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 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南浔分局
站在谋求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实现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论,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突发事件越来越突出。浙江德清血铅超标事件、浙江建德交通事故致苯酚泄漏事件及浙江杭州苕溪饮用水水源水质异常事件等重大及敏感突发生态环境突发事件频发,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及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在心理上给人们造成较重的恐慌和负担,从心理、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对社会生活产生了综合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的社会发展理念以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突发生态环境事件预防能力和处置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迫切。
近年来,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从能力和体制机制上对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基本形成了集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现场处置、事故善后处理为一体的生态环境应急管理体制,取得了良好效果。
以湖州市南浔区为例,湖州市南浔区在前期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小企业、小作坊数量依然较多,流动性较强,且大多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小、散、乱”现象依然存在,容易产生监管盲区,加大监管难度,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为改变这种状况,提高生态环境应急管理能力,2015年,湖州南浔区环保局成立了南浔区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专门负责全区环境应急与事故调处工作。当前,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与生态环境执法大队联合办公,并成立了南浔、双林、练市、菱湖等4个生态环境监察中队,负责片区内生态环境污染事故、纠纷、信访案件的调查处理等工作。
1.生态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不适应
生态环境应急管理较多依赖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运用不多。管理力量非常薄弱,“事多人少、一人多岗”现象突出,南浔区共有上千家规模企业,4个环保监察中队工作人员中只有2名是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其他人员均从乡镇或开发区抽调,抽调人员专业性不强。生态环境应急专家和管理队伍建设处于初始阶段,缺乏专业的生态环境应急救援和处置队伍。装备不足,缺乏生态环境应急救援物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有时会仓促应对。
2.生态环境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管理体制不顺畅,政府统一指挥,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其他部门分工负责、企事业单位落实、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的管理格局亟待完善,职责不清、关系不顺,生态环境部门单打独斗现象比较突出;生态环境执法联动体制不健全,跨区域、多部门沟通协调不够,常常出现信息不畅、协作无序、联动不力的现象,联动管理效果不明显,经常会错失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和处置的最佳时机;生态环境信息发布机制不完善,不利于突发情况下消除社会谣言、疏散安置群众、维护社会稳定。
3.生态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管理薄弱
较多小企业、小作坊未能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项目建成投产后留下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容易产生监管盲区,致使生态环境部门不能及时排查所有企业的环境安全隐患,对群众信访举报和环境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环境问题往往不能彻底根除,生态环境风险压力得不到缓解,最终将引发严重环境问题。
1.加强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
要以政府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应急投入为契机,加强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提高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水平。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配齐人员和必要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加强对应急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定期组织生态环境应急演练,查找缺陷,弥补不足。同时,应以固危废处置单位和大中型企业为依托,组建专业生态环境应急处置救援队伍,进一步充实生态环境应急专家库,促进生态环境应急处置救援的专业化。
2.加强生态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建设
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政府部门为责任主体,以企事业单位为第一道防线,以社会公众为监督力量。要加强跨区域(流域)沟通协作,畅通生态环境信息沟通机制,完善与公安、消防、水利、安监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执法机制,提高联动执法效能,实现“反映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生态环境应急机制。
3.提高生态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管理能力
要组织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备案工作,提高生态环境污染事故风险评估能力和预警预测水平。建立《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台账》和《生态环境污染矛盾纠纷台账》,生态环境风险隐患要彻底消除,对生态环境风险隐患较大、信访投诉较多的区域和企业,重新评价或组织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加强日常生态环境监察执法的力度和频次,分类管理,积极应对生态环境风险和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
4.推动企业生态环境信用体系建设
引导企业主动公开生态环境污染信息和污染防治信息,让所有污染源排放暴露在阳光下。要推动企业生态生态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环保政务公开力度,及时发布生态环境污染事故预警信息和调查处理信息,特别向社会公布高污染、高风险企业的生态环境行为,让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到生态环境预警、生态环境监督及生态环境应急上来,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中来。
5.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
建立新闻报道快速反应和协调发展机制,利用媒体优势,一方面定期曝光企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制造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积极整改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积极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优秀典型案例,引导企业完成“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争优创先,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是一项涉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多个主体的系统工程,包括突发生态环境事件防范、生态环境应急响应、突发生态环境事后处理等多个阶段过程。要深入探索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生态环境应急处置水平,优先解决侵犯公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确保各类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得到有效防范和处置,确保生态环境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不停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