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作者、刊期
循证社会工作的科学价值与学科价值——兼论开展循证社会工作的若干原则与方法 李 筱 段文杰(3)
美国儿童虐待的循证实践及启示 李雪燕 邵倩茜 林昭君(3)
提升残疾人获得感的多阶段小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卜 禾 吴 桐 王晔安(3)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的小组干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郑 玉 关 远 向德平(3)
新生代海员职业认同感提升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李婷婷 董 震 崔 凤(3)
民族地区文化能力建设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以内蒙古一个生态移民社区为例 宋爱明 任国英(1)
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对乡村振兴的理论启迪——基于社会工作视角 孟亚男 程 达(1)
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中社会资本的协作再生产 王思斌(4)
发挥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中的作用 周 勇(4)
后疫情时代视角下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建构探究 叶南客 刘宇超(1)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的实践逻辑及策略——以广东X村的社区减贫项目为例 尚 静 张和清(1)
中国老年照护机构的发展思路 唐 钧(2)
找回责任:社区干部“诉苦”的叙事实践研究 芦 恒(2)
底线公平的民政实践向度研究 邹 鹰 程 勇 陈 宇(2)
解决式问题导向思维:中国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审视 童 敏 周晓彤(6)
比较视角下军休社会工作发展路径、原则和方法 马凤芝(6)
“以服务社会为职志”:言心哲和他的社会事业 郑 鹏(6)
新文科建设、循证实践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李 筱 何雪松(1)
社会工作伦理的三种经典理论解释进路 沈 黎 吕静淑 廖美莲(1)
儿童主任政策实施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地区和城乡的比较分析 赵 芳 关秋洁(1)
建制化与专业化:瑞典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郭锦蒙 韩央迪(2)
从意愿到行动:老年长期照护需求与方式选择——基于上海地区4301个样本的实证分析 郭秀云 汪善翔(2)
差异化与同质化——略谈社会学研究中的文化自觉及政策意义 西邑隆大(2)
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机构组织环境与职业认同研究 唐 咏 陈海燕 叶芙蓉 罗 鹏(4)
生命历程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生成与治理研究——基于个案L的考察 吴 丹 彭 萍(4)
无职而有责:社区工作者身份失衡的制度性解释 刘 莉 刘倓麟(4)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再分配效应研究 陶纪坤 黎梦琴(4)
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2021年百年巨变与乡村振兴高端论坛会议综述申茹茹 方 潇 袁芳甜 谢 岚 付 頔 尹忠海(4)
“基础能力”社会工作理论 张 威 陈曦明(5)
打破与重构: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的抗逆力作用机制研究 张 欢 陈 月(5)
青少年自我概念演进路径及识别策略研究 谢 宇 邬 婷(5)
当专家与街头官僚相遇:建构主义视角下社区治理项目评估实践分析 顾江霞(6)
西方经验与本土实践: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中的主体行动逻辑 蔡小华(6)
过程式嵌入:对社会服务项目化供给低效运转的解释——以S市A街道办事处社会服务项目为例 贾晶晶 马颖颖(2)
延续性复元:中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一个实务理论框架 陈 玲 刘泽伟(2)
社会工作专业“全程融合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与建构 刘 杰 邹 英(2)
从实证主义到批判实在论: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应用 何国良 陈沃聪(4)
增权型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 刘斌志 程代超(4)
直面人心的治理落地:女性生命力对国家治理的意义探讨——以武汉疫情期间“社工伴行”志愿者为例 崔应令(5)
“技术—社会互构”视角下社会治理精细化模式——以武汉市Y社会工作机构疫情介入为例 顾永红 王珺楠(5)
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害风险防范机制研究——以K省为例 张福庆 罗铁军 蒋国河 李 慧 姚君彦(6)
组织联合与价值定位:对支持型社会组织规模化发展过程的分析 董慧娜(6)
社会变迁与身份重构——一位农家女的生命历程叙事 刘悦美 王兆鑫 张欢欢(6)
双重嵌入:草根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行动逻辑——基于重庆市N社区的实践 彭小兵 廖建娥(1)
建构协同: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研究——基于日本三个城市的文本分析 胡那苏图 崔月琴(1)
美好生活需要的态度裂隙与政府责任:基于江苏农村的区域比较研究 臧其胜 徐 燕(5)
弱势群体社区参与特征、影响因素与动员策略——基于北京、淄博市部分社区的调查 李文静 张越森(5)
支持三孩政策的家庭亲善福利体系的构建 刘 叶 孙雪华 王 丁 李 猛(3)
民政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认同与职业发展——基于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2019)的数据分析 侯利文 聂 璞(3)
社会工作者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 裴婷昊(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