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刚毅
罗典(1719—1808),字徽五,号慎斋,出生于长沙府属湘潭鼓磉洲(现属株洲)。马家河一带至今仍流传罗典与同族兄弟罗云皋所对“风吹荞动桥不动,日晒霜溶桑未溶”的联语佳话。乾隆十六年(1751)会试取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改授编修,历任河南乡试、顺天乡试主考官,四川省提督学政,江南道监察御史,吏、工二科掌印给事中,最后擢升为鸿胪寺少卿,人称为罗鸿胪,宦海沉浮三十载。乾隆皇帝曾在热河行营接见罗典,对群臣称赞说:“罗典是正经老实人。”
晚年罗典以奉母之由致仕返籍。乾隆四十七年(1782),罗典以六十三岁高龄出任岳麓书院山长,直到嘉庆十三年(1808)辞世,五次连任,“学行兼优,训诲不倦,实有成效”,是岳麓书院最为著名的山长,也是至今可考有名有姓的岳麓书院五十五任山长中任期最长的两位山长之一,另一位则是他的弟子欧阳厚均。罗典执掌岳麓书院二十七载,可谓成绩卓然:培养出来的举人一百八十七人,会试成进士者三十六人。罗典执教期间,全省两百多所书院,他的弟子科举高中占湖南举人一半,进士则为百分之六十,其中解元多多,还有一个状元彭浚,两个探花胡达源、石承藻也是他的嫡传弟子,清代湖南另外一位状元萧锦忠则是罗典二传鼎甲弟子,因而罗典是岳麓山长中鼎甲弟子最多者。
尤值一书的是罗典弟子彭浚,嘉庆十年(1805)考中了状元,为此岳麓书院举行了隆重的庆贺仪式。三天三夜大家饮酒赋诗,据说晚上在长沙城里都可以看见书院张灯结彩的盛况。
彼时罗典以状元之师名重一时,传道声威闻名遐迩,但他并不把学生束缚在科举的小圈子内,而是注意向生徒传授真正有学术价值的知识,使之关注现实,志在经世。罗典不以文章好坏为唯一衡量标准,“教学者以坚定德性,明习时务”。他施教独特,始终以“造士育才”为本,对生徒训诲不倦。罗典任内大大超过了朝廷下达的每届生徒数额规定,其中有一年竟为定额生徒数的三倍。成名的学生为数自然不少,最为出色的当属后官至两江总督、被道光帝誉为“干国良臣”的陶澍,以及培养了曾国藩、郭嵩焘等中兴名臣的欧阳厚均。
《剑桥中国晚清史》如是评价罗典:“从乾隆末年起到整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止,岳麓书院的头头都是一些有坚实的政府工作经验的人。罗典做过御史,并且是一位特别有成就的学政。他是著名的八股文训练专家,本质上是一位使用标准的汉学考据技巧以追求经籍真理的人。”
罗典的学生严如煜在《鸿胪寺少卿罗慎斋先生传》中赞曰:“先生之教,务令学者陶泳其天趣,坚定其德行,而明习于时务。晨起讲经义,暇则率生徒看山花,听田歌,徜徉亭台池坞之间。隐乌皮几,生徒藉草荫花,先生随所触为示。”罗典认为让生徒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美的陶冶,不失为造士育才之良法,能使生徒各依情趣和才智自由发挥,培养鼎新革故的精神。罗典在任山长期间非常重视书院的环境美化,精心策划建设了“岳麓书院八景”等景观。受聘到院之初,因地制宜,或修塘插柳,或筑圃栽桃,或依山布桐,或挖池种荷,引泉出涧,凿沼养鳞等等,经几年努力,把瓦砾凌乱、草木秽杂的数十亩荒地改造为“荷英烂漫”“簇锦团花”“育烟覆地”“绿荫夹道”等景观场所,为师生颐情养性、漫步谈经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文人学士甚为赞赏,“同人游息,多以八景标目”,八景分别名之:桐荫别径、曲涧鸣泉、桃坞烘霞、花墩坐月、碧沼观鱼、风荷晚香、柳塘烟晓、竹林冬翠。
此外,罗典还在岳麓书院周围修建了不少设施,这些典雅的园林建筑既为麓山增色,又供师生游息论学,使书院建筑群与周遭环境间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平衡协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罗典作为湖湘士人领袖的精神气质。而其中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修建,迄今仍为我国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今日亭前花岗石柱上镌刻的仍是始建者罗典所撰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滴翠,一双驯鹤待笼来。”
罗典在从事教学和书院管理之余,还下功夫研究学术,使岳麓书院成为清代考据学派的重要学术基地,推动了汉学学术思潮的发展。罗典长于经史,尤擅汉代经学家“字批而句疏”的训诂诠释之法,又有所创新。时人评曰“字句诠释,能补充毛、郑之略,唯论喜新异,传者怪焉”。罗典著作等身,传世有《读〈易〉管见》《读〈诗〉管见》《读〈书〉管见》《读〈春秋〉管见》《罗鸿胪集》凡五十卷,以及《广养生说示儿绍祁》《凝园诗钞》《九江考》等诗文。罗典诗歌时人评曰“清婉可诵”,如《送易南有之官南安》:“纯孝先生眉发青,长安络马向南溟。入云高盖迎征鞅,流水离琴送驿亭。满地春风人似柳,一塘芳草客如萍。独怜泼墨供持赠,竹叶梅花总性灵。”
囿于多方面因素,湖南古代人才稀少,清末湘籍学者皮锡瑞曾写道:“湖南人物罕见史传。三国时,如蒋琬者只一、二人。唐开科三百年,长沙刘蜕始举进士,时谓之破天荒。”但自清道光年间始,湖南人才激增,且形成群体,在全国人才总数中所占比例已由古代的不到百分之一上升到百分之八至百分之九,全国排名跃居第四位。而这些人才大多出自岳麓书院这座湖南人才的摇篮。在罗典执掌岳麓书院任内,出现了“三十年来,大湖以南人才辈出,登甲第、内外蒙擢用,暨孝廉明经,以行品才猷文学著名者数百人。门墙之盛,为从来所未有”的鼎盛局面,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都臻于学院历史的高峰。让世人更为叹服罗典的,是他培养的弟子陶澍、贺长龄、严如煜,赵慎畛等湘系经世派和再传弟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刘长佑、唐训方、罗绕典、江中源、李元度、郭嵩焘等组成的湘军集团,如群星般升腾于历史的天空。
不独官至督、抚高位,建有显赫勋业的弟子云集,以学术造诣及教育业绩为主的弟子也是层出不穷,人数众多,一、二传弟子计有袁名曜、欧阳厚均、贺熙龄、唐鉴、汤鹏、刘蓉、黄本骥、陈本钦、罗汝怀、罗泽南、邹汉勋等,均以学术成就和教育成就铸造了湖湘文化的辉煌。如唐鑒的理学研究,罗汝怀的朴学研究,袁名曜、欧阳厚均、贺熙龄的教育成果,都是近世湖南人的骄傲。
岳麓书院现仍悬挂罗典两副对联,一副是悬于书院二门门厅的“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意指岳麓书院是培育龙腾虎跃豪杰之士的学府,并以传承儒学经典为宗旨,建院有章,治学有方。
另一副“不为子路何由见,非是文公请退之”则悬于文庙庑廊。联中“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弟子;联以子路借指在书院为谋取功名前程的学子,且妙用“子路”之名“仲由”的“由”字,别解生趣。意为到岳麓书院不是为着潜心深造,立志成才,那么就没有理由前来。下联的“文公”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唐代文学家韩愈,巧借文公韩愈之字,指出到此书院者若不奋发有为,成就一番事业,那就请趁早“退之”。
岳麓书院历代建有专祠近三十处,而今仅恢复八处,纪念罗典的专祠慎斋祠位列其中。书院主事者是想通过祭祀的方式,把这位对岳麓书院建设卓著功勋,使湖湘学术文化得以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的著名山长与屈原、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栻这些辉映中国思想史册的先儒并列,让后世学子在亲近神灵的同时,获得知性的体悟。
科举制度中有种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此,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帘官等歌《诗经》中《鹿鸣》篇,故称“鹿鸣宴”。重返鹿鸣会则指参加鹿鸣会的举人在六十年后再次赴宴,古时能够重返鹿鸣宴的人少之又少,在岳麓书院历史上,以山长身份重返鹿鸣宴的,罗典是第一人。一生心境恬淡,尝谓“尘喧隔断平沙外,清福流连好日中”的罗典,重赴鹿鸣宴一年后,以九十高龄端坐而逝,之后入祀湖南乡贤祠。
罗典去世后,他的两位高足袁名曜和欧阳厚均以知识博洽、道德笃醇先后担任山长,教书育人,弦歌不绝,创造了六十多年湖南人才井喷的教育成就。罗典师徒的教育勋业开启了近代湖湘人才兴盛的序幕,风云一时,名惊四海。如此追根溯源,大教育家罗典诚然是近代湖南人才崛起的肇始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