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媛媛,卫宣瑾,巴 伟,解 方,赵 华
患者,女,72岁。因左胫前无痛性暗红色结节渐增大2年,于2018年1月就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胫前出现一约花生米大小的肤色隆起性结节,渐增大至直径5 cm的肿物,颜色渐变为暗红色,无明显自觉症状,未诊治。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局部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左侧腘窝和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情况:左胫前可见一5 cm×6 cm大小的暗红色半球形隆起肿物,表面附着较多鳞屑,质软、无压痛、基底部有浸润感(图1)。局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小腿胫前皮下脂肪层内富血供占位性病变。局部浸润麻醉下,距结节外缘扩大1 cm行肿物完整切除术,深达皮下脂肪层,减张缝合。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变薄,真皮内肿瘤细胞呈团块状分布,瘤细胞呈条索状或腺样排列,细胞异形性明显,细胞周围有黏液样物质沉积(图2),两侧切缘已净。免疫组化染色示:细胞角蛋白(CK20)、神经细胞黏附分子(CD56)、突触素(Syn)、嗜铬素A(CgA)和细胞角蛋白(CK)均阳性表达,增殖核抗原(Ki-67)约20%阳性(图3)。诊断:Merkel细胞癌。患者术后15 d拆线,伤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5个月无复发。
Merkel 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MCC)是一种皮肤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好发于老年人日光损伤部位。本病较为罕见,欧洲的发病率小于百万分之四[1],国内仅报道196例,其中一半发生于头面部,少部分发生于躯干和四肢[2]。MCC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Merkel细胞多瘤病毒(MCPyV)感染和紫外线导致的基因突变有关[3]。目前临床诊断MCC主要依据Heath等[4]提出的“AEIOU”准则:无症状、进展迅速、免疫抑制、年龄>50岁、紫外线照射部位。超声检查可一定程度上协助判断区域淋巴结是否受累[5]。本例患者为72岁女性,表现为进展迅速的无症状暗红色结节,发生部位相对少见。
图1 皮肤Merkel细胞癌患者左下肢皮损
图2 皮肤Merkel细胞癌患者皮损组织病理(HE染色)
图3 皮肤Merkel细胞癌患者皮损免疫组化组织病理(Envision法,DAB显色 ×40)
本病确诊目前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根据组织病理可分为小梁型、中间型和小细胞型3种亚型,以中间型最为常见。该型由结节和弥漫性的嗜碱性肿瘤细胞构成,瘤细胞空泡化、淡染、核含有小核仁,胞质常染色不清,存在胶原断裂和核折叠,可出现细胞灶状坏死和广泛凋亡。最具特征的免疫组化表现是CAM5.2和特异性的CK20表达阳性,CK20是副核球蛋白的证据[6]。本例患者真皮内肿瘤细胞呈结节团块状,细胞排列呈条索状或腺样,属于中间型。本病需与淋巴瘤、小细胞恶性黑素瘤和转移性支气管小细胞癌相鉴别,前两者可通过LCA或S-100蛋白表达阴性来排除[7],CK20阳性则可以排除转移性支气管小细胞癌。
MCC的恶性程度较高,病死率高达46%[8],因此早期发现并进行干预成为关键。肿瘤扩大切除是首选,可结合辅助的放疗和化疗手段。本例患者诊断时处于肿瘤I期,组织病理为常见的中间型,采用了扩大切除术,根据目前随访结果,治疗效果肯定但仍在继续定期随访,以防复发及转移。最新的免疫靶向治疗药物如PD-L1单克隆抗体(avelumab)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Mohammed等[9]对化疗无效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的晚期Merkel细胞癌患者使用avelumab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