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倡导的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谓全面,涵盖了身、心、智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心理健康是小学生身体行为的先导,心理定向行为。当心理发生变化时,行为会受其影响而发生变化,特别是当心理问题严重时,个人在行为上可能会出现危害他人或自身的表现。心理问题包括学生存在的心理压力、“三观”的形成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是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深远且重要的意义。文章将从多个层面重点讨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供相关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50-0011-03
作者简介:蒋葛刘(1986.8—),女,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曹埠镇孙窑小学,教导处主任,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荣获如东县“教坛新秀”称号。
引 言
作为育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加强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从根本上避免小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使其能够健康成长。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学生因心理承受能力不足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陷入迷茫,造成不良后果。因此,落实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下教育者亟待推进的工作。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现状
(一)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纵观现阶段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其中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因素产生各类心理问题。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是由于学习压力较大而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且不具备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1]。大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很难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并且其自我解压、自我调控能力相较于其他学生较弱。这类学生在日常面对挫折时,常表现出自暴自弃、钻牛角尖、过于沮丧,甚至绝望。还有部分学生表现出焦虑、爱哭、胆小。甚至部分学生还存在过于极端的心理倾向,如暴力倾向、自残行为。还有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且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分享,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一旦发生与自己心意不合的事,就会与他人发生争吵甚至动手打架。这类学生普遍存在着交流障碍,久而久之,会更加封闭自己,不愿与人交流,从而诱发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现阶段已逐渐普及,且已有一定的教育成效。但是,这一教育活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效率不高等。具体来讲,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教育队伍不够专业、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有待提升等。这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制约。
首先,在思想认识方面,大多学校、教师、家长在无形中将考试成绩提高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2]。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大部分家长的批评式教育多于赏识性教育。但事实上,学生的成长更需要鼓励,而一味地打击和责骂会导致学生思想和心理逐渐偏激,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当下亟待落实的重点工作。
其次,在教师专业技能方面,教师大多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而具备高素质的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不足。尽管现阶段学校已逐步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但教师的专业性仍亟待提升。非专业教师的任职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难以给予学生更加系统、科学且有效的教育指导。学校聘用的兼职教师流动性较大,难以给小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心理辅导。因此,师资力量的匮乏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
最后,在教育方法上,大多数兼任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照本宣科、形式单一、理论性过强,难以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同时,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不全面、不透彻,无法给予专业的指导,不能对症下药。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存在形式化、无效性等问题。
二、相应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对心理教育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落实,需要教育者提高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学校需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并加强教育宣传,使教育者、家长及学生都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3]。积极健康的心理是适应社会的前提,因此学生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更积极地生活、看待问题、处理事件。素质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促进小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与知识类学科教学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因此,教育者需要不断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更高效的教育手段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指导,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小学生起到了无形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对此重视,积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践行尊重、平等、客观、关爱学生的教育原则,让学生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发展,避免其产生较重的心理问题[4]。同时,针对学习困难、家庭条件状况不佳的学生,教师應加强关心与关注,采取赏识性教育、情感教育等积极的教育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适时的赞许与鼓励,促使其不断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且具有正能量的健康心理。另外,教师还应明确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展开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分析,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如心理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状况,落实“统筹培养、个别辅导”的教育方式,促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推动学生心理向更为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逐渐激发其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与希望。
(二)发挥团队优势,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一方面,学校应充分发挥各学科教育的价值效能,鼓励并倡导任课教师积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吸收心理健康知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5]。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下,心理健康教育浸润于小学生的学习成长中。事实上,学科渗透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极具效率的方式与途径,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时实现过程性培养,在活动中更好地领悟知识和发展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语文、思想品德、英语、科学、社会等学科教师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充分发挥学科价值,将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效地渗透于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渗透方面既具有可操作性,也是当下教育发展中尤为重要的学科教育任务。
另一方面,各学科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时,还应加强实践教学效果,采取科学的方式,将其融入每一堂课[6]。例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资源进行案例展示,引导学生基于学科知识点进行分析思考,进一步展开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从而深化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此,教师既能使学生积极地学习学科知识,又能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促使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个性得以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骨干
教师是教育的主要践行者,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决定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作为一线教育者,教师应丰富自身心理健康专业知识。除班主任,各学科任课教师都应进行自我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更为扎实专业的心理教育技能展开教育指導,为小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以切实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专业的教师团队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及有效性的根本保障,能够为任课教师提供有力的教育支持,如心理知识、心理测验、心理辅导等。因此,学校应加大专业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组建力度,打造一支高素质心理教师队伍,并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及教师提供更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在此过程中,除人才引进,学校也可进行校内教师培训,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专业教育,如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活动、小学生健康心理引导措施等,为教师提供系统化的心理知识培训课程,促使其不断丰富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增强其心理辅导能力。
其次,除校内培训,学校还可组织教师到相应的培训机构参加专题培训或听心理学专家的课程讲座,帮助教师积累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使其在进行基础学科教学的同时,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最后,学校还应积极创设高质量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搭配专业的教师队伍,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在咨询室的布置上,学校应结合小学生年龄层次的发展特点及规律,为小学生提供适宜的心理咨询空间,让小学生能够放松、积极配合心理辅导。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依据年级分别设立咨询室并进行精心的布置,给予学生更好的心理辅导体验。心理咨询室除随时接待学生,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类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充分发挥咨询室的教育与辅导职能。
(四)开设专门课程,开展全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
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加强小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学校还可以进一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学校可选择相应的辅导教材,也可由校内专业的教师团队进行校本研发,设计更符合小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课程还应体现出互动性与针对性。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的形式落实,更好地感染小学生的内心,而非纯理论性知识的教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活动课为主导,结合多方面因素,如辅导的内容、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发展规律等,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综合设计,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使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地贯彻落实。
在活动形式上,教师应坚持多样化原则,如文体类、益智类、互动游戏类、情境类、角色扮演类、演讲与辩论等。如此便能够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使其在欢愉的活动中逐渐受到感染,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此外,教师还可充分发挥班级班会的教育价值,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班会,组织案例分析、安全教育、观影教育等心理教育活动,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五)强化家校合作,形成全社会的强大合力
虽然教育是学校及教师的主要职责,但心理健康并非文化课知识,涉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且大多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源于家庭,而非学校。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期间,家庭要加强重视并积极参与其中,与教师形成有机配合,共同助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各有不同,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除普适性内容的指导及培养,教师还应结合小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及其心理发展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指导无法替代每位学生的家庭教育,因此,家长要积极配合,在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给予家长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帮助家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给予学生更有效的心理指导。
结 语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群体中层出不穷。对此,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学校应从多个层面及角度展开教育指导,促使小学生不断提升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更好地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参考文献]
姚俊肴.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云锦庄小学为例[J].教育,2016(07):29.
叶超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探究[J].教育(文摘版),2017,9(06):46.
郑硕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广东省中山市城乡接合部小学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黄凌霜,王欢,祖聪慧,等.南疆少数民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与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34):20-21.
万增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基于江苏省9656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实证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5(03):100-105.
马金贵.如何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甘肃教育,2020(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