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红
慢性病是发病率非常高的一类疾病,包括脑卒中、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主要为心血管疾病类型。慢性病的出现与患者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认真做好日常的预防等方面的工作[1]。脑卒中作为现阶段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等,发病后对患者的脑部功能,尤其是运动功能产生较大的损伤,导致患者出现偏瘫的情况。必须通过长期管理进行康复。通过必要的随访,可以降低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感,帮助医生更好地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增强慢性病的治疗与管护水平[2]。慢性病随访管理旨在提高慢性病的管理水平,做为慢性病临床治疗的补充,加强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能够节约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较好。本文以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随访管理的作用,总结如下。
选取2016 年10 月—2018 年10 月医院所在社区的慢性脑卒中患者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神志清醒、随访资料完整、无严重器质性病变、无精神障碍;排除标准:神志模糊、随访资料不全、精神疾病、严重器质性病变。慢性脑卒中患者150 例,年龄65 ~80 岁,平均年龄(72.1±6.4)岁;男95 例,女55 例。病程10 ~30 年,平均病程(16.4±5.4)年。其中,75 例慢性脑梗死、75 例慢性脑血栓。所有患者均签订了自愿参与本次活动意向书,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本组患者采用随访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成立随访管理小组 成立多学科随访管理小组,包括神经内科、脑血管科、介入治疗科、心理咨询师等医护人员,经过同意的随访管理培训。组长1 名由主任医师担任,1 名高年资护士做为专职管理人员,小组负责维护患者的健康档案,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情况等,详细记录个人信息和病情信息,同时在每次进行治疗和随访后要对档案进行更新[3]。
1.2.2 开展多样化随访管理 采取电话随访、门诊随访、社区随访及入户随访形式。患者出院后3 天后,采取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电话随访的时间应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宜超过30 分钟。电话随访后,按照一周随访一次的频率,开展随访工作,并作好相应的记录[4]。
患者出院后每隔3 个月进行一次门诊随访,由专科医生负责,并根据病情恢复进行复诊。出院后7 d 入户随访1 次,此后每隔6个月入户一次[5]。入户随访主要对患者的家庭、身心信息进行收集,深度获取患者的治疗需求、真实感受和病情管理情况。在随访过程中,增加心理专访的环节,由具备心理咨询资质的医生进行心理疏导,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制定心理治疗方案,以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在随访过程中,需要做好认真的沟通与交流,提升患者对于自身的信心,使得患者愿意参与到日常的康复活动之中。同时,对患者的用药、血压监测等做好制度,尤其做好药物种类、用量的有效控制,避免用药不科学引发相关副作用。例如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状态,对用药剂量作出相应的调整,用药以单一药物作为最佳选择,避免联合用药风险。
社区随访每隔3 个月一次,每次随访时间3 h。集中社区内相似病例,通过个案分享、专题讲座等形式对缓和进行健康教育、生活技能培训等[6]。社区随访重点在于健康教育,包括以下内容:(1)饮食管理:医生可以针对性地制定饮食方案,增加水果蔬菜摄入量,医生可以计算患者的BMI 和标准体质量,动态评价患者的体质量水平,为患者计算每天食用食物的热量等[7]。(2)康复锻炼:①关节活动度训练:在康复训练环节,保持合适的运动强度,避免强度过大,引发患者的不适感,例如关节活动秉持从小到大的运动原则,减少对关节的损伤。患者在不同的状态下,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体位控制,避免出现关节机能退化的情况。(3)坐位训练。床头角度应当保持在30°[8],引导患者在床头保持合适的体位姿势,当坐位训练时间较长,则可以针对性的调整床头角度,以降低患者身体的疲劳感。(4)站立与步行训练:进行原地迈步的康复训练,引导患者使用平衡杠等辅助器具,进行训练,避免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跌倒等情况。在平地训练结束后,可以采用障碍步行等方案进行康复训练[9]。
随访半年,Barthel 量表评价;记分0 ~100 分。100 分表示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良好,0 分表示功能很差,分值越高则生活能力越高。
随访半年,由随访医护人员根据随访情况对患者的就医依从性进行评价。就医依从性包括主动参与健康活动、遵医嘱复查疾病指标、遵医嘱服药三个指标,由医生根据随访情况和医嘱情况自行对患者以上三个指标判断。就医依从性=(主动参与健康活动+遵医嘱复查疾病指标+遵医嘱服药)例数/总例数×100%,数值越高依从性越强。
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管理后生活能力优于管理前(P <0.05),见表1。
管理后患者的就医依从性高于管理前,P <0.05。如表2。
随访管理能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专业的治疗服务,同时可以提供多方位的医疗服务,从身体到心理全环节覆盖。随访管理从多角度管理患者的健康问题[10],可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帮助患者解决身体和心理问题。随访管理注重患者的反馈,实现随访效果的保障,同时对于随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举措进行处理应对。随访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成效,形成健康教育机制。从过往经验看,随访管理对于慢性病诊疗有着极大的裨益[11],随着慢性病发病率的持续提升,医疗机构以及专家学者的认识水平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随访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可以缩小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感,医生通过系统化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明确患者的基本情况,对于慢性病的防控有积极作用[12],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能够动态掌握。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随访管理,主要从以下途径起作用:(1)强化认知[13]。随访管理过程中积极的向患者灌输正确的慢性病治疗和预防知识,强化患者对于慢性病的认知,提高治疗依从性[14]。(2)树立信心。利用心理学知识帮助患者疏导不良情绪,争取家庭和社会支持,让患者在关爱的环境下配合治疗。(3)改善行为。通过随访管理可以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行为,得到家属的积极配合,有利于规范按时用药、治疗等行为[15-16]。
在慢性病的随访管理中,现总结了一些经验体会,希望做为参考:(1)慢性病群体主要是老年群体,由于受到教育水平、学历、年龄等因素影响,很多老年人不识字,不清楚服用药物的名称。还有的老年人记忆力严重下降,患有老年痴呆等,甚至不记得家属的电话,这些情况都对随访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很难清楚及时掌握老年患者的实际病情管理情况,所以随访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像对待自家老人一样对待患者,不厌其烦进行沟通,观察了解患者的药瓶和服药情况,积极联络其家人,做好随访工作。(2)作为随访人员一定要提高随访的沟通技巧,在进行随访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个人信息、体检情况、存在的健康问题等,向患者传递明确的随访信息和随访目的,这样可以提高随访的效果。随访时尽量保持安静的环境,准备好档案和纸笔,有条件时可以配备笔记本电脑现场记录,可以形成比较完备的随访资料,有助于完善患者的健康档案。(3)注重随访细节。在电话随访时要采用单位的固定座机,避免使用手机,一是可以固定随访电话,提高接听率,再一个可以保持随访工作的规范性。如果电话未接通要耐心等待,一般当铃声结束后,对方可能才接听。在进行随访时要进行自我介绍,态度诚恳、表达清晰、说话简洁,随访结束后要感谢家属的配合。(4)学会换位思考,一些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就通常具有偏瘫的症状,行动较为困难,而且一些留守老年患者平时缺乏陪伴,可能对于随访人员多有抱怨和牢骚,此时一定要耐心倾听,千万不要打断说话。对于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在进行随访时不要急于给出患者建议和纠正不良的习惯,避免强制性的说教,听患者产生不良生活方式的原因,对他们表示理解,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做出改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随访管理能够改善患者就医依从性、生活能力,相比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随访管理能够提高患者对慢性病的生活能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能够有效提高就医依从性。
表1 对比Barthel 评分(分,±s)
表1 对比Barthel 评分(分,±s)
时间 评分管理后(n=150) 48.37±7.92管理前(n=150) 33.59±8.69 t 值 15.396 P 值 <0.05
表2 管理前后患者就医依从性对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