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万平, 曹力文
(1.怀化学院美术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2.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鸡骨卜是以幼鸡股骨插竹签作为判断凭借的卜筮术。《史记》载汉孝武帝 “ 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越祠鸡卜始用焉 ”[1]。《汉书》[2]也有同样记载,唐张守节和李奇都认为文中鸡卜就是鸡骨卜。此后,唐、宋、明、清史志偶有提及。有记载显示,鸡骨卜是百越民族历史上长期使用的占卜手段。史志记载鸡骨卜只用 “ 鸡卜 ” 或 “ 鸡骨 ” 简单表示,虽然宋、明史料笔记有鸡骨卜的简介,但细节介绍含混不清,鸡骨卜的真实面貌始终影影绰绰,占卜原理与操作细节怎样?为何流传历史如此悠久?为什么只在岭南至云贵流传?在经历了20 世纪几番文化改造运动后,这种古老占卜现状如何?其历史表现、当下状态、具体程式、原理结构、流传动因都值得探索。
当代涉及鸡骨卜的研究不多,莫俊卿在《越巫鸡卜源流考》[3]中提到壮、侗、彝、佤、黎、布依等族在20 世纪还有鸡卜。李仰松[4]、何扬波[5]、敏塔敏吉[6]分别对佤、壮、彝族鸡骨卜进行了探究。这些成果主要以溯源和形态研究为主,对鸡骨卜流传动因未及深入探讨,有关侗族鸡骨卜的研究更是罕见。得知黄岗侗寨仍用鸡骨卜祭萨①后,笔者于2017 年春节(除夕至大年初六) 进行了一次充分调查,这里以黄岗和侗族地区点面结合的田野工作为基础,尝试对侗族鸡骨卜做些分析。
据笔者调查,20 世纪在四脚牛、六洞、二千九、千七、千三、九洞这些侗族传统款区仍有鸡骨卜流传。它们属于贵州省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之间连片地区,包括黎平县水口、肇兴、双江、口江,从江县洛香、庆云、贯洞、高增、西山、谷坪、往洞,榕江县车江、宰麻等乡镇,这里地处苗岭山区腹地,山高路险,交通闭塞。贵广高铁和厦蓉高速通车前,经济落后,社会生活变化缓慢,21 世纪初仍然能明显感觉社会生活比外界慢一个节拍,高铁和高速公路通车后,社会生活才迅速改变。
黄岗属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由一个自然寨构成,坐落在苗岭山区一座大山上的山窝里,毗邻湘桂黔省界,历史上一直远离城市,是极偏远的山中村寨,以前仅一条能走拖拉机的简易公路,距乡镇20 公里,距县城80 公里。厦蓉高速修建后沿高速路边新开了一条入村公路,并在2013 年硬化,交通才得以根本改善。黄岗有320 余户1 600 余人,全部属于侗族,民居全为木楼。
光绪《黎平府志》记黄岗为黄江寨[7],江的方言发音是gāng,黄岗是同音异字。黄岗是一个同宗吴姓大寨,仍遗存古代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不修族谱、不记生辰的习惯。人们只记近几代血缘关系,多隔几代就不分,婚姻基本依靠破姓开亲就地解决。因为不记生辰,很多老人不知自己生日,政府登记户籍就随便填报出生日期,所以有父子登记为同一天(年份不同) 的现象。黄岗称巫师为鬼师,鬼师用巫术治病,主持祭祀,又是寨内长老。这些特点仍如万历《黔记》所载苗人 “ 不知正朔 ” “ 谓其巫曰鬼师 ”[8]。
黄岗以侗族男声大歌闻名,节庆以借歌斗酒为乐,看电视只看对歌和斗牛。中年以上妇女文盲多,只说侗语,听不懂客话,与外界交流困难,服装以自织亮布为主,大襟细袖配筒裤,椎髻插梳,特征与清代《百苗图》所述黑苗②特点相同。老年妇女头巾和围裙通用,扎头上作头巾,围腰间是围裙。年轻妇女的盛装银光闪耀,色彩斑斓。男子平常装束与汉族通行款式无异,节日穿酱色对襟衣,缠一丈七尺长头巾。冬天常见男女老幼穿棉袄却光着脚穿凉鞋,这是长年赤脚形成的足部耐寒特点,与宋、明、清史志记载侗族 “ 跣足 ” 特点相符。
黄岗人只吃糯米饭,籼米用于喂猪,被称为猪米。吃糯米饭不用碗筷,直接用手抓,揉捏成团再吃。糯米饭配酸菜为常见饭菜,酸鱼酸肉是节庆主菜,仍如《皇清职贡图》 所载: “ 黎平等处黑苗(侗族) ……,食惟糯稻,炊熟以手抟食,藏肉甕中,以腐臭为佳 ”[9]。黄岗人嗜好剁生,香料拌和的生牛肉、生牛血、生猪肝、生猪血是佳肴,炒肉也喜欢半熟,与《苗疆见闻录》 “ 猪牛等肉并鱼虾之类但取半熟,食以手抟不用箸 ”[10]和《黔书》 “ 茹毛饮血蠕动之物咸尝 ”[11]14描述相同。黔东南最具特色的牛羊瘪,即周去非说的 “ 青羹 ”[12]卷六和朱辅说的 “ 不乃羹 ”[13]。黄岗口味比其他地方更生猛,黄岗人说,如果过年没吃上这些特色菜等于没过年。
尚鬼信巫、病惟祭鬼、不事医药;不知正朔、不记生辰、不修族谱;聚饮以乐、跳月和歌、行歌坐月;言语侏离、缠头跣足、服饰斑斓;食惟糯稻、酸鱼酸肉、以手抟食,剁生青羹,珍馐美馔,鸡骨卜就在这些浓郁的古老习俗中涵养至今。
侗族称鸡骨卜为鸡卦、打鸡卦或鸡崽卦。黄岗开年祭萨的内容就是用鸡骨占卜流年吉凶,为村寨祈福。寨内三座萨坛祭祀时间、程序都一样,过程分为备祭、求签、释兆、祈福、饮福、应对几个阶段。当下全寨祭萨活动由鬼师吴CF 拿事,他是登岑萨坛主祭,也是笔者主要报道人,下述过程以登岑萨坛为主进行介绍,其仪式操演也最有代表性。
备祭包括确定祭祀时间、人员和备馔。
祭萨是很严肃的活动,按传统只在开年举行,若流年特别不利才在年中再祭,现在有的侗寨动辄把祭萨作为民俗节目表演,这有违惯例。黄岗谨守传统,一般在正月初一祭萨,但2017 年是鸡年,初一为乙卯日,冲鸡,鬼师说 “ 寅申不酿酒,卯酉不杀鸡 ” ,不杀鸡就不宜打鸡卦,所以推到初二。
黄岗有包几、登岑、岑闷三座萨坛,有包几、告罗、当老、吧西、亮井五座鼓楼。包几与告罗属一个房族,共祭包几萨坛;当老与吧西属一个房族,共祭登岑萨坛;亮井为一个房族,祭岑闷萨坛。包几萨坛由鬼师吴WM、吴GX 主祭,用吴XQ 祖传鸡卦图本,吴XQ 原是包几萨坛主祭,因年事已高卧床不起,不再参加祭萨,图本由其女婿吴LG 保存。登岑萨坛由鬼师吴CF、吴XG 主祭,用黄岗先人吴士德的图本。岑闷萨坛由鬼师吴GG、吴DJ 主祭,以前用吴GG 外公(本寨鬼师) 的图本,1965 年图本毁于火灾,现在用吴士德图本的抄本,是1987 年请庆云人石SR 过来抄写的。
一座鼓楼有几十至上百户人家,一起参加祭萨,萨坛容纳不下。黄岗规定,除了鬼师和登萨(守萨人) 不变,每座萨坛每年轮流抽24 户(每户出一名男丁) 参加祭萨,未轮到的只能在萨坛外的广场上参加聚餐,聚餐人数不限。岑闷萨坛所属亮井鼓楼有60 余户,每年出24 户到萨坛祭萨,各户隔一两年就能轮到一次,而包几萨坛有120 余户,登岑有140 余户,各户需隔四五年才轮到一次。
祭萨定在上午九点。八点半开始有汉子到场集合,来者各带一刀鲜猪肉,一陶钵糯米酒,一块干柴。登萨用篮子提来一碗糯米、一盘腌鱼、两块精肉、一束稻草、一罐茶、一壶酒、一把香、六只酒杯。鬼师带来鸡卦图本和细竹签、茅草秸、麻线等。
木匠吴XL 最先到登岑萨坛,他在萨屋内壁腰线整齐地钉上一排铁钉。大家将带来的肉挂到钉上,酒摆到萨坛的坛沿,柴火放在屋外,吴XL 烧起一堆火,大家边烤火边等后到的汉子,这堆火也是为后面煮鸡腿准备的。肉在屋内一字排开,酒在坛沿摆成一圈,祭祀场面就有了。
九点钟人员基本到场,鬼师吩咐众人去抓鸡。只要不是白色和杂花鸡,不管谁家的,遇到未孽尾小鸡就抓。放出笼的鸡很难抓到,虽然寨内弄得鸡飞狗跳,但没抓到什么,最后抓的基本是笼内未放的鸡。抓鸡花了半个小时,抓到5 只鸡,大的约有一斤,小的还是绒毛雏鸡。抓鸡只数没有规定,需要占卜结果来定,若抓的第一批鸡用完了未获吉卦就要再去抓,直到有吉卦为止。若用第一只鸡就获得吉卦,也要把已抓的鸡全部用于取骨看卦。
求签实际包括迎神、进馔、求签、制签。九点半开始祭祀,鬼师主祭,登萨协作。登萨用一块木板放在萨坛边的地上作为案几,案几一端摆上他带来的那碗糯米,另一端摆上腌鱼,中间分两行整齐地摆上六只小酒杯,前面三只杯子斟上茶,后面三只斟酒,腌鱼边摆酒壶、米碗边摆茶壶,两块精肉仍放篮中摆在案头,贡品摆放整齐有序。
接着鬼师吴XG 开始祝祷,祝祷过程也是生祭过程。汉子们都在萨屋外呆着,只有鬼师和登萨在屋内祝祷。笔者想在屋内摄录进程,才拍几张,鬼师就要我站到屋外,因为祝祷原本只有鬼师和登萨参与,汉子都不参与,让我站在门口拍摄已属格外破例了。
祝祷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是迎神、进馔,鬼师用登萨搓的草绳缠绕鸡脖,双手握鸡,让鸡头在茶、酒上各点三遍,又在鱼、肉、米上点一遍,然后用侗语念诵祷文,内容主要是《请神仙女坐位大吉》,祭告各路神仙,然后进馔。特别之处是请神还要请历代帝王,如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都一一点到,还要请毛泽东,但是不请蒋介石。祷文很长,念了8 分钟,背不下去时外边的鬼师就会提示。祝祷过程中鸡被时不时捏得吱吱叫。然后献茶三巡,献酒三巡,敬鱼、肉一巡,敬酒一巡,敬米一巡,相当于初献、亚献、终献,进馔时鬼师和登萨一起模拟神享用祭品的动作,并以啧啧声夸赞好吃。第二段主要是求签,鬼师又握鸡在茶、酒上各点三遍,在鱼、肉、米上点一遍,然后诵祷文,念了两分钟后鬼师抓几粒米喂入鸡嘴,让鸡吃上路食,继续念长祷文,念到最后一分钟时鸡被连捏带勒毙杀。为确保鸡已经死掉,鬼师把已垂头的鸡紧捏了一会儿,才摆在地上观察鸡头状态,接着手抓米粒从鸡头到鸡尾来回比划了九次,象征鸡的来生丰衣足食,再掰开鸡嘴看鸡舌、展开鸡翅看形状,即卜鸡头、卜鸡舌、卜鸡翅。两段过程共约20 分钟。
鬼师将鸡腿连同股骨生扯下来,去毛后放入水锅煮沸,使骨与肉能更好地分离。煮熟后将股骨上的肉撕扯干净,把两股骨的股骨头并在一起,再用麻线将两骨中间绑在一起,股骨上的骨孔处于两侧骨身,找出所有的骨孔,用细竹签顺着骨孔朝向插入,股骨与竹签组成的形状就是鸡骨签。再在两骨之间插入茅秸,用于握持鸡骨签(图1)。
图1 鸡骨签
释兆是在鸡卦图本上找出与鸡骨签对应的图形,解读图下卦辞(图2)。各种鸡卦图本图式多寡不一,少则两百余式,多则六百余式不等。每个图式下有卦辞,解读即知卦义。观察时手持骨签茅秸或将之插在米碗里,让股骨头一端在上且股骨头背对观察者,上下颠倒或前后换向都不对。
找图时汉子们围上去帮忙参考,鬼师从图谱第一页往后翻,遇到相似的图就在该页夹上一根稻草做标记,直到翻完本子,再在标出的图中找出最接近的图式作为该签卦式,然后将卦辞和鸡嘴、鸡脚的特征记到纸上。登岑萨坛第一卦的卦辞为 “ 四字花大寸鸡,斗阵行劣煞贼人死四头吉,上江扯岑勿士吉,下江集劣勿士凶,加屋葬者凶,辛年辛月旧安鬼吉 ” ,头部特征为 “ 外表嘴里有丝,其它未有 ” 。此卦有吉有凶,于是又取一鸡,从祝祷开始下一轮求签,第二卦也不是吉卦,第三卦得了吉卦,大家很高兴,此时未到中午12 点。因为无须再抓鸡,大部分汉子看到出了吉卦就离开了,只剩鬼师和几个感兴趣的汉子将余下两鸡逐一行完仪式,最终结果还是第三卦最好。
图2 执签识卦
岑闷萨坛求了三卦也获得了吉卦。包几萨坛耗时最久,求了五卦才成功,一直忙到下午两点。即便如此,大家仍说很顺利,因为以往情况大多没这么早,忙至下午三四点常见,到晚上才成的也有。各萨坛求得吉卦,仪式即告一段落,要等晚餐前再祈福。长老将每位汉子带来的肉砍下一斤供晚餐用,余下的各自带回家。
事后笔者问鬼师,若迟迟不出吉卦怎么办?鬼师说,不出吉卦就只有一次次再去抓鸡,不管弄到什么时候都继续,直到出吉卦为止。笔者问吉卦之前出现的凶卦有何说法?是否属不利之兆?鬼师说凶卦确实是不利预兆,但是没有影响,因为这些不利方面已通过求签揭露,已经被化解了,最后只剩吉卦在起作用。并认为黄岗几十年来无大灾,是祭萨的功劳。
下午四点,中午砍下的肉已被切成小块并煮熟,滤去汤后用箩筐装到了萨坛,肉没放任何作料,还带来了一桶酸汤和一叠空碗,不带筷子。酸汤是将煮肉的汤滤出来加糯米酸水煮成的。汉子们在萨屋内沿壁根安静地坐成一圈,不同的是,上午大家都穿着很新的传统侗装,下午很多人则改穿便装而来。
鬼师吴CF 将吉卦骨签用草纸包起来,在火灰中捡木炭把骨签形状拓印在纸包外,用水笔描出竹签形状。然后站起来祈福,他左手抓了一点米粒,右手拿着吉卦纸包,唱念了几句含 “ 金山开银山开 ” 的吉语,问大家要不要,众汉齐声应诺,于是他把米粒装入纸包。接着又抓了几粒米,再念了三遍祈福语,众汉同样齐声应诺,然后吉卦纸包被捆好,挂到了萨屋西南角的柱子上。
接着吴XG 念了一长段送神祷文,内容有谢神、陈述吉卦内容、求神保佑等,其中又有与众汉的祈福问答,众汉齐声应诺,再献茶、酒各三巡,鬼师吴CF、吴XG 和登萨一起模拟神享用,然后登萨模拟萨享用肉食,两鬼师和登萨又一起敬酒一巡,登萨再模拟萨享用糯米,送神完毕。
饮福也作饮福受胙,饮福是喝祭过神的酒,受胙是吃祭过神的肉,寓意同神共享福祉。前面的过程中鬼师和登萨都只模拟神享用贡品,没有真正吃喝。送神完毕,鬼师和登萨把敬过神的茶和酒喝了一点,汉子们围上去争喝,为让更多人喝到,每人都只舔一点,此为饮福。接下来的晚宴,大家吃中午祭过神的肉,此为受胙。长老用大家带酒来的那些陶钵盛上肉或酒,用碗盛上酸汤,分发到众汉前,三人共一钵肉、一钵酒、一碗汤。同一钵酒你喝一口他喝一口,同一碗汤他喝过后你又喝,吃肉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抓,这就是晚餐,大家不吃饭不喝水,只有酒、肉、汤,鬼师和登萨还有为求签杀的鸡和登萨带来的腌鱼。肉不放盐、辣椒及任何作料,却并不油腻,因为肉汤已滤出来做成了酸汤,用酒或酸汤下肉,味道其实不错,想解油腻或缓解酒劲就喝酸汤。大家开始吃得比较安静,随着互相敬酒劝肉,酒劲上来后说话声就大了,劝酒也放开了,逐渐闹腾起来,有说有笑,齐声吆喝的敬酒令此起彼伏,就这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声吆喝,萨屋内不再保持肃穆,而是像在家里一样随意。大家酒醉肉饱后散去,萨坛内的祭祀活动也就结束。
祭萨后全寨在萨坛边共餐是侗族传统,其他侗寨也一样。现在为解决全体人员参加容不下的问题,萨坛边广场上的晚餐也是一户派一名男丁参加,来者每人带来用大竹签穿着的一串鲜肉和一矿泉水瓶装的米酒。等萨坛内的晚宴开始后,广场上的晚宴才开始,广场上烧起多堆篝火,大家围着火堆烤肉喝酒,一片热闹景象。吃喝完毕,全寨祭萨活动结束。
第二天早饭后,三个萨坛的鬼师(长老) 聚在村委楼内讨论祭萨结果。各坛求得的每签卦辞都抄在纸上,长老们汇总卦辞,讨论应对措施,吉卦和之前所得各卦视为有效卦式,其中凶兆就是当年要防范的,吉兆就意味着希望,作为全寨行动建议。
鸡骨卜历史十分悠久,自《史记》[1]和《汉书》[2]提到鸡骨卜后,唐代段公路[14]说南方有鸡骨卜,宋《岭外代答》[12]卷十和明《赤雅》[15]有简介,天顺《大明一统志》[16]卷八十八,卷八十三、嘉靖《广西通志》[17]、康熙《黔书》[11]34、雍正《广西通志》[18]等都提及鸡骨卜,当代也有遗存,鸡骨卜流传区域自岭南至云贵,范围不小,为何鸡骨卜不能像周易那样在全国遍地开花?笔者以为根本原因在于可信度难以服众。
周易预测术现在仍广泛流传民间,说明科学文化尚未成熟到让占卜完全消失,可同样有几千年历史的鸡骨卜现在已凤毛麟角,濒临绝迹,只能归咎于可信度缺乏。笔者在有鸡骨卜遗存的庆云镇调查时,多名鬼师就直言鸡骨卜不可信。公ZX 是镇上名气较大的鬼师,他直言鸡骨卜算卦不准,只有老鬼师还相信,现在搞预测都用周易。鬼师石GT 师承家传,拥有祖传鸡卦本,但他现在只用易卦,问他为何不用鸡骨卜,他说大家不相信鸡骨卜了,他儿子石KY 直接接过话说,鸡骨卜根本不准,他特意用鸡骨做了几次试验,发现不可信,他也不学祖传这一套。鬼师石YQ 说,以前春节都是他在鼓楼给大家打鸡卦,现在不打鸡卦了,但他和部分老人还坚持鸡骨卜可信。
占卜本来就缺乏科学依据,即使不考虑鸡骨卜与预测事物之间缺乏联系,鸡骨卜操作本身就充满了随机性与可变性。首先,鸡是随机抓取的,抓鸡虽有标准但属随机获取。其次,骨签的形状无法保证唯一性。幼鸡松软的骨质和插竹签的操作决定了可变性无法避免。笔者试验发现,用同一副鸡骨能做出不同的骨签形状,虽然骨孔本身有固定朝向,但骨孔松软,以不同方向插入竹签能形成不同角度,这也是石KY 的试验结论。而且骨孔很细,比针还细,只有极细的竹签才能插入,而细竹签在插入骨孔时易弯曲变形导致不同角度。骨签制作的随机性和可变性使每副鸡骨可以做成不同图式,这与释兆要求图式的唯一性是矛盾的。
释兆要求骨签唯一性与骨签易变性的矛盾在仪式中被忽略存在两种可能,一是这种可变性是潜在地被允许的,是随顺因缘的做法,如同佛教的随缘,是缘非缘、有缘无缘都随缘。二是这种可变性没被注意到,但是这说不过去,因为操作者很容易发现此问题。细究其他原始占卜(例如草卜),可发现绝大部分原始占卜都是试图用随机现象来寻求肯定判断,所以鸡骨卜的可变性属随缘做法,但是随机性与可变性也让可信度大打折扣,难以让人信服。鸡骨卜在汉代被国祭采用,说明不是没有出头机会,此后在官方祭典中销声匿迹,证明未能博得官方信任,可信度不高应该也是民间放弃它的主要原因。
鸡骨卜为何只在百越之地传承?百越之地经济文化发展一直相对滞后是根本原因,虽然南方不乏人类文明发祥地,但中国农耕文明时代的先进文化长期以中原为代表,不能陶染百越民间,作为原生的民间宗教文化,鸡骨卜长期盘踞百越之地成为必然和必须,回看历史,鸡骨卜流传区域正是社会发展滞后的民族地区。
调查与研究显示,侗族鸡骨卜留传越久的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越落后。《大明一统志》载思州府(今贵州务川至思南一带) “ 有病不用医药,惟事鸡卜瓦卦以占吉凶 ”[16]卷八十八,说明思州当时存在鸡骨卜,此后史志不再提及说明消失了。元明两代正是思州和北侗地区改土归流时代,而南侗大部分地方清代才改土归流,新中国成立后南侗地区遗存鸡骨卜的地方不少,改革开放后鸡骨卜才迅速消失,这是社会开发差别所致。
肇兴和庆云两个乡镇都很偏僻,周边侗寨改革开放前期还有鸡骨卜,现已基本消失,仅个别偏僻寨子有遗存。宰荡乡个别侗寨,两三年前还有鸡骨占年活动,现在不搞了。更为偏僻的往洞镇,以前有鸡骨卜的寨子较多,现在仅个别侗寨遗存鸡骨占年习俗。是社会快速发展让鸡骨卜消失了,穿过这些乡镇的厦蓉高速通车后这种变化更明显。其他民族当代留传鸡骨卜的地方也属社会发展落后地区,如云南西盟佤族在新中国成立前 “ 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家长奴隶制阶段 ”[4],文山壮族遗留鸡骨卜的地方也很落后。社会发展滞后是占卜留传的根本原因,笔者小时候,村子里谁家牛在山上放丢了,会请巫师占卜能否找回,久病不愈的也要占卜能否痊愈,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让民间大众认识水平迅速提高,现在这种现象早已消失。大家不再相信鸡骨卜,鸡骨卜只有被遗弃。
从侗族鸡卦经书可以看出,鸡骨卜用于下列判断:①岁时;②行劣、斗阵、杀贼;③祛病、弭灾;④买卖、求子;⑤建屋、安家、安葬、安神、开光;⑥其他必要事务。涉及诸多生存生活关键时机,说明过去鸡骨卜是十分重要的求生手段。
首先,鸡骨卜作为寻求长寿和祛病的手段长期存在。汉孝武帝因 “ 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 ”[1]才采纳鸡骨卜,说明鸡骨卜是越地古人寻求长寿的手段。柳宗元说越人 “ 病则忧,则聚巫师,用鸡卜 ”[19]465;《大明一统志》载思州府 “ 有病不用医药,惟事鸡卜瓦卦以占吉凶 ” 、黎平府 “ 病惟祭鬼,占用鸡骨 ” 、柳州府 “ 病者不求医药,惟事鸡卜 ”[16]卷八十八,卷八十三。弘治《贵州图经新志》[20]、嘉靖《贵州通志》[21]也有类似记载。道光时期毛贵铭《黔苗竹枝词》有 “ 茅茭鸡骨占了卦,小病无忧年岁丰 ”[22]3563。这些描述证明,鸡骨卜作为祛病手段历史悠久。占卜并非实质性医疗手段,但作为信仰理念,能让病人产生良好精神状态,利于恢复健康。过去巫医不分,鬼师掌握敕水止痛、止血治病等巫术,服务报酬很低或免费,重病用鸡骨占卜,是缺医少药山村病人的依靠。有病先求巫在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很常见,现在偏僻山村也有。
其次,鸡骨卜是祈祷年岁丰穰、村寨平安的手段。鸡骨占年是史料记载的百越民间习俗,柳宗元说柳州峒氓 “ 鸡骨占年拜水神 ”[19]702,万历《黔记》说苗人 “ 开年占卜以鸡骨推之,视其璺以断凶吉 ”[8],咸丰年间《黔中苗彝风土吟》 有 “ 卜来鸡骨岁丰穰 ”[22]3554,说明鸡骨占年习俗悠久。据笔者调查,20 世纪80 年代还有侗寨将鸡骨卜用于安葬、建屋,鸡骨卜现已濒临绝迹,目前找到遗存鸡骨卜的侗寨都只剩下用于占年,说明占年是最经典的用途。实际上占卜最大的意义是精神安慰,因为人们 “ 相信宗教以其统辖自然的力量武装了自己 ”[23]。萨是侗族保护神,用鸡骨卜祭萨,鸡骨卜实际是实现人神对话的工具和证明对话成功的凭据。人最怕失去信仰和信心,在环境闭塞、生活困苦、教育落后的时代,鸡骨占年让全寨对新的一年充满信心。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日渐富足,生存有了保障,认识水平也提高到不再相信非科学的占卜,鸡骨卜已不再是人们生存需要的手段,快速消失就成为必然。
身体健康、衣食无忧、平安顺利才是乡间生存的关键和幸福标准,鸡骨卜正是社会发展落后条件下试图解决这些生存问题的一种手段,这是鸡骨卜几千年来不断流传的原因,现在鸡骨卜迅速消失,说明人们不再需要用它解决生存问题,从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虽然鸡骨卜是迷信手段,可是百越先民正是依靠这些非科学的行为来树立信心,艰难地战胜自然和自我,跨过漫长历史,从蒙昧走向文明。韦伯说文化是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鸡骨卜就是这样一种产物,我们需要以辩证的眼光对待这份文化遗产,认清它的局限,肯定它的历史地位。
注释:
①萨是侗族南部方言区信奉的保护神,并有专门祭祀此神的萨坛。
②注:清代没有进行严格民族识别,侗数被称为洞苗,也被泛称为苗,民间抄本《百苗图》和官方《皇清职贡图》的族称实际上都是描述性称呼,不能等同于现在民族识别后的族称, “ 黑苗 ” 是服饰特征描述,所以黎平府境内黑苗也应包括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