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 莉
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根本目的所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明确了思想政治学科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应承担的责任。知易行难,领会课改精神易,改变固有的教学理念难,将新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实践难上加难。部分教师仍以知识点教学为首要目标,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却无法有效建立知识和现实的有效关联,不能由知识学习的过程获得能力和品格的发展。因此讲得再多,练习再到位,案例再丰富,学生学习仍然处于低水平,教学从根本上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2017版课标》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是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政治教研团队进行知识结构教学的探索正是基于课标的要求,致力于引导教师对知识本身,对学生学习的规律,对当前的课堂教学的利弊进行再审视,期待实现如下转变。
(1)内容上:从“知识点的教学”向“知识结构的教学”转变。每一个学科均有其内在的知识逻辑和结构,思想政治学科也不例外,知识结构教学首先是基于知识结构化的一种教学策略。学生通过构建知识间的关联,能够赋予零散的知识以意义,使知识更易于理解和留存。同时,系统性的知识更具有创生性,学生能够通过同化和顺应保持知识系统的动态更新、不断延展。
(2)过程上:从“灌输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转变。教学当然是以知识学习为基础的,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绝不仅仅是知识教学,知识教学也不是将外部的知识点生硬转存到学生大脑中的过程。知识结构教学强调教学不是知识、学生和现实各自孤立的“灌输”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先建构知识体系,而后运用知识、关联现实、自主探究、盘活思维的过程,是对现实问题起疑、质疑、探疑、释疑的过程,从而让知识真正成为可迁移运用的活知识,让知识学习过程同时成为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探索知识结构教学的目的在于探索并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形成一系列既能反映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又可供一线教师借鉴和参考的知识结构教学具体策略,由此缩短由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实现减负增效。
“知识结构教学”是从学科整体价值出发规划教学的一种策略。知识结构教学分为建构、解构、重组三个递进的教学环节,旨在通过对学科知识进行结构化的处理,发现并建立学科知识与知识之间、学科知识与学科事实之间的内在关系,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高阶思维,锤炼价值品格,敢于实践创新,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知识结构教学分为建构、解构、重组三个环节,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知识学习实现由学习内化到迁移运用的转变,这三个环节应是缺一不可且顺序是递进的。
1.建构
所谓建构是指帮助学生选择一定范围内的学科课程内容,在知识与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学科知识结构的教学活动。
建构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提出知识建构的任务,通过一定图示,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要点,建构起学科概念体系或知识图谱。建构是对知识或技能的初步认识,是教学的起点,教学活动主要以师生围绕知识逻辑的建构进行教学互动为主,对应初级认知目标即识记和理解。
2.解构
所谓解构是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探究学科知识与生活现实、理论视角与问题视角之间的“非一致性”和“偶然性”,从而能够准确发现问题,打破并调整原知识结构,锻炼高阶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
解构环节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创设矛盾冲突情境,进行问题启发,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情境再造和问题变式,引导学生知识迁移;通过分析理论适用条件,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批判性思维。解构环节的课堂呈现形式应多样化,开展多样的学生活动,鼓励学生自主研讨、合作学习,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对应认知目标中的应用、分析和评价。
3.重组
所谓重组是指学生将解构获得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获得新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并且能够基于新的知识系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出基于复杂任务解决方案的教学过程。对应的认知目标是“创造”。
重组环节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提出研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是阶段性教学的终点。教学活动形式具体表现为研究性活动,如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自主创作等,对应认知目标的最高层即创造。
笔者以经济常识“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的教学为例(见图1),具体说明知识结构教学三环节的指向与要领。设计说明:
图1 “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教学设计
(1)通过图表资料可提炼出“经济发展”“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三个核心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构起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概念图谱的形式呈现出来(见图2)。
图2 财政收支及作用知识结构图示例
(2)学生体验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必须思考使用哪些概念,如何布局,如何画连线(单向、双向或者其他),如何标注连接词等一系列问题,促使学生由依赖简单记忆的认知方式转向理解等更高层次的认知方式。
(3)通过概念图的表征方式,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师生可以快速找到认知盲点和误区。例如,在建构中,学生对核心概念间的关系建构可能是不完整的,或者缺失概念,或者无法形成双向联系,或者无法清晰表述逻辑线索。教师针对不同图示,可以通过及时的生生互动和教师点拨进行彼此补充,完善认知,最终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图。
(4)通过建构形成本课基本知识结构,为下一阶段运用知识结构进行探究学习作铺垫。
设计说明:
解构环节即不断创设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结构,全面、理性地思考我国财政收支现状(见图3)。具体而言,财政知识结构与财政现状的不一致性如下。
(1)根据形成的知识结构图,学生发现“财政收支平衡”是最理想状态,而较大的财政结余和财政赤字都是不理想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呈现我国近十年的财政收支数据,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既然财政赤字不是财政收支的理想状态,为什么我国连续十年采取赤字财政政策?”“这是否和我们形成的知识结构产生矛盾?”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结构图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处于中高速发展时期,需要国家通过财政支出来促进经济、民生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
图3 “解构”环节
(2)通过“你认为这样的财政政策后续需要关注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结构说明赤字财政情况下既要注意风险防范,避免陷入债务危机,又要防止增加税收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国际公认的赤字警戒线为赤字率不超过3%”和“2015年中国赤字规模创历史新高首次触碰国际警戒线”两组对照资料,继而让学生思考:“如何看待我国的财政赤字率‘触碰国际警戒线’,是否意味着我国当前财政赤字是高风险的?”引导学生再运用知识结构图分析财政赤字警戒线和国民经济发展增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决定财政收入,而收入规模决定支出规模,我国赤字财政政策的底气源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但也要注意防范风险。
在解构环节教师通过创设环环相扣的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建构的知识结构来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产生理论与现实不一致的原因,培养他们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理解我国当前的财政赤字政策是政府在基本遵循经济规律前提下,从实际出发,权衡利弊、全面考虑,在复杂环境下做出的慎重选择,建立对国家财政政策的“政治认同”,激发学生持续关注国家财政收支情况的“公共参与”意识,也为后面学习税收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纳税人的“法治意识”进行铺垫。这一系列学习就超越了知识的层面,成为综合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
设计说明:
(1)一定意义而言,有解构必有重组(见图4)。在解构过程中,学生会寻找知识、图表、事例等支持自身观点;在交流中对自身观点、客观事实加以反思,从而对学科知识和事实的一致性产生新的认识,促成知识重组,并在多次锤炼中提高独立思考和评价能力。本案例的解构环节通过对中国财政现状的分析,学生发现理论和现实看似矛盾,但究其根本财政收支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依然发生作用,只有将理论结合中国的国情具体分析才能够辩证看待、合理评价中国的财政政策。如果在解构之后没有重组,则意味着知识结构被打碎而没有重建,学生的认知就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不论对理论还是对事实都会产生怀疑、否定的情绪,这种解构就是失败的。重组后的知识结构和初步建构的知识结构差异在于,学生或者纳入了一些新的经验和知识,或者对知识间联系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并且明白知识结构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适用性。因此,重组的知识结构不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对原知识结构的发展。
(2)知识结构教学中的重组不仅强调知识结构的重建,更强调学生能够运用重建的知识结构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应的能力目标是“创造”。在案例中,教师提出了两项研究性学习任务。一是了解国家税负的增减并说明背后的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查找数据了解我国整体税负是下降的,如个人所得税改革、企业全面减税等,并能够运用已有知识推理“税收下调,促进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税基为财政收入增加创造条件”这一逻辑线索,加深对我国财政政策系统性、长远性的认识,进一步坚定我国财政政策是“以民为本”的政治认同。二是请学生查阅国家预算,进行分析和并提出建议。这一设计鼓励学生运用财政收支原则的相关知识对我国的现实财政预算进行分析评价,既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读懂国家账本的方法,又提升了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的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从建构、解构到重组,即从认识问题到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案,是学生能力质的飞跃的过程。
从建构、解构到重组,学生的学习环境由课堂向课外拓展,所学知识由浅至深,能力培养由低至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了由简单情境到复杂情境的考验,整体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每一环节都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评价的过程。建构、解构、重组三环节应当循序递进,没有知识建构的解构将流于形式,而缺乏理论指导的解构实践则会沦为肤浅的行动体验。知识结构教学通过理论和现实的交互作用,不断推进学生知识、能力和品格交互融合、螺旋上升,最终指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