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扶贫视域下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2021-01-28 11:53支仕泽
大众文艺 2020年19期
关键词:公费起点师范生

支仕泽

(长沙师范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1]另外,人才培养,德育为先,尤其对于师范生的教育应注重“经师”与“人师”并重,努力提高未来人民教师的德育素养。重视贫困家庭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的德育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其返乡率,真正实现这一群体的公费师范生“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在农村教育事业中建功立业。

一、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群体的特点分析

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是政府为了促进偏远乡村地区教育的发展以及点亮贫困子弟的人生道路而设立的特殊学制,更多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教育扶贫项目。这种学制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就是从初中毕业生中截流部分优秀寒门学子作为未来乡村教师的培养对象。作为教育扶贫项目的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群体年龄小,知识发展水平低于高招生,自学和自控能力较差,加上群体本身多数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受当地教育条件、生活环境限制,整体知识素养偏低;

第二,群体多数家庭贫困,生活困难,自卑情绪强,自尊心与自卑感交织内心矛盾;

第三,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职业定向,就是培养乡村幼儿教师或者小学教师,生源上女生远多于男生,男生群体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容易被忽视,其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偏低;

第四,部分学生报考公费师范生并非自己内心所愿和追求,而是被父母安排或者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们渴望“成功”,渴望摆脱经济的束缚。

二、教育扶贫项目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德育现状

目前教育扶贫项目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德育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部分同学缺乏教师职业理想,并未将成为优秀人民教师作为职业追求,对未来职业方向呈现一定摇摆性,甚至做好了毕业后违约的准备,职业理想作为人生观,会对职业态度和职业选择产生深刻影响,职业理想的培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是部分同学重个人满足轻社会奉献,重物质满足轻精神追求,功利化倾向严重,他们选择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很多是出于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满足父母意愿,增加上学概率等原因,而并非对教师职业的向往;三是当前承担人才培养的高校一般重知识技能传播,轻师德的培养,而且德育方式单一,培养机制泛化,对所有高招生、初中生以及所有专业同一化德育培养标准,同质化的培养方式和手段,目标针对性不强,几乎所有高校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都是偏重理性知识的传播,忽视学生情感的引导。关于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一般都有明确的专业课程和学分要求,但是却鲜有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而且德育培养缺乏连贯性,所谓全过程立德树人更像是走马观花;四是政府、社会、家庭在其德育培养过程中参与度低,没有充分发挥协同培育作用。目前的德育培养工作多是完全依赖高校方面,政府提要求却缺少政策方案的指导,我们的社会多是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果评头论足,而不是积极协助高校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我们的家长很多认为学生教育是学校的事,把孩子丢到学校就可以了,没有培养好或者道德素养不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都是老师的问题,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会对学生正确人生观道德观的养成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加强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德育培养的必要性

一是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作为未来师资队伍生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关乎乡村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水平,教育发展质量,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只有拥有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做好为人师表的工作,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品行优良的下一代;二是当前我们已毕业的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返乡做教师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违约率提高,返乡做教师后的流失率也呈上升趋势,值得引起重视,在这方面,除了政策和文本契约制度外,更多地要从思想意识上引导,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树立奉献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树立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才会真正愿意服务基层教育,心系乡村教育的发展;三是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群体有着自身的特点,其德育教育和高招生应有明显的层次区分、区别对待,应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切实有效地促进其健康发展,提高道德素养。

四、教育扶贫视域下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德育培养的路径

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培养和精准扶贫政策相结合,是教育扶贫,振兴乡村教育的有效措施,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探索构建教育扶贫视域下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德育培养体系尤为重要。

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的德育培养应该是政府、高校、地方中小学、社会、家庭五位一体协同发挥作用。落实政府引导者、推动者、评价者、服务者、保障者职能;高校通过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职业情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地方中小学主动对接,创建良好职后发展条件;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包括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教育公益,营造感恩、奉献、尊师重教的文化环境、发挥舆论媒体的督导作用等;家庭教育模范引领,充分发挥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和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政府方面应出台相应政策文件引领推动学校重视教育扶贫项目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德育工作,为乡村基层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比如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这样的文件为公费师范生教育包括其师德教育指明了方向,起到了很好引导作用,因此,政府或教育部门应该完善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机制,做好德育培养的科学指南。另外,为高校和地方中小学在其德育培养方面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政策引导与经费支持相结合,相得益彰,方有保障。

第二,高校方面应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除了政策和文本契约制度,学校要更多的从思想意识上引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奉献精神教育等,注意将宏观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向具体的爱乡教育、为家乡教育做奉献等转变,发挥高校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用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树立对教师职业的崇拜和向往,树立教师的荣誉感等等,增强群体社会责任感、职业认同感。高校应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堂教学,适当增加德育课程及其学分占比,提高辅导员、班主任教育扶贫理念,将德育教育贯彻其全学程,还应拓展德育实践活动,发挥活动载体的育人作用,多途径创新德育方式,创新完善针对这一群体的德育评价机制等。

第三,地方中小学应主动与政府、高校对接,全程参与教师德育培养,比如公费师范生入高校时德育培养目标的方案建议,毕业后加强持续的德育继续教育,制定科学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发挥其培养过程中主体性作用。

第四,社会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推动,营造感恩、奉献、尊师重教的文化环境,社会组织、舆论媒体、公众等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其德育培养过程等。比如发挥舆论媒体的积极作用,精心制作宣扬农村模范教师、奉献教育的电视节目、报纸报道,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将德育教育全面渗透到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各个空间领域;社会组织和公众成员对乡村教师多一份尊重和鼓励,对于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群体多一份点赞和敬佩,对一些奉献行为多一些表扬和学习等。

第五,家庭方面应发挥家庭教育的模范引领,发挥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和价值观形成的影响。首先,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向协调,使家长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使家长在思想上真正与学校取得共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德育教育需要有好的家庭环境作为支撑,不断优化家庭环境,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当中,可以使他们的思想品德觉悟得以提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2]再次,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把握德育发展的变化和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子女尊重和理解,教会孩子学会关爱,学会付出,树立责任感。

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的德育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传统依靠高校单方面培养远不能适应时代社会需要和学生本人成长成才需要,经过综合研究和分析,政府、高校、地方中小学、社会、家庭五位一体协同共育是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良好德育养成的科学举措。

猜你喜欢
公费起点师范生
非公费师范生在读期间从教意愿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永远不要用“起点”定义自己
六月·起点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教育部:公费师范生离校前全部落实任教学校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建立公费师范生转入与退出制度正当其时
疯狂迷宫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