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艳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全球信息化技术的成熟发展促进着产业变革时代的工业4.0来,即所谓的智能化时代。该概念最早在2013年的德国被提出,旨在通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抢占新理论工业革命的先机,建立起适应性更强,资源效率更高的智慧工厂,打造数据化、智慧化、个人化的物联信息系统。在“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的指导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有义务也有必要改变传统的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模式,应用道路规划、信息交互等新型科技,以满足社会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
智能网联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的核心知识领域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运载工具理论及其技术装备等都迎来了巨大的变革。在科学技术向智能化趋势发展的推动下,智能网联实现了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智能信息共享,无人驾驶等智能技术的普及指日可待。我国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抓住了技术变革的机遇,与德国建立起良好的工业4.0—即智能化合作关系,有效的政策支持推动着全面制造强国战略的全面部署与实施推进。高校的交通运输专业应充分抓住当前的社会需求,顺应经济结构升级的社会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适应性的专业交通运输人才,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对智能交通技术熟练掌握,更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生活中,拥有较高的实操动手能力。
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应当结合智能网联的技术趋势,对传统的交通运输专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教学改革,以期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高校在改革传统课程的时候应当保留重点的基础课程,并注意智能化与网联化间的辩证结合关系,适当增加新兴课程,迎合市场发展趋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占比要科学合理,掌握公共基础课程如力学、数学、管理学等与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制图、机械基础、信息自动化控制等两者之间的平衡。学生通过科学的教学安排,既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以保证未来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完美消化复杂繁多的文件工作,又要掌握一定的实践运用能力,以期适应交通运输相关的实战工作现场[1]。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专业课程的设置重点也应当有所调整。对于大一的学生,侧重点应放在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素养基础;大二的学生重点应偏向于专业核心课程,并辅以适当的实践课程;大三的课程设置要面向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实践课程的占比。不同的课程设置可以保证学生全方面的专业素养提升,并能熟练运用智能网联背景下层出不穷的新型技术。
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智能网联背景下,很多高校的教师队伍存在老龄化、技能不足、教学观念落后等问题,对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不利。高校在建设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师队伍时,一方面要保证教师队伍的一定流动性,及时引进更适应技术革新的青年教师,对其专业素养要有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针对教学观念落后与新型技术掌握不足的年长教师要展开定期的专业培训,并积极安排实际演练等,以期帮助教师队伍更好的优化升级。此外,还要保证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鼓励教师主动推进教学改革事项[2]。建设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良性引导,帮助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学习,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实践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理论知识的深化。
智能网联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基于此点出发,交通运输专业也要将数据资源平台的搭建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慕课网、CSDN、网易公开课等网课移动终端为载体,高校可以广泛挖掘国内外平台的数据资源并进行优化整合,以创建大数据教育资源平台。充分发挥智能网联优势,推动教学多元化深层次的改革,探索新时期的新教学模式。
众多高校已经为配合智能网联的高速发展纷纷建立起智能交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与学生需求不成正比,资源损耗没有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因此多功能实验室难以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没有充分的实践机会践行理论知识,最终导致实践能力不高,难以适应工作岗位。高校要在建立多功能实验室时充分考虑到本校的教学水平与学生需求,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以配合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改革。
结语:智能网联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朝着智能化、共享化、网联化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适应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求,高校要相应的对交通运输专业教学进行改革,通过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师队伍、搭建大数据平台等举措,积极推进教改工作,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