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申 珅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时要求: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2020年12月,云南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使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数字经济加快发展。重点任务为壮大支柱产业,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建设“数字云南”,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一带一路”西南走廊的关键枢纽,具有独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一方面,云南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坐拥九大高原湖泊,逐渐成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守护“绿水青山”的排头兵,同时也具备了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云南属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中南半岛和孟中印缅两条经济走廊的关键枢纽,能够构建“中心—外围”生产模式,不断提升价值链,2019年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正式挂牌,再次为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注入新动力。
但是,云南属于我国欠发达地区,在2035年要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实现年均GDP增长8%,以超常规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其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第一,受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国际贸易形势严峻,制约了云南省各类原材料和产品的出口,使得缺乏深加工的云南省产业发展困难重重;第二,由于具有相似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云南省产业发展会受到周围邻省的冲击;第三,云南省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对烟草业的依赖较为严重,随着烟草规制的日趋严格和跨国烟草集团竞争的日趋激烈,将对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确保“十四五”时期云南高质量发展开好局,就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同时补齐产业薄弱的短板,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主要抓手,加快发展步伐,主要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以民族团结进步筑牢经济发展根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引导云南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贯彻“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理念,以稳定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力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创建提供云南方案,为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云南智慧。
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以“一县一品、一村一品”培育当地特色产业,打造示范县和特色县,并以农村淘宝、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方式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用区块链技术打造“数字普洱茶”模式,并在其他农产品中推广,以数字经济赋能超常规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全省经济工作。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让绿色贯穿经济发展始终,精准治理九大高原湖泊,拒绝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承接产业转移时着重评估它们对环境的损害程度,不断转变发展观念和方式,逐渐摆脱“唯GDP论”的束缚,尝试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以市场化措施有效解决环保问题,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我国分别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出云南贡献。
以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云南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重构产业链,努力形成烟草业和绿色能源产业“双支撑”的局面;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完成云南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布局“新基建”,推进“数字云南”建设,其中以“数字烟草”为重点,为云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培育云南特色产业集群,在进一步发展八大重点产业的同时,打造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和八大千亿级优势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保证一大批如绿色铝创新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的落地投产,加速绿色铝材、绿色硅材等产业发展;加强科研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推出高品质的“绿色”“云系”“滇牌”产品,形成品牌效应,不断提高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奋力推动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五通”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基于云南区位优势,从国家到省级层面形成“自上而下”的沟通联结体系,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公路、铁路、航空三方面做到与南亚东南亚全面衔接,提高友好交往和贸易往来的便利度;实现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全面升级,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优化全球产业链布局,以“南亚东南亚制造”缓解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充实境外银行机构数量,增设跨境人民币业务,打通云南跨境清算渠道;加强民间往来,强化在医疗、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合作,嫁接起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友好交流的桥梁。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经济循环为基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独具区域特色新发展格局,并借助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机遇,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建设,不断提高辐射力,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