的,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这些条件的存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持久的、正当的图景。

五、结语

总之,“两个绿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图景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四个方面内化为发展与生活的价值体系,成为其伦理精神的组成部分。“两个绿色”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最大的、无限的图景,这种图景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伦理的深厚底蕴。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生活中,道德领域与发展、生活是融合在一起的,并没有分离出独立的发展与生活领域。显然,“两个绿色”深刻地阐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变,认识到追求中国社会发展和追求德性生活实际上处于同一维度。人们不能用发展的价值标准来抬高绿色生活方式,同时也不能仅仅用绿色生活方式来实现发展伦理。因此可以说,“两个绿色”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发展的基础来考察生活的“至善”,从生活的本质来揭示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当前马克思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它的形成与发展同社会主义建设密切联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动图画。

猜你喜欢
图景道德修养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在沙碱地绘出幸福图景
艾家河描绘新图景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青岛新图景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