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素素 许素宁
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脑部神经组织生理性萎缩或脑系疾病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患者以认知功能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老年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逐年攀升,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病情逐年加重,部分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由于定向力减弱、记忆力衰退可住院治疗过程中可出现走失行为,继而引发医患矛盾[1-2]。近些年我国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住院接受系统治疗的个体例数逐渐增多,优化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个体住院管理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次研究为论证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走失风险管理临床应用价值,比较我院2018 年4月—2019 年4 月32 例行常规管理患者与32 例行走失风险管理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管理期间走失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家属对风险管理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我院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64 例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行常规管理)与试验组(综合走失风险管理),试验组32 例患者一般资料如下:男女比例为5:3(20/12),年龄在63 ~82 岁,平均年龄为(73.12±1.12)岁,文化程度: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以及小学文化程度例数分别有8 例、20 例、4 例,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平均得分为(7.14±2.02)分。对照组32 例患者一般资料如下:男女比例为9:7(18/14),年龄在61 ~80 岁,平均年龄为(73.11±1.11)岁,文化程度: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以及小学文化程度例数分别有9 例、19 例、4 例,MMSE 量表平均得分为(7.15±2.04)分。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MMSE 量表得分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参与本次研究参考霍永彦相关研究内容,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判断患者认知功能,该量表总分为30 分,27 ~30 分表示认知功能正常,低于27 分表示认知功能障碍,其中得分在21 ~26 分为轻度认知障碍,10 ~20 分为中度认知障碍,低于10 分为重度认知障碍,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为重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且本次研究征得医院伦理会同意[3]。排除标准:(1)排除需长期卧床或倚靠轮椅、拐杖活动患者。(2)排除临床诊疗资料不全或中途转院患者。
对照组护理人员实施常规管理,护理人员循医嘱发放病服、就诊卡并循医嘱实施护理干预,嘱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24 h 陪护,并告知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护理实施中注意事项。严格交班制度,交班时护理人员应协同巡视,谨防患者走失,并在重点关注病房及床头上悬挂“防走失”提示牌。
试验组护理人员在对照组常规干预基础上行综合走失风险管理,具体走失风险管理措施与内容如下:(1)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认知功能情况以及病情发展情况,为患者制定安全管理,护理人员应向患者、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介绍走失预防性干预措施。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态度和蔼,从而获得患者、患者家属的信任,提升患者走失风险管理依从性,促使患者、患者家属以及陪护人员掌握防走失工具利用率、积极参与患者走失应急处理演练中。(2)对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应佩戴防走失手腕带或防走失徽章,通过院内员工告知培训促使院内各级医护人员了解防走失手腕带或走失徽章,并在医院大门保卫室粘贴防走失腕带、防走失徽章,嘱大门保卫室工作人员谨防穿着病服且佩戴防走失腕带或防走失徽章的患者走出医院。院内员工若当发现走失患者,应及时与科室取得联系,在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病号服内放置联系卡,联系卡上包括医院名称、病区、患者姓名、联系方式等基本内容。(3)此外护理人员应强化管理,老认知障碍患者入院治疗过程中应减少病房内障碍物,并在走廊内增加扶手,协同清洁人员为患者共建良好的洁净的住院环境,防止走廊、病房内地面湿滑以致患者跌倒,以致患者病情加重或增加医患矛盾。将患者日常用品置于患者易取处,在夜间应打开地灯,定时关闭科室大门,谨防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在趁夜间医护防备松弛时间段走出病房。
(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治疗2 周内失访情况,走失率=走失例数/总受检例数,1 h 内找回率。(2)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治疗2 周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家属对医护管理满意度,两组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请患者家属对医护管理满意程度进行评判,医护管理满意程度分为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三个等级,其中满意度包括十分满意和基本满意。
采取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治疗期间走失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试验组住院期间共走失5 例,对照组住院期间共走失12 例。试验组管理期间走失率15.63%,低于对照组管理期间走失率,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体情况见表2,试验组共有3 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共有10 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家属对医护管理满意度,具体情况见表3,试验组患者对医护管理满意度为93.75%,高于对照组满意度,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入院治疗期间走失发生情况[例(%)]
表2 两组患者住院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例(%)]
表3 两组患者家属对医护管理满意度[例(%)]
相关医学研究显示伴随我国居民人口结构的改变,老年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65 岁以上老年人为认知功能障碍主要发病人群,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病情逐渐加重[4-6]。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大脑定向力以及空间记忆力减退,致使该病患者成为走失高危人群,该病患者住院期间走失可增加医患矛盾以及医务人员工作负担,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走失期间可能发生跌倒、车祸等不良事件,因此加强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走失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7-8]。常规医护管理中护理人员请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24 h 实施临床监护,严格护理交班,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受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几乎难以实现24 小时监护[9-11]。走失风险管理与常规管理相比,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评估患者自行能力,借助防走失腕带、防走失徽章等多种工具,加强医院管理,协同院各科、各级内医护人员以及保卫人员关注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防止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私自出院[12-14]。祝小丹[15]临床研究显示应用防走失管理的观察组,走失发生率为1.26%,明显低于未实施走失管理干预的对照组,本次研究显示实施走失风险管理的试验组患者住院期间走失发生率低,本次研究试验组走失发生率与祝小丹研究结果一致。
本次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观察比较住院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家属对医护管理满意度,结果显示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且该组患者家属对风险管理满意度为93.75%,由此可见,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入院治疗过程中实施走失风险管理可有效减少走失率,提升1 h 内找回率,满足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及其家属住院需求,提升患者家属对临床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走失管理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