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华 周芳 马学先 何萍
住院患者发生呼吸、心搏骤停是国内外医护人员一直关注的安全问题之一。医院里大部分重症或不稳定的患者基本收住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但是大部分意外死亡病例却发生在ICU 外,也就是普通病房[1]。我国传统的急诊救治受限于院前呼叫预警信息系统配置不完善,院内急救人力资源配备不足,调配机制不合理等情况,影响患者急救时效性[2]。目前,部分医院院内心搏骤停患者存在低质量复苏,降低了患者后续治疗(ACLS)的效果和预后[3]。为进一步缩短患者抢救时间,提高院内患者呼吸心跳骤停的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医院于2014 年成立了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参与全院心肺骤停患者的抢救。运行以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显著提高了院内患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联合医务部、护理部、后勤安全保障部、ICU、CCU、RICU、急救中心、麻醉科等多部门人员组成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建立覆盖全院的院内应急网络,实行全院区抢救药品和抢救器材、设备、设施的同质化管理和统一标准化管理[4]。考虑专业特点、职称、工作能力、专业水平等因素,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成员均由主治及以上医师,护师职称以上组成。根据医院病房楼的布局,考虑距离优先的原则,对全院各区域进行划分,不同救援团队负责不同区域,确保职责清晰,目的明确。见表1。
为使医疗紧急救援团队能够迅速做出回应,在不影响院内诊疗秩序的情况下,规定统一呼叫电话和呼叫用语,总体实施“先就地抢救、就近转移”的原则,针对目击人员实行首诊负责制,“谁发现,谁抢救”。
当患者突发心肺骤停等危及生命征象等情况,第一发现人对患者进行评估,心跳、呼吸停止的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并通过手机或固定电话拨打应急专线(60011),报告事发地点。总机值班人员复述确认后,即刻通过广播发出呼救讯息:“紧急情况,现有一成人/儿童患者发生××,请紧急救援团队成员立即赶往××(地点:楼号-楼层-楼段-科室),报告人姓名”,并联系相关电梯工作人员,让电梯待命。与此同时,区域固定除颤仪及抢救车迅速送至抢救现场,负责相应区域的急救小组会携带轻便急救箱在5 min 内赶到现场赶往事发地点。由重症医学科医师任总指挥,负责分配任务,掌握病情,开具医嘱,安排会诊,确定各项抢救措施的落实等,麻醉科医师负责气管插管及气道的管理。ICU 护士负责抢救措施的实施,如抽取动脉血气分析、除颤等,病区医务人员予给氧、开通静脉给药等协助抢救和记录。待抢救结束急救小组撤离,填写“抢救记录单”和“医疗紧急救援记录表”。若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抢救成员在接到通知时正在实施抢救,则指派同等资历的医护人员前往。标准化管理科每月对紧急救援资料进行统计和信息追踪,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收集医院2018—2019 年呼叫了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的266例患者信息,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呼叫原因、现场处置、患者转归情况、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到达时间等数据运用SPSS 17.0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对抢救成功率和住院患者死亡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表1 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抢救区域划分
呼叫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的患者共计266 例,男158(59.40%)例,女108(40.60%)例,年龄最小为4 个月,最大为94 岁,平均(57.93±19.11)岁,其中病房内249 例(93.61%),门诊或检查区域17 例(6.39%),呼叫时间-到达时间最大值34 min,最小值为0.5 min,平均为(4.00±3.55)min,呼叫时间-到达时间小于4 min 的有249 例,占93.61%。
从发生时间来看, 大部分呼叫发生在工作日, 占70.68%; 抢 救 成 功218 例, 死 亡48 例, 抢 救 成 功 率 为81.95%;呼叫原因中排名前三位的是意识丧失、呼吸急迫、气道不畅;抢救措施排名前三位的是气管插管、吸氧、CPR;抢救药物使用排名前三位的是肾上腺素、其他、多巴胺。具体见表2。
表2 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呼叫及处置情况
2018—2019 年医院出院人次数逐年增高,而死亡率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与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抢救成功率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的抢救成功率与住院患者死亡率呈现显著负相关(Spearman=-1.000,P≤0.01)。见表3。
对各科室呼叫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的次数进行统计发现,呼叫科室中排在前四位的科室为神经外科病区、呼吸科病区、血管甲状腺外科病区、泌尿病区,见表4。
急性脑梗死的救治时间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以及患者的预后,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规范急性脑梗死的诊疗流程,可以有效降低该疾病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5]。研究结果发现,我院紧急医疗救援团队小组呼叫时间-到达时间平均为4 min,达到急救黄金时间5 min 内进行抢救的要求。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的抢救成功率达81.95%,与住院患者死亡率呈现显著负相关(P≤0.01)。在门诊或检查区域呼叫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的17 例患者中,12 例患者抢救成功,这一系列数据说明了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不仅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门诊患者的抢救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患者的抢救不应该只是一个科室的责任,而应该是全员参与的行为,启动一体化多部门协作的院内快速急救体系,有效提高急诊创伤救治水平,是医院整体医疗水平提升的反映[6]。国内虽起步较晚,但也有部分大型综合性医院逐步建立了专业的院内急救体系,相对于传统的依赖于麻醉师进行气管插管并由临床各科独立抢救的急救模式,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在急救反应事件、抢救成功率上都占有明显优势[7-8],极大的保障了患者安全。
表3 2018—2019 年医院患者死亡率与MET 抢救成功率情况
表4 2018—2019 年呼叫院内紧急医疗救援排名前十位的科室
调查结果显示,呼叫原因前三位为意识丧失,呼吸窘迫与气道不畅。该结果刘文术等[9]的研究结果相同,呼叫科室中排在前四位的科室为神经外科病区、呼吸科病区、血管甲状腺外科病区,泌尿病区。因此,院内呼叫人员如何对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的启动进行有效识别需要加强培训,对于呼叫较多的科室以及患者家属及陪护进行重点加强培训,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特别重视意识障碍、呼吸急迫与气道不畅等情况的评估与呼叫。
研究结果显示,抢救措施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实施气管插管、吸氧和CPR,抢救药物使用最多的是肾上腺素。尽管肾上腺素已广泛应用于猝死的CPR 中,但广大医务工作者应该探讨肾上腺素的最佳剂量。回顾性研究已证实[10],大剂量肾上腺素的蓄积可能会恶化血流动力学,增加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偶尔还可在复苏后导致严重的复苏后中毒性高肾上腺素状态,引起心律失常,增加死亡率,对脑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影响神经系统的预后。患者病死率复苏术的成功依赖于关键的干预措施,如早期发现、早期CPR、早期电除颤及准确实施高级生命支持的CPR 生存链理论,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就意味着保障了患者安全。
综上所述,院内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的建立有效的降低了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死亡率,普通病房重症患者能及时被识别并得到有效救治,目前已在很多医院推广使用[11-13]。然而本研究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应明确呼叫指征。尽管有些医院制定了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的呼叫指征,但是由于相关文献太少,还是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中呼叫时间- 到达时间大于5 min 的案例应该追踪分析原因,进一步改善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研究结果统计分析时发现,抢救药物中其他占比较多,说明应进一步改进医疗紧急救援记录表,以便更准确地记录相关问题。我们会持续关注院内紧急医疗救援团队的运行状况,定期回顾和反馈相关数据进行持续质量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