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银
贫穷,在不少的时候是中国社会的历史包袱。因為贫穷,中华民族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和屈辱。因此,与贫困的抗争一直是中国社会无法回避的难题。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也是伴随和追寻要独立、反饥饿与求生存、谋幸福而开展的。最近十年来,一个伟大的扶贫行动,最终要实现全面脱贫目标的攻坚行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很多地方全面持续展开。这是中国历史上直面贫穷展开的伟大反贫困奋斗的故事,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务实和精彩的减贫脱困故事。这套题为《十村记:精准扶贫路》的报告文学丛书所展现的多样丰富内容,就是这些精彩故事的真实动人呈现,是中国乡村社会历史巨变的真实记录,非常具有现实和历史的意义。
《十村记:精准扶贫路》创意性地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调查研究,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扶贫论述的十个村子为对象,邀请作家分别深入采访,真实形象地描绘其各具个性的脱贫情形,总结经验教训,很好地呈现出中国扶贫脱困的艰巨多样和令人振奋的场景,十分具有解析再现和启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四十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青年时在陕北梁家河的基层农村生活经历,是习近平认识感受贫穷压力的开始,也是他立志扶贫改变人们贫困生活处境的发端。这种情系苍生、悲悯贫弱的心怀,体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和宽广益世的宏愿。正因为如此,才有习近平总书记四十多年来的许多扶贫故事,才有党的十八大之后全面展开的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的火热奋斗场景。《十村记:精准扶贫路》,用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十个贫困村中真实鲜活的人物、乡村命运改变的故事,让我们深入具体地看到了总书记持续不断、真诚投入、现场指导、灵活施策、科学决断的行动,也感受到党员干部情系人民福祉的情怀。这些真实形象的记述,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立体的脱贫印记。
存在于各地的贫困情景,各有其原因,但大多都因为山高沟深、偏远封闭、环境恶劣、交通不畅、教育落后、观念陈旧等。像福建宁德的赤溪村,村民雷程祖就感叹说,他们是“穷在山上,穷在路上,穷在娶不上媳妇上”。这个挂在半山腰的村子,曾经穷得婆媳共衣裤遮体,全家没有一只像样的碗,人畜同茅屋,过着像原始部落般的日子。山西岢岚赵家洼的村民,过去因为穷困,常年蜷缩在碎砖烂瓦垒砌的破房子内。在河南兰考的张庄,历来“风沙、内涝、盐碱”三害严重,一年三灾,三年大旱,四年大涝,麦尽干枯,秋禾无望,四野一空的情形多年难变。在贵州遵义的花茂村,过去人们“生一次病,要半条命。没有钱望(看)啊”。在四川大凉山的三河村,在湖南湘西花垣的十八洞村,在江西井冈山的神山村,虽然都有美丽的风景,可是因为出门道阻且长,变成了美丽之困……这些密切联系着人们生老病死的日常生活贫困情景,述说着一家家、一个个人伴随困苦生活的经历和命运表现,说起来都令人心酸和感叹!这种锥心刺骨的民瘼,是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治国理政理念的党和政府最为牵挂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坚决努力扶贫攻坚,实现脱贫补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根本所在。
优秀的文学创作,一定是有价值的书写,是对社会生活发展和人们命运改变的热情关注。《十村记:精准扶贫路》这部通过现场采访,分别描绘各地不同扶贫脱贫真实情景的报告文学丛书,是对中国历史空前的反贫困行动的自觉融入和靠近,表现了作家可贵的现实文学追求精神,是实现文学“经世致用”,追求历史书写的很好成果。这十部作品题材现实,格调温情,风格质朴,语言平实,在记录各地贫困乡村人们生活环境和自身命运的变化过程中,真实地表现了历史的重大跨越,讲述了中国当代的精彩脱贫故事,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中国乡村历史的记述。
作品在客观真实地叙述这些村子致贫原因和经过艰难努力脱贫情形的同时,对很多扶贫干部忘我开拓的精神,村民摆脱贫困的渴望、配合投入的行动给予细致描绘,使很多的矛盾纠纷和解决处理过程成为有趣的真实文学故事,具有生动形象的戏剧性感染力量。在不少地方,作家的观察思考,如对于兜底脱贫、对于有些村民搬迁之后如何发展生产与就业等问题的思考,也有益于作品内容的丰盈,令人印象深刻。
(《十村记:精准扶贫路》,湖南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