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特征、问题与对策

2021-01-28 08:55薛玉梅高晓玲
社科纵横 2021年3期
关键词:话语权网络空间话语

薛玉梅 高晓玲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意识形态总是要通过话语这个表述载体来叙述自己。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提升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成为新时代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动态,重视党的话语体系的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治网之道”,为增强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根本指导和基本遵循。深入研究和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对于维护网络空间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前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特征

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需要通过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生成的话语体系来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1](P36)。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互联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有机融合的新样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本质是意识形态主导权,整体上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一)权威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优势

话语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作为一种思想引领权,一种价值塑造权,是在观念内核上对意识形态的“理论彻底”,是在“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创新性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中国底色和时代意蕴的独特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2](P433)作为一种先进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它通过权威话语体系的“合法阐释”和“合理论证”来站稳脚跟,获得社会成员的认同。可以说,权威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最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

(二)实践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实支撑

从认识论框架来看,意识形态话语只有根植于社会实践,才能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3]。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作为话语主体,对话语内容的广泛宣传和有效表达,是一种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形态的“实践话语”。一方面,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形成的基础是现实的人及其实践,其首要标准是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其话语力量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考察、验证,具有鲜明的实践意味。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时代任务的变迁,要求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遵循理论与现实、问题缘起与思想回应等逻辑,在时代条件下“说理”,在中国实践中“证实”,进行理论的实在表达,正面回应时代发展的任务与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积极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鲜明特征。

(三)斗争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方式

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是关乎“旗帜”、关乎“道路”的重要话语体系。面对网络空间多元思想交锋和话语权争夺常态化的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4]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重心在于“破”“立”并举,在同多元社会思想的较量、交锋和博弈的基础上,以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意识形态生产打赢网络空间中话语权争夺战。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力度,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这个意义上,要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就要保持清醒的斗争意识并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地同各种异质网络思潮进行理直气壮的思想博弈和话语斗争。

二、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客观现实条件的变化必然会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新问题,造成新压力。做好问题研判,客观认识和准确分析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亟待解决的现实矛盾和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探索应对策略,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各种思想动态的正确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识聚力。当前,提升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媒体设置的议题不能适应多元话语需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导致群众利益诉求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向,主流媒体设置的议题还不能适应多元价值需求,有时以此掩彼,有时小而化之,不能及时准确地回应群众所关心、所质疑的事件和话题,很难产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话语实效。所以,在新形势下意识形态要掌握群众,设置的议题必须积极回应网民关切,为大众解疑释惑。同时,网络媒体所设置的一些议题呈现出标新立异、重复狭窄和肤浅娱乐等特征,解构着以逻辑化、理性化的思想观念为主的意识形态,导致群众对于主流信息的了解和形势政策的把握变得更加碎片化、表面化和情绪化,不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入大众文化语境。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倾向性问题,有效回应网民群众的话语需求和话语期待,容易造成群众思想和认识的混乱,从而弱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义的理解和认同。

(二)主流话语导向没有衔接受众话语特点

在网络话语空间中,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主体作为复杂多层次的“主体群”,不仅包含话语内容的生产主体和传播主体,还包含话语内容的接收主体即受众。广大群众作为话语主体的一部分,他们的身份背景、社会地位以及教育背景不同,话语体系也有所不同。而主流意识形态能否获得群众的认同,一方面源于内容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也源于表达方式是否符合不同群众的认知特点和话语习惯。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天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概括性,包含“爱党爱国”“四个自信”等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话语内容,这种话语内容的单一性、高阶性特质潜藏着话语传递的结构性冲突,可能消解受众对其的吸纳与认同,不利于话语权的建构和巩固。另外,在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中,其“整体”的政治话语与代表“部分”的大众话语没有有效对接,意识形态的“元叙事”容易被分化拆解,导致话语信息在不同群体之间沟通不畅,久而久之,会产生“信息茧房”效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难以有效传播。

(三)官方话语传播无法融入民间话语圈层

规范化传播是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必然要求。官方媒体在话语传播过程中倾向于提供规范性、系统性和凝练性的话语表达,往往具有理性庄重的语言风格和传播特点,存在固化死板、官方强势等问题,再加之处在信息爆炸时代,官方话语更容易淹没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的喧哗之中,这不仅考验着网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定力,也增加了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与广大群众的对接阻力。同时,新时期,媒介市场化和受众趋于多元化和分散化的信息需求,对话语传播渠道、内容、形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民众更倾向于通俗化、生动化的民间话语表达方式。这就要求严肃理性的官方话语要尊重大众的信息接受趣味,立足于不同角色和不同层次的话语主体,积极调整话语表达和理论传播方式,使得官方话语内蕴的政治意识、价值规定和政策意见能融入大众文化圈层,满足个体的“内在感受”和“情感带入”,从而激活群众对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达到传播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官方意识形态话语在表达过程中应理性、克制地进行通俗化表达,避免走入过度娱乐化和庸俗化的误区。

(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受到西方异质性话语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时代脉搏,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倡导以开放求发展,深化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深化中外对话交流是促进国家和民众间文明交流互鉴,构建全球化背景下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支柱。但是,当前国际关系的现实是,少数西方国家借交流和合作之机,对我国进行不同程度的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念输出,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沉渣泛起,对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威构成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5]在开放的网络空间,各种话语力量不断通过意识形态话语生产和信息传播来争夺网络空间话语权。西方势力打着学术交流、普及文化知识的旗号,运用特殊话语内容和形式生产诸如“自由”“人权”等符合资本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进行“西方化”的解释和翻译,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挑战。所以,思考如何扎实推进中国与世界文明互鉴和对话交流的同时,排除干扰、增进互信,化解国际舆论对中国产生的负面影响,推动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国际话语交锋中赢得话语权是当前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三、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策略

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既是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又处于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要直面问题,采取有效的策略,科学防范和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

(一)处理好议题设置与满足大众话语期待的关系

1.以话语内涵为基础,把握群体性脉动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6](P9),议题背后所承载的思想必须站得住、立得稳,兼具真理性和价值性,这样才能“说服人”、引领人。在新时代,一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遵循,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立根铸魂,使得议题能符合自身的本质定位和价值内核,具备较强的真理魅力和真理力量,才能增强网络思想价值舆论的引导性,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舆论生态的优化和话语实践的发展。二是应关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人民立场是贯穿于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一根红线。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要具备价值性和引领性,就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践行宗旨的价值观念的引导下,遵循“人民是目的”的这个根本逻辑,积极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以保持党和人民之间精神的高度契合。只有这样,才能精准地把握议题的群体性脉动,促进话语内在的精神积聚,推动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群众吸引力和社会凝聚力稳步提升。

2.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科学设置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7](P74)主流媒体的议题设置是否聚焦现实社会问题、解答现实思想困惑,直接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公信力和引领力。科学设置网络议题,必须在社会环境的映射下洞悉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新问题,深刻把握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形势新趋向,及时发出正确声音,合理解答群众思想疑惑,有效巩固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民意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针对现实问题所设置的议题容易受到网络舆论和焦点事件的影响和驱动,往往潜藏着缺乏理性科学分析的论题。所以,网络议题的设置除了要关注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回应质疑,还应科学设置带有正能量的引导性话题。通过对网络舆论的适时适当引导,将民众的思想团结起来,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从而提升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3.以批驳谬误为重点,澄清模糊认识

立足新时代,研判矛盾,积极开展舆论斗争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一环。一方面,要时刻保持高度警觉,防患于未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意识到风险是最大的风险。”[8](P310)在网络空间中,面对日益隐蔽的意识形态风险,要牢牢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前感知意识形态风向,提高网民群众甄别复杂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善于识别各种伪装或变相的意识形态真面目,不要混淆视听。同时,要因势利导地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群众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利因素,认识意识形态问题的复杂性,使群众养成理性、崇真、公正的社会心态,防止网络安全事件的出现。另一方面,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9]面对网上出现的恶意攻击诋毁信息和颠倒是非黑白的错误言行,要在科学辨别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批驳,揭露错误意识形态的本质,从思想上肃清流毒,目的是拆除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的心理藩篱,改变群众的错误认知、澄清模糊认识,维护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二)处理好主流话语导向与尊重话语主体特点的关系

1.整合和强化网络阵地建设,坚持意识形态的正确导向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依托和保障,有效占领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才能在多元化话语中把握主流的话语权体系,在意识形态争夺中掌握制胜法宝。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趋向于利用多元、创新和新生态的新媒体平台与外界交流,要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就必须抢占网络新媒体的制高点。因此,要坚持党性原则,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宣传、思想文化引领都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不变、主阵地不丢。要团结引导各种正能量自媒体阵地,切实学好、宣传好爱国主义、红色文化、党的新思想新理论等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传播要注重由显性教育向隐性渗透的转型,要建设好、运用好“学习强国”APP 等网络学习平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话语主体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同时,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还要强化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做大做强网上舆论沟通引导的时效性,以便能更好地增强话语主体对官方主流信息的关注度与传播度,有效维护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2.遵循基本的话语传播规律,促进信息内容的精准投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进行分众化、差异化传播,就要以定制化服务为基本导向,针对不同的主体及其不同的话语需求和接受特点,运用大数据、推荐算法等技术手段完成对主体信息需要的定制,实现信息精准传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对于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而言,信息传播只是手段,最终要达成的结果是有效聚焦思想困惑、真正回应网民关切,进而吸引群众、掌握群众,凝聚起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方位自信和价值认同。分众化传播方式离不开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共同参与,传播主体要自觉掌握传播的相关知识,关注网络传播的前沿动态,提升自身的传播素养,接受主体要提高信息处理效率,自觉内化与外化有效信息。另外,还应强化对象化、互动化的“点播”,更好地激发和引导接受主体的信息需要,以便能帮助其确立合理的信息内容,更好地提供相应的信息帮扶。

3.营造协调的话语互动氛围,实现主体对话的平等自由

当前的意识形态传播呈现出鲜明的“去中心化”特征,使意识形态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原有“主客体”对话关系转变成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10]。不同特点的话语主体平等自由地互动,不仅是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运作的过程,更是其合法性的重要来源。要实现意识形态对话的平等交互,就要充分尊重多元话语主体的话语权力。具体来说,话语生产主体和传播主体可以把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的理论、观点发布出去,话语接受主体也可以在遵循一定话语伦理规范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自由表达自身的思想和看法。这个过程中,他们成为话语信息和知识的“对话者”,都有高度的话语参与度。此外,还应顺应新时代新趋向,在提炼核心命题和主流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话语改造,解决话语主体之间存在的沟通障碍,从而促进部分“失语”网民积极争取话语主体性角色,参与话语交流,实现真正的“众生皆语”。通过平等的交流互动,话语主体的个性化特点能得到充分尊重,话语生产者和接收者的意识形态诉求和道理能得到有效表达和传递,从而能实现话语价值的复归。

(三)处理好官方话语传播与民间话语表达的关系

1.叙述视角多样化

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的叙述是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过程,来自于话语主体自身知识的储备和不断对外界知识的吸收。在新时代,面对话语权分配结构的变迁,需要从不同视角和不同维度阐释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内容,促进官方话语内容的“转译”。话语主体要适应网络新媒体的变化,积极转变逻辑思维和叙事方式,避免话语内容的机械性和结构性重复。既要坚持主流话语导向又要尊重大众多样态的话语表达,以解决不同话语间的通约性问题,达到语用的层次效应。具体来说,话语主体要打破话语承接定式,对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的理论话语、网络话语、文学话语、革命话语和生活话语进行良性转换和互动,促进“融合性”话语的生成,打造形象化、立体化的意识形态话语风格。同时,要强化对话语内容融通性和解放性的意义解读,以实现不同类型话语之间的逻辑自洽和价值适用,为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合理阐释和科学支撑。

2.话语互动协同化

话语互动分析视角包含内外两个维度。对内而言,要激发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内在生命力,就应增强话语主体间的协同互动。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主体作为复杂多层次的“主体群”,主要包含作为推动者和倡导者的党和政府、作为研究者和阐释者的知识分子、作为传播者的网民群体等等,这些话语主体的协同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官方话语的转述与传播。所以,要促进这些话语主体之间的协同交流,让各个生态位主体的资源能有效聚集并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以增强思想共识的聚合力,促成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效力的生成。对外而言,要看到部分国外话语的积极因素和成熟之处,在中外思想的交流互动中借鉴他国有益经验。具体来说,要以中国现实情境为立足点,理性对待外来的话语形态,在中西交融互释中拓宽话语视野,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其他国家意识形态话语要素内容,在不同意识形态话语的交流和碰撞中吸收西方话语中的合理内核,从而提升官方话语传播的内在张力与生命延展性。

3.表达方式创新化

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的创新,主要是在做好信息研判的基础上,依据话语受众的层次性差异和话语诉求,通过话语符号的设计、融合和更新来进行官方话语内容的传播与话语意义的呈现。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就要坚持“三贴近”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1]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广大群众交流大多遵循直观的生活逻辑,因此,要顺应新时代话语发展趋势,吸纳热点词汇和日常生活用语,以通俗具体的语言文字宣传主流价值观,使话语体系更加符合广大群众的认知结构,既贴近民众又深入浅出,真正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功能,还要有更多数据、情感和细节的支撑。在网络空间中,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泛交互性会逐渐淡释意识形态话语受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点,而更多数据、情感和细节的支撑能将官方话语语境及话语过程中的知识信息、情感关联更为具象地呈现出来,让抽象晦涩的理论话语变得生动活泼、声情并茂,从而联结起受众的集体记忆,使他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内涵和逻辑,更加具象地理解和认可一部分“不那么具有感染力”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并内化为自觉意识。

(四)处理好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西方话语体系的关系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主基调

新时期,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在开放的网络空间,面对环绕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的诸如“普世价值”等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陷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基调,通过夯实物质基础和树立价值标杆,把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牢牢地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以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侵袭和政治渗透。

从实践层面上讲,要大力发展经济,推动中国社会不断繁荣发展,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让群众享有更大更多的改革发展红利,切实提高他们的美好生活质量,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进而提升其理论说服力和现实支撑力。如果缺乏事实基础,无论意识形态话语多么精彩绝妙,都会成为空谈。从思想层面上讲,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意识形态领域树立起鲜明的价值标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2](P2)。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繁重的国内建设任务,主要的任务就是要筑牢思想根基。要通过教育引导、网络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众的网络生活和言谈举止中,使人们能在潜移默化中去体认它、阐释它、宣传它,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合社会意识、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的作用,才能切实把握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2.维护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在网络空间的秩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13](P533)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必须要树立“大系统”思维,利用多种途径来维护和改善网络空间的舆论生态,构筑稳定有序的社会主义价值秩序,从而助推中国特色话语在网络空间占据主导地位。

第一,要加强对网络话语空间的法治制度供给。一方面,要对突出的网络话语问题实施硬法治理。要有重点、有限度地推进部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规范上升到法律制度层面,以“硬法之治”确保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资源在网络空间的在场和出场。另一方面,要重视软法制度设计[14]。要鼓励倡导各大网络问答和讨论平台、网络交流互动平台、直播平台等话语平台制定自治规范,强化软法制度的认受性和共识性,不断提升网络话语空间的自我净化能力。第二,要构建网络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要借助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维护网络信息安全,进行意识形态数据的精准预测和持续跟踪,准确捕捉网络舆情事件隐含的风险因素,及早屏蔽带有煽动性和蛊惑性的数据信息,实现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精确化管理和精准化调控。另一方面,要运用智能算法技术对网络主体的话语信息进行计算,分析其内心的价值观念、政治倾向等信息,从而推送具有引导性的网络话语。通过对话语主体进行前置信息的干预,能使主体内生自律意识,防止不良言论的蔓延。第三,要不断提高话语主体的媒介素养,强化其道德自律意识。让话语主体学会理性有序地参与网络对话和交往,从根源上切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的肆意传播,以此构建秩序井然、生态良好的网络话语空间,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的有声有序传播。

3.借鉴西方话语体系中有益的话语因素

新时代,在国际话语体系的交锋中,要理性对待外来的话语形态,既要看到西方话语对中国话语的侵袭和挤压,也要看到部分西方话语的积极因素和成熟之处,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以充实中国话语体系,助推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赢得国际话语权。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大胆借鉴西方话语理论中的有利因素,在中西交融互释中拓宽话语视野。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对现存的西方话语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正确理解其内在本质和价值取向,吸收西方话语中的合理内核,尤其是具有明显非意识形态特征的话语内容,以完善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理论。就近几十年来的经验看,中国模式建构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发展性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借助了西方话语提供的精密准确的分析工具来解决,诸如“民主政治”“法治国家”等来自西方的话语已经融入现代中国社会,成为具有社会主义及民族特色的共识性话语。另一方面,要关照当代中国的特殊性,坚持在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西方话语的本土化。对西方话语的吸收借鉴并不意味着简单照搬照抄其概念、命题、观点等,而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话语的“创造性重构”,发展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通兼容的新概念、新命题,从而创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抵御西方话语的种种攻势,不断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力量。

猜你喜欢
话语权网络空间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