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升级扩容加快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

2021-01-28 21:34李鹏飞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
社会主义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昆明市昆明消费

文 李鹏飞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2021年3月17日至18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昆明现场办公会,指出昆明要准确判断当前所处位置、找准奋斗目标,在新阶段有新作为,在新格局中有新位置,成为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大健康名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是昆明市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2020年以来,昆明市启动了交通、能源、外贸、科创等领域45项重点工作,全力推动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昆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70.44亿元,同比下降3.6%,疫情对社会消费造成较大影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现场办公会精神要求,对标国际、国内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建设,长短期并重,软硬件并举,做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更好发挥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对昆明市稳步提升消费能级,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国际吸引力、国际影响力,着力打造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区意义重大。

新形势下昆明加快消费升级扩容大有可为

新消费群体正在快速崛起,昆明可发挥新消费商品率先培育作用。当前,年轻一代、中等收入群体、银发群体等消费群体正成为昆明新消费主力群体。以银发群体为例,截至2019年底,昆明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111.4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9.23%,老龄消费市场发展提升空间巨大。昆明可把握消费主力群体需求特点,率先培育新消费商品,培育新型消费增长极。

新消费热点正在不断涌现,昆明可发挥优质服务领跑示范作用。疫情后,人们生活逐步回归正轨,市场供给端逐渐恢复,消费热点由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的实物消费向体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务消费转变。昆明可聚焦健康饮食、运动健身、在线服务、数字信息、单身经济等消费热点,加大优质产品服务供给,形成领先的消费大市场。

新消费技术正在加快应用,昆明可发挥大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日臻成熟,新技术逐渐成为发展新引擎。云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较好经验,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旅游、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达到全国较高水平,带动了电商直播、智慧零售、智能物流、产品链溯源、场景化消费体验等新消费技术的加速推广应用。昆明可进一步优化升级新消费技术,通过数字化连接、智能化交互、自动化交易,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商业革新。

新消费地标正在酝酿改变,昆明可发挥吸引国内外消费者集聚洼地作用。当前,全省正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浓郁民族风情的夜间经济集聚区,打造包括南屏街、恒隆广场、万达广场、环翠湖片区等在内的15-20个夜间经济地标、夜间经济商圈和夜间经济生活圈,可让百年商业文明同新兴消费潮流和生产、经营、营销模式充分嫁接,做足地标文章、流量文章、联动文章,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为各类商业空间、城市空间塑形赋能,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消费潮流的时尚地标。

昆明加快消费升级扩容存在的短板

服务供给管理模式滞后。一是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尚不完善。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协调互动、紧密配合的管理机制和办事规则尚不健全,工商登记、行业归属、资质牌照、税务管理等服务功能尚未完全适配,致使协同推进成效不明显。同时,针对健康医疗、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消费服务行业,市场准入和过度审批限制依然存在。二是服务行业标准不完善增加行业监管难度。服务行业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流程等标准仍不完善,使服务消费体验缺乏透明的标准约束,增加了消费者顾虑和监管难度。同时,基于大数据监管、社会共治的理念尚未形成,政府部门之间的监管缺乏有效协调,消费者权益保障不健全等问题仍较突出。三是消费统计口径存在缺陷。昆明市采用的消费统计口径仅依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一指标进行衡量,未涵盖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自有住房、金融保险等服务性消费内容,难以反映真实的消费能级。

产品供给高品质不足和品牌弱化。一是高品质、多样化消费产品供给不足。与国内主要中心城市相比,昆明市消费结构、需求持续升级与生产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矛盾较为明显,低端商品和服务供给同质化问题相对突出,高端和新兴服务消费供给不足,对国际消费者的吸引力、集聚度较弱。二是本土优质品牌数量少、吸引力较弱。截至2019年,昆明市共有中华老字号13家,在全国占比仅为2.9%,与国内主要中心城市相比,本土优质品牌数量仍然较少,且存在部分老字号品牌创新动力不足,出现品牌与消费者需求脱节情况。

空间载体上发展不协调。具体为商业规模和空间布局科学研判不够。昆明市商业设施开发建设“同质化”问题突出,部分地区商业综合体密集,但客流支撑明显不足,一些商业综合体销售额呈现负增长态势。同时,商业网点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不强,实际操作中存在调整突破、随意变更等情况。

推进昆明消费升级扩容的对策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提升跨部门协同服务能力。一是进一步提升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在昆明主动服务和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建议在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昆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领导机构,以申报和启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牵引,加强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打造“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1.0版、2.0版、3.0版”。二是优化完善适应消费发展需求的消费政策。积极探索新兴服务业差别化准入机制,有序放宽养老、教育等行业市场准入条件,引入高水准健康医疗、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国际机构,提供“更高配”的医养服务。加强动漫游戏、家政服务、健康医疗等行业标准与服务规范的制定完善。三是率先探索建立适应服务业发展要求和体现消费实际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建议在借鉴上海、浙江等地经验基础上,加快消费领域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与完善。采用涵盖金融及商务服务、交通和信息化服务、居住、教卫及健康服务、文体旅游娱乐服务、生活服务等消费指标的“社会消费总额”,科学统计、衡量昆明的消费总量和潜力。

扩大多元供给,培育消费增长新动能。一是高质量推进“数字昆明”建设,培育智能化消费浪潮的“时代刚需”。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设施、国际通信枢纽和大数据中心、国际大数据交易结算中心建设,加快推动5G全市域覆盖,建成全国一流的5G网络。参考长三角区域城市展示中心“6天+365天”模式,打造面向西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数字产品展示平台,为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智能穿戴等产品提供集中竞技的展示发布、媒体推介、组织策划等支持,使消费者零距离感受数字化新品,培育智能化产品刚性需求。二是着力打造知识性、创意性“软服务”供给中心和消费中心。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召开为契机,加快会展业地方立法及深化会展业改革创新,大力发展各类国际展会业务,打造世界级会展经济消费中心。学习借鉴伦敦西区“文化盛典”、纽约“百老汇”、上海“演艺大世界”运营管理创意模式,统筹推进昆明各类文艺演出市场体系建设。以昆明剧院“剧院+”品牌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文化消费区。三是大力培育本土高品质品牌,吸引消费回流。立足振兴老字号,实施“老字号+互联网”工程,积极发挥新兴电商平台的品牌孵化作用。推动吉庆祥、冠生园、福林堂、桂美轩等昆明老字号品牌与京东、天猫、拼多多等平台合作,推动老字号品牌走向世界。

加大商业布局统筹,打造新型消费商圈。一是打造全市商业网点规划“一张图”。建议加强全市商业设施、商业层级、空间布局、业态导向、物流配送网络科学规划和严格控制,在“十四五”时期推动商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规划、交通规划深度融合,实现商业设施与市政道路、轨交线路、人行廊道、地下空间等基础设施有机衔接。同时,强化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实施刚性,严格规划执行,不得随意调整和变更,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二是选择有条件和基础的城区开展先行示范。围绕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发展载体建设等内容,在市场监管、税收、金融、投资、土地、跨境电商、退税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示范,力争建成1—2个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顶级商圈和商业街区,提升全市整体消费发展能级。三是加快推进智慧商圈建设。统筹用好现有技术平台支持,为实体店互联网化提供方便、快捷的技术支持。打造智慧商圈App,实现优惠信息推送、路线规划、车位查询、线上购物、实时交通查询、实时人流量查询、免费Wi-Fi自动接入等功能。

发挥自贸区创新优势,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一是提升进口贸易便利化程度。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创新审批方式,简化知识产权注册、新品发布审批等流程。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向国家争取重大制度改革突破支持,加快展前展中展后制度创新,促进“展后留售”“展售合一”便利政策落地,为更多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提供常态化、便利化制度安排。二是大力推进监管制度创新。探索建立商业领域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广“企业告知承诺”“事中事后监管”等方式,从“管商品”向“强化市场主体责任”转变。建立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和跨部门抽检信息共享机制,对新模式、新业态采取更加“开放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将优化消费环境全面纳入营商环境政策体系之中,打造全球一流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

猜你喜欢
昆明市昆明消费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昆明市延安医院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昆明美
40年消费流变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