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党史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

2021-01-28 21:34刘会柏王景新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主义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立场观点马克思主义

文 刘会柏 王景新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今年,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回首、回望党100年从一叶扁舟到巍巍巨轮、历经血雨腥风却一次次绝境重生的奇迹奋斗史,我们不禁要思考也必须思考:到底是什么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历尽磨难、由弱变强,并在执政道路上取得非凡的成功?从深层次来看,有信仰、得民心,均来自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真理伟力;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之根本原因是:在实践中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有170多年,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能够不断解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其奥秘正在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绝对真理性。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这里所说的“世界观”“出发点”“方法”即作为马克思主义精髓和灵魂的立场观点方法。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大厦的思想基石,就是我们所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这主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领会和把握:

第一,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即世界“是什么”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与可知论立场。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我们的思维可以认识存在,并能够不断接近认识的真理性。在方法论意义上,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客观事务、分析和解决诸问题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二,在世界是“怎样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强调“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科学揭示了联系和发展的一系列主要环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与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使辩证唯物主义成为了一个完备的科学体系。

第三,除了探究外部世界的本原和规律,马克思主义还积极关注作为主体的人怎样认识和改变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在人类认识史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成为真正的以实践论为基石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赫然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阐释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原理,从而揭示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动力背后的经济动因,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进。

第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又是一个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系。“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即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如何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化、实践化,是人们改造世界之实践活动的根本遵循和指南。

百年党史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生动实践的辉煌成就史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伟大实践中,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探究和解决现实问题,在系统回答时代课题中勇于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也就因由得以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所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生动实践的辉煌成功史,因而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具有真理伟力!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理论成果,深深蕴涵着丰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精华,是精准把握、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光辉典范。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牢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始终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巍巍巨轮行稳致远。概览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是能够坚持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而积极回应和解答时代课题。

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经验与启示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眸过往,展望未来,唯有及时总结宝贵的经验,方能收获深刻的启示;唯有在感悟经验启示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这一真理的能力水平和新的历史自觉,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一百年,蕴含着最为根本的政治逻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贯穿着最为根本的政治要义:始终加强党的权威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首先,只有坚持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运用才能真正实现其改造中国社会的伟大功能。马克思主义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强有力的思想武器。1921年,“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因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有机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和中国共产党先锋队性质的本质要求,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之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只有建立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权威,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体现和贯穿于党领导的一切工作。毛泽东思想正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成功指挥军事制胜、牢固树立领导权威的过程中,在同“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倾向进行不懈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事实上,无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确立和巩固,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都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权威为前提、基础和保证。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丝毫不能含糊、动摇。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917年“十月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了中国;1921年,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史在内的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充分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引我们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民族崛起,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引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首先,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工人阶级政党有很多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的属性,其中很根本的一个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行动原则、精神旗帜。其次,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内涵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天然地、内在地,应该而且必须成为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唯一指导思想。第三,这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倡导和奉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原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而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无疑是唯一的、一元的。正是基于理论和实践、历史经验和社会规律的这种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能否正确对待历史是关系国家和政党治乱兴亡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答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国家日趋崛起,政党愈发勃兴的史实,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启示性结论:中国共产党牢固坚守和践行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是非价值观,始终站在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想的对立面。历史虚无主义引致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迅猛过程和惨痛结局,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执政提供了深刻的镜鉴。苏联的亡国、苏共的坍塌,历史虚无主义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股思潮从批判斯大林入手,进而攻击诽谤列宁开创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诬蔑十月革命使俄国离开了‘人类文明的正道’,诋毁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迷误’,全面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终导致苏共和全民族的精神支柱坍塌,自我否定成为主流。”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只有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我们的国家、政党、中华民族及中国人民才能在新的征程行稳致远,奋进有为。

猜你喜欢
立场观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观点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