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出思想
——《〈颜氏家训〉精华提要》跋

2021-01-27 23:38张艳国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1期
关键词:颜之推颜氏家训家训

张艳国

苦难出思想。司马迁曾经评述前贤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因为他们“心有郁结”,“其道不通”,“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①。思想家只有经历常人所不曾遭遇的苦难、坎坷、失败,他们才有“独怆然而涕下”②的忧国情怀和深邃思考,达到时代的思想高度。所以,近代学者罗家伦在《知识的责任》中也说:“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③这见诸历史,却也是实情。作为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化人物的颜之推,也是如此。他的传世之作《颜氏家训》不仅在后世受到重视和推崇,而且在他的刊印稿甫一出世,就受到社会好评。因为颜之推饱受颠沛流离、社会动乱之苦,他对社会、民生、时代有深切的感悟,围绕治家视点,阐述了大量启发性思想,是苦难中的思想精华。他的学术成果和思想内涵受到后世重视,这是必然的。

本书的研究和写作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它和人世间万事万物的形成一样,总是由偶然性和必然性构成的。

先说我与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相遇的偶然性。我最初接触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在我的记忆中应该是很早的。那是在我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一年级的1981年秋冬,给我们讲授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主讲教师是刘精诚老师。那时,系里使用的教材是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纲要》,而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范文澜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则成为我们的教学参考用书,即课后深化学习内容用书。但大学老师讲通史,并不拘泥于教材,往往在备课中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将自己的研究、思考汇入课堂讲授。在讲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这个知识点时,刘老师专门提到“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大放异彩的了不起人物,《颜氏家训》是那时一本令人啧啧称奇的奇书。范文澜先生有十分精到的论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留意范老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的论述”。课后,我翻开范老主编的“通史”教材,仔细阅读了范老的论述。关于颜之推,范老论述道:颜之推“是当时南北两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知识,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关于《颜氏家训》,范老论述说:“在南方浮华北方粗野的气氛中,《颜氏家训》保持平实的作风,自成一家之言,所以被看作处事的良轨,广泛地流传在士人群中”④。这在当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说到必然性,我的体会是长期积累,兴趣不易,持之以恒,水到渠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再次接触到颜之推及其《家训》,就具有研究的属性了。1991年,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周积明教授约我和他一起主编《影响中国文化的一百人》一书,我们在讨论入选一百人的名单时,就注意到并初步列入颜之推;在向有关专家征询意见时,多数专家力主列入颜之推,认为他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当时在我的思想上产生了不小的震撼。本书由武汉出版社出版(1992年)后,除了获得武汉市委宣传部评选的“武汉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之外,还获得了其他几种奖励,读者评价是很好的。此后,又陆续有机会接触到颜之推及其《家训》的研究、写作事项。譬如,1997年秋,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郭莹教授筹划主编一套“中华文化典籍精华选读系列·青少年读本”丛书,获得湖北教育出版社重点立项。立项之后,郭教授立马就开始联系作者,主要是立足于湖北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其中的《家训选读》著作选题,郭莹教授与周积明教授商量后,属意于我。郭教授两次邀约,认为我是合适的作者人选,相信我一定能够做得好。开始我是犹豫的。在周积明、郭莹两位学长、好友的劝说、动员下,我最后“入伙”了。《家训选读》历时两年,在2000年初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中从《颜氏家训》 “慕贤”篇中抽选一章,独立成篇。本书出版后,冯天瑜教授受出版社委托,主持组织一套面向社会大众读者的“中华智慧集萃丛书”,周积明教授又想到了我,推荐并约请我参与其中,将中国传统家训按照其内容构成,提炼出一本可读、易懂、好看的辑览性著作。由于《家训选读》受到欢迎,出版后就马上销售一空,出版社反馈的这个意见,使我受到鼓舞。我同意后,立即邀约了黄长义、雷家宏、万全文等几个好朋友找资料,请他们参与协助我编著《家训辑览》,本书在2004年初夏出版。当年年底,本书和其他九本书一道,被评为“最受江城市民欢迎的十大图书”。2005年初,我师从冯天瑜教师做完博士后研究工作,顺利出站了。当年深秋的一天,冯老师找我商量,说武汉大学出版社陈辉社长找到他,希望修订出版原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智慧集萃丛书”,我们俩做总主编。冯老师希望我多拿出一份时间和精力来,协助他与作者、与出版社通力合作,以斩新的面貌新出版这套丛书。我除了按照冯老师的教诲和要求,精心组织“丛书”出版外,还花很大功夫修订了《家训辑览》。这些工作,都加深了我对颜之推的“同情共感”,加深了我对《颜氏家训》感知理解。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初夏,冯老师接到了北京大学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的邀请函,汤先生约请冯老师加入“儒藏整理与研究”专家团队,并说,如果冯老师时间和精力来不及的话,请冯老师物色一名得力的专家协助,课题组一并给予子项目负责人的待遇。冯老师和我商量,说他对此事没有思想准备,时间安排也有问题,但冯家与汤家素为通谊之交,世交几代人,不好拒绝,他恳切希望我协助他做好其中的一项子课题。一周以后,我向冯老师建议选取其中的 “礼部之属”(涵盖班昭《女诫》、颜之推《颜氏家训》、司马光《家范》、吕大钧《吕氏乡约》、吕本中《童蒙训》、朱熹《小学集注》、朱熹《童蒙须知》、许印方《增订发蒙三字经》、李毓秀《弟子规》、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和张之洞《劝学篇》,计十一种),因为其中的大多数内容,近几年我在研究、写作中都碰过,易于上手。冯老师接受了我的建议,并积极与汤先生商议,最后确定下来。虽然我们做的只是一个子项目,但真正认真做起来,的确是很有难度的!按照汤先生以及课题组的要求,力求精益求精和成果最具权威性,本项目历时八年结项并出版。在子项目中,《颜氏家训》的版本、校勘、句读等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经历这项研究工作后,我深深地喜欢上了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觉得应该借助最权威的版本、最新整理研究成果,将《颜氏家训》中的精华提要性地展示出来,方便大众阅读、吸收,方便社会传承中国优秀文化。

特别受到鼓舞的是,2014年5 月小长假的一个晚上,我接到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杨韶荣老师的电话,她很兴奋地告诉我:我们接到学校通知,准备将近年中心的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整理,向上级汇报;冯老师和你主编的《儒藏精华编》197 册刚刚出版,还飘着油墨香呢,当然也在其中啊!你一定要注意收看近期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有关资讯。她的这个电话虽然未陈其详,但指向性很明确,信息量也是满满的。以我的阅历而论,当然会很重视她的这通电话。直到几日后收看了五月四日晚上央视的“新闻联播”节目,一切的一切,都再明白不过了!据报道,当天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视察北京大学并看望北大师生,其中,专程看望了北大资深教授、“儒藏整理与研究”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汤一介教授。席间,汤先生向总书记汇报了“儒藏整理与研究”的进展情况,总书记频频点头;汤先生在汇报中,还把刚出版、飘着油墨香的《儒藏精华编》样书呈送给总书记看,总书记一边倾听,一边翻看,连声说好。总书记在听取汇报后,对“儒藏整理与研究”文化项目及其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当天晚上收看央视 “新闻联播”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角度看,我当时觉得,对于《颜氏家训》不能满足于文献古籍整理,应该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植根于优秀中国文化的传承创新,将其中的思想元素、智慧启示进行重点解读,用大众化的语言展示出来,努力担负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和传承责任,再出发,再深化!

从《儒藏精华编》197 册结项并送交出版社出版之后开始(2012年),我就思考着写作一本在已有整理研究《颜氏家训》的成果基础上,以读者阅读而不是专家研究为向度重点展现颜之推及其《家训》思想文化精华的著作。我认为,从目前来看,经过汤一介先生领衔主持的重大项目研究,《颜氏家训》的版本已经是善本中的善本了,很具有权威性了;但要使其精华经过研究后,易于阅读、吸收和传承,还需要下足功夫,将研究性理解、语境还原到当时说话的场景、从专业研究的视角揭示其精华、提示其思想局限,梳理其学术理数,使好的版本与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好的文字表达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我在当时下定决心再花功夫进行再研究后,所确立的努力方向和研究、写作目标。这正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结项成果后续深化研究的由来。

本项研究写作历时七年半,可谓念兹在兹,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寒暑易节,我都无从懈怠。因为我长期从事学术与管理双肩挑的工作特性,所以我的工作也是这样展开:白天上班,从事岗位工作;晚上,更多地是双休日,特别是寒暑假,可以集中心思、集中精力地走进颜之推的时代和他的精神世界,做着如同业师章开沅先生在《实斋笔记》里说的“与古人对话”的工作⑤。这就是我的工作样式:8+4+x。8 是指行政管理白天上班八小时,4是指每天做到晚上读书研究四小时,x 是指节假日做专业研究者。多年来,读书是我的习惯,思考是我的兴趣,写作是我的生活内容,我不求速进易成,只盼常态日进。在七年半的时间里,这项研究工作基本上是连贯的、饱满的,除了中间因为我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汉口银行公会与地方社会研究” (1920—1938)项目,一般,2013;结项等级为良好,2018)、申报新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重点项目,2018),需要一定的专门时间准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上的长篇论文《李大钊、瞿秋白对俄国道路的认识》,根据编辑部的要求,在发表前有过两次集中时间的修改外,任何事情都没能使这项工作搁置或放下。现在,我如释重负,终于松了一口气!五十多万字的《〈颜氏家训〉精华提要》终于完稿了,精神上、思想上的负担可以完全放下了。想起几年前,站在工作起点上瞻望终点的期待和煎熬,情何以堪;而这一刻,更多地是我如释重负的喜悦!这正应了两千多年前荀子在《劝学篇》里的教诲和智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现在时髦的网络语言说,就是:“只要不放弃,不舍弃,不抛弃,坚持到底,就能胜利。”

这次编写的体例,是这样设计的:一是依照由我和温乐平博士校订的《颜氏家训》为底本(《儒藏精华编》197 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即使用最新的、最权威的底本,依照原书的篇章结构,不予改变;二是在每一篇章前专设“提要”,就全篇的思想内涵、关键知识点,钩玄提要⑥,使人一目了然;三是依据每节的中心思想,重新为该节拟定标题,突出该节的主题思想和重点话题,易于读者掌握;四是在每节文后设立“注释”板块,对人物、事件、典章、制度、名物、风俗、节令、书籍、思想概念、异体字、不常见字的读音和多音字的读音等进行扼要解释和标识,特别关注颜之推明引、暗引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用语、用词,从中一窥作者在那时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学术厚度和思想宽度;五是在最后设立“大意”板块,大意的编写,来自于传统的“古文翻译”,但又不是或者说不能等同于“古文翻译”,在我预设的目标中,它是一定要高于“古文翻译”的。这就需要,首先,将本节的内容还原到当时的谈话场景和语境;其次,要依据话题、思想主题准确地把握谈话的指向,即问题意识、实践要求和目标导向,明白其话里话外的意思,如同俗话所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指桑骂槐,借事说话”。在依据原文重新表达思想、组织语言文字中,将他的思考、认识、判断尽量完整地揭示出来。这就不同于“古文翻译”的做法了。因为“古文翻译”的范式要求是要忠于原文,就古文,说今意;今文今意忠于原文,不管话里话外的意思是否对接,全篇的思想表达是否完整,紧扣原文原意就行。老实说,我所从事的这项工作,其难度就在这里,学术挑战性是很强的!因为书名就是“提要”,这就决定了研究与写作的导向,也决定了本书的读者定位和市场定位。只有读懂原文,将作者及其话题与时代、与他关心的问题、与他对子孙的期许和要求即未来目标结合起来,有深刻地感知,进行来来回回的思想对话,才能知其说话指向,也才可能向读者宣达其思想要旨。再次,要运用时代的语言,平白晓畅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及其内涵。这既不能深奥难懂,片面追求所谓的学术性,从而失去社会性、大众性和普及性;也不能信马由缰,说到哪算哪,主观随意,强差古人,从而失去严肃性和真实性。当然,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进一步,都是以前人的努力和付出为基础的。时代在进步,学术也在发展,今人胜古人,并不是说某个人一定就比所有人高明,时势使然。道理就在这里。本书在研究写作中,既从清代以来的《颜氏家训》研究专家如赵曦明、卢文弨、段玉裁等人的著作中得到营养,也从近代以来的专家研究成果中得到滋养,如周祖谟、缪钺(著有《颜之推评传》和《颜之推年谱》两文),特别是王利器的《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喻学诗、舒怀的《〈颜氏家训〉译注》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和庄辉明、章义和的《颜氏家训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1999年)对我帮助尤大,而近年来学者专家发表的若干篇研究颜之推及其《家训》的论文,也是我从事此项工作的重要学术资源。在书中的行文中,我也都尽量予以说明。感恩、感谢前人和当代已有的研究成果!学术研究毕竟是学者们一起干(共同参与)的事业。学术,真是要众人参与,见仁见智,以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将研究不断推向前进!这是学术具有“社会公器”功能的真谛所在。这也就像豁达真诚的古人的学术情怀,既要尽说“眼前之景”,也要充分尊重“崔颢题诗”⑦,继往开来,传承创新。

最后,我要感谢多年来,在我所从事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的研究与写作中,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各位专家对我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刚刚过世的著名学者、哲学家汤一介先生生前对我的指导与教诲;著名历史学家、文化学家、业师冯天瑜先生的指导与关心;曾经在不同时期与我合作研究过的各位学友,特别是湖北大学的周积明教授、郭莹教授和曾在江西师范大学工作的温乐平博士等人的支持与帮助!还要特别感谢我素所尊敬的著名历史学家、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黄今言先生关怀后学,慨然拨冗作序!感谢江西省2011 协同创新“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心”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使拙著得以顺利出版。

(《〈颜氏家训〉精华提要》作为“中国文化的现代魅力”书系(三卷本)中的一本,人民出版社出版。)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②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载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卷2,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页。

③罗家伦:《历史的先见——罗家伦文化随笔》,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④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2 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5页。

⑤章开沅:《对话与理解》,载《章开沅文集》第8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34页。

⑥语出自唐代学者、文学家韩愈《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篆言者必钩其玄。”指探求其中深刻的道理,揭示其中奥妙的内容。后世学者对重要经典的阐发,形成了“提要体”,这是一种重要的学术体裁和著作范式。

⑦唐朝诗人崔颢游黄鹤楼,为江楼一体、烟波浩渺所吸引,写下了古今流传的《黄鹤楼》名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后游黄鹤楼,历览美景,诗兴大发,但抬首一看,已然看到崔颢的诗写在楼上,不禁心生敬佩,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千古名句。李白尊敬前贤、敬畏前人的态度是值得称道的。

猜你喜欢
颜之推颜氏家训家训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颜氏家训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颜氏家训·教子篇》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作用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家训伴我成长
颜氏家训千古传
浅析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