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燕 连晓征 陈惠民
【关键字】 差错管理;血站管理;管理水平;血液质量;管理方式;管理效果
血站中心即指采集和存储血液,并会对临床或血液制品生产单位提供血液的医疗卫生机构,即采供血机构,血站中心在血液的采集、运输、检测、存储、发放等过程中需严格保障血液的质量,避免用血患者或用血产品因血液问题而出现艾滋病等传染现象,减少相关事故的发生机率,因此血站中心的管理工作也尤为重要[1]。通过差错管理方式,对血站中心进行相应的管理措施,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及时发现、处理、预防差错的发生,以提升血站中心的管理模式,保障血液质量,避免因血液问题而出现意外事故,避免用血患者因血液问题而受到无法挽回的伤害[2]。本研究旨在分析差错管理对血站管理水平及血液质量的影响,现将此次研究结果介绍如下。
选择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血站中心的60 名采供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差错管理方式实施前后分为观察组(60名,2019 年1—12 月,差错管理方式实施后)和对照组(60 名,2018 年1—12 月,差错管理方式实施前)。此60 名采供血人员中女27 例,男33 例,年龄范围26 ~37 岁,平均年龄为(32.01±1.56)岁,工龄范围1 ~11 年,平均工龄(5.95±1.01)年。在此期间献血者5 000 名,其中女2 456 例,男2 544 例,年龄范围20 ~46 岁,平均年龄为(28.56±2.85)岁,献血者均身体健康无其他疾病,且差错管理方式实施前后均为同一批采供血人员及献血者。研究选择的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签字同意,并自愿纳入此次实验中,同时经由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对2 组日常工作情况等基础资料通过应用统计学对比分析后显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可进行对比和讨论。
1.2.1 管理方法 对照组均未实施差错管理方式,即常规管理方式,其管理模式主要是按照管理规定来进行相关事务和工作项目的安排。观察组均实施差错管理方式,其管理方式具体如下。
建立管理体系:首先血站中心的血液质量管理部门需对既往差错的产生原因进行调查,并做好差错信息的整理、记录及归纳,通过对差错原因的分析,以此为依据进行相关管理事务的整改和调动。并需加强对相关事务落实情况的监督调查,以保障措施的落实,使整改措施能有效开展。
岗位管理:首先需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明确好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责任,确保各岗位员工能顺利完成自身工作任务。其次需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帮助并鼓励工作人员思考分析易出错的工作问题,通过对差错相关原因、结果等探讨分析,针对不同的差错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通过对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减少差错的发生机率。最后还需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使工作人员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提升工作人员防差错的工作意识。
工作流程:根据血站中心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差错管理模式,管理人员需定期对采供血人员的血液采集工作记录和差错报告记录,以及相关的资料等进行统计、归纳、整理,帮助采供血人员分析差错原因,并对其他相关人员进行相应差错应对措施的培训工作,避免同类差错的再次发生,减少血站中心的差错事故。
建立差错管理文化:通过对采供血人员进行密切地沟通交流,帮助其解决一些工作方面的问题和困难,营造开放性讨论氛围,增强管理人员与采供血人员间的理解与信任,增强团队凝聚力,使采供血人员能积极主动上报工作中的差错问题,使问题能得到及时地处理,有效避免差错的再次发生。
(1)统计分析两组采供血人员管理水平,通过对两组采供血人员进行理论知识、操作能力这两方面的测试,两项测试各计50分,共计100 分,分数越高,采供血人员的专业能力越强,其管理水平越高。
(2)对两组采供血人员差错事件发生机率进行统计分析,即统计在管理过程中,出现血液渗漏、脂肪血、服务投诉、意外伤害等差错事件的次数,通过对差错事件发生次数的对比,比较两种管理方式的管理效果。
(3)对两组采供血人员血液报废率进行统计分析,血液报废包括正常报废和异常报废,其中正常报废主要是由于检验不合格所致,异常报废主要是由于血液凝块、离心破袋、运输报废等因素所致。总报废效率=(正常报废+异常报废)/献血人数×100%。
在本研究中对两组采供血人员管理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管理水平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所示。
在本研究中对两组差错事件发生机率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差错事件发生机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在本研究中对两组血液报废率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血液报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所示。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管理水平对比(分,±s)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管理水平对比(分,±s)
组别 例数 理论知识 操作能力观察组 60 48.12±1.76 48.75±1.17对照组 60 41.95±1.96 46.02±2.11 t 值 - 18.143 8.765 P 值 - 0.001 0.001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差错事件发生机率对比 [例(%)]
表3 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液报废率对比 [例(%)]
血站中心的管理措施关乎医院用血或相关药品用血的血液质量问题,若是血液的采集、运输、检验、制备或存储的任一环节出现差错,则易对用血患者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对供血质量造成巨大影响,因此需严格管控血站中心的管理措施,通过差错管理模式对血站中心实施相应的管理方式,以提升血站中心的管理水平,减少差错事件的发生机率,保障用血者的生命健康,避免血站中心、医院或相关用血单位的声誉受到影响[3-4]。
在差错管理过程中,主要通过建立差错管理体系、建立相关岗位管理方式、调整工作流程、建立差错管理文化等这四方面,来改善血站中心的管理模式,提升其差错管理方式[5-6]。其中建立差错管理体系主要是对既往差错的产生原因进行调查了解,根据以往的差错原因建立相关的差错管理措施,并将其落实到实处[7-8]。而建立相关岗位管理方式则需要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专业技能、工作思想这三方面进行相应的落实与培训,以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帮助工作人员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使员工对易出现差错的事务有更谨慎的工作方式,以减少差错的发生机率[9-10]。在调整工作流程方面,管理人员需加强对采供血人员相关工作事务的记录、整理、归纳工作,帮助采供血人员分析差错原因,减少差错的发生机率,减少血液报废率。同时通过差错管理文化的建立,为血站工作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采供血人员能积极上报差错事项,使差错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处理,避免用血者因血液质量问题而受到更大的影响[11-12]。
综上所述,在血站中心实施差错管理方式,能提升采供血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差错事件的发生率,减少血液报废率,提升血站的血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