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海之波澜》的创作分析

2021-01-27 03:37
北方音乐 2020年24期
关键词:波澜乐句古筝

吴 劼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绪论

(一)研究背景

古筝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第一次复兴,60年代出现了演奏技术的创新,在80年代和90年代进一步发展,在本世纪筝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筝流派风格突破地域障碍,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筝曲创作走向繁荣,传统的演奏技法被突破,大量新的演奏技法不断产生。20世纪80年代,许多专业曲作者开始运用当代的创作手法和创作理念,为传统的古筝创作注入了众多新的元素。

(二)研究现状

现今,对于近现代古筝作品的研究已有大量论文,由于筝曲《海之波澜》发布时间为2018年,距今时间较短,因此,迄今为止,对该曲的研究还不多见。曲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由于十分重视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不但很好地保留了传统乐器的特色,也为古筝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并融合这两者进行古筝作品的创作。

一、《海之波澜》创作灵感来源

(一)创作来源

《二十四诗品》是唐代司空图(一说李嗣真)编著的一部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书提到了24种诗歌风格,本文所研究的《海之波澜》选自于其中的形容篇: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故从广义上来说,对于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没有与它的和谐相处,一切无从谈起。正如大海,自古被人类无数次的挑战,却最终只能心怀敬畏。在波澜中,多么伟大多么渺小;多么神秘多么坦荡;多么爱恨情仇,多么五蕴皆空。

(二)创作思路

曲作者进行创作时,在快板中大量运用三度叠加和快速指序等,加之钢琴的配合,将音乐不断丰富。整体的结构框架反映出中西融合的创作思维,极具时代特征。

总而言之,近现代的古筝作品已经处于一个多元化、相互融合的阶段。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古筝作品的创作获得了较之以前更多的自由与空间。因此,王瑞和更多优秀的曲作者一样站在中西方音乐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立场和思维角度,创作了令人耳目一新并具有时代特点的乐曲。

二、《海之波澜》的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

(一)作者介绍

王瑞,1990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200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2014年以优异成绩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攻读硕士,再于2017年考取博士研究生。其创作曲目风格多样,涉及传统、古典、流行及现代元素,与此同时,积极参与音乐理论研究工作,阐述关于民族音乐发展的学术观点,包括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与努力,为音乐理论学科建设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海之波澜》问世于2018年8月,在第二届“盛世华筝”国际古筝音乐节原创新作中荣获金奖,由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古筝专业高二年级学生王钰首演并获得最佳演奏奖。

(二)创作背景

《海之波澜》出自《诗品二十四则》中的“海之波澜,山之嶙峋。”。王瑞作为一名出生在大海之乡的曲作者,海鸥飞翔、惊涛拍岸的情景,是他最为难忘的回忆。出自于对家乡的热爱,对故里的思念,以及对大海充满着感怀,王瑞写下此曲,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对大海的认识与思考。

三、《海之波澜》的主题及发展手法

(一)音乐主题

1.第一主题旋律

第一主题旋律共八小节,采用了两个平行乐句(4+4)的结构,每句开头由上行二度音阶的弱起进行,随后由主功能和弦带低音的琶音徐徐展开主题动机。接下来三次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将主题旋律的音域由中音区转至低音区。

第5小节最后一拍开始为主题旋律的平行乐句。第9小节处右手声部采用长摇、左手声部下行音阶将乐句结束于主调主音。第一主题旋律的旋律形态展现为波浪起伏式递进,展现了大海的神秘与坦荡。

谱例1 第一主题

2.第二主题旋律

第20小节处出现了本曲的第二主题旋律,同样采用了两个平行乐句(4+4)的结构。由钢琴在属功能宽音域柱式和弦弱起开始,古筝旋律接后半拍,随后以三度为主要和声特点不断地发展第二旋律主题动机。第二主题旋律与第一主题相比更为温情,独有海天一线下的平静辽阔,也似乎有些克制的深情,层层发展中积聚和准备着引人深究。

如下图:

(二)音乐主题的发展手法

本曲的音乐作品发展手法遵循两个原则:统一性原则和对比性原则。

每个主题旋律的发展采用了统一性原则,两个主题旋律之间存在着对比并置的关系。在主题旋律发展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充分保留了音乐主题的主要特性,又把主题加以各种变化,使其在统一中又有变化。主题在实际演奏中也是丰富多彩的,让音乐的主题得到合理的展开,使乐思得以充分揭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海之波澜》的调式定弦

(一)近现代古筝作品的调式定弦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古筝调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求新求异的审美需求,单一的音乐风格和传统的演奏技法使人们感到了音乐审美疲劳,而传统古筝定弦所具有的局限性同时也制约着筝曲的创作。因此,众多曲作者们纷纷在古筝定弦方面进行了个性化的定制,大大丰富了调式特点和乐曲风格。

现代大量新颖别致的音乐作品,如《云岭音画》《如是》《飘飘何所以,风起舞动时》《大漠行》等,无论在作曲技法、调式风格、演奏技巧上,还是在古筝定弦上,都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海之波澜》的调式定弦

《海之波澜》不仅在古筝定弦上推陈出新、设计个性特点,还利用其个别音在转调中别出心裁。

从《海之波澜》的定弦可以看出,本曲并没有采用传统且常见的五声音阶,而是在其旋律发展过程中加入了D、G作为♭E、♭A的变调构成。本曲第一主题的主调为♭E宫系统,音阶为dol、re、mi、sol、la(按照各音的唱名排列)。

在乐曲第207小节处标记了G-♭A、D-♭E,在演奏过程中移动琴码,达到转调的效果,同时也将音乐旋律的调式变化明显地通过上行音阶展示出来。

这样的古筝音阶定弦将具有色彩性的转调音纳入定弦的构架中,在传统的五声调性风格中加入了调式色彩的变化,形成了一种不失传统同时又有新元素、新色彩的风格。在这种个性的定弦方法和钢琴伴奏的支持下,音乐的情感色彩与旋律走向变化多样。在《海之波澜》淡淡的哀愁及憧憬和笃定的整体乐思的基调下,流露出作者那份游子急切想见到家乡亲人、回到故乡的心情和对大海的眷恋。

五、《海之波澜》的演奏效果

(一)快速指序的运用

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赵曼琴先生所发明的快速指序是一种高难度的古筝演奏技法,在近现代古筝作品中被广泛运用。在《海之波澜》这首古筝曲中快板所占篇幅过半,其快板中复杂的快速指序演奏技法非常考验演奏者的基本功和曲作者的和声创作功底。因此,演奏者在演奏乐曲快板中的快速指序时,需要保持音乐的颗粒感[1]和融入其中的旋律音。

如谱例中第56-70小节,曲作者用一整段的快速指序技巧,在提高到158每拍的速度的同时,还要与钢琴伴奏的和声重音予以搭配,将对大海波涛汹涌的画面的描写、心中情绪的澎湃展现得淋漓尽致。

演奏者在进行快速指序的练习时,需针对每一乐句进行分别练习,需要通过大量的慢练,日积月累,不断强化,反复练习,加强手指机能,才能将快速指序乐段完整地展现出来,同时可以突出某些和弦的主干音,均衡音色及音量,以达到节省部分力气用于后面弹奏的目的。还需要在进行低音区演奏时尽量减少触弦时所产生的杂音,利用手腕前后运行的惯性为演奏注入力量,保持手部的松紧适度,[2]谨防由于速度过快或手指僵硬等带来的如速度不达标、音色不够清晰或错音过多等问题。

(二)混合技法的运用

古筝演奏如今增加了许多具有色彩性的技法,通过对西方音乐的借鉴,逐步探索和改良并运用多声部音乐来进行创作。在作品中,以色彩性分解和弦搭配上“摇指”“泛音”“点指”“轮指”“快速指序”等,在其基础上创新了新型演奏技法:“原位指法”“扩充指法”“收缩指法”“跨越指法”“同音换指”[3],如陈哲作曲的《苍歌引》、陶一陌作曲的《玲珑剔透》等。

在《海之波澜》中,曲作者王瑞进行创作的第一原则是:如何将钢琴与古筝的旋律进行完美的融合。为此,他结合了现代的演奏技法特点和当前的音乐审美趋向,在《海之波澜》的主要旋律中,选用的演奏技法十分具有色彩性效果。如(见附录)第72小节处,在经过10小节短暂的连接后,第72小节处开始的乐句在与钢琴的配合下,使用了快速且强音的“扫弦”,随后“大撮”“点指”的交替使用,与钢琴完美结合,表现出强烈的音乐情绪。

如谱例4,同样在钢琴重拍强音及和弦的烘托和陪衬下,将古筝声部乐句的主要和弦音分解成“点指”与“小撮”的技巧搭配,音域上由中音区逐渐转向高音区。这样色彩性技法的使用不仅能够将旋律很好地凸显,而且能够通过演奏者的技巧展示,逐步烘托音乐氛围。

谱例4 演奏效果举例

六、《海之波澜》的结构布局

(一)曲式结构图

谱例5 《海之波澜》曲式结构图

(三)结构布局

如上例分析,笔者认为,本曲共A、B两个主题旋律。第一部分共18个小节,由四个乐句构成。随后是共26小节的第二主题部分,以4小节一句为动机,不断变化发展。随后进入10小节的连接部,由古筝的8度“大撮”进入,钢琴声部随即转到快板,速度提升至158每拍。第56-119小节是由D、E、F、G四段不同的新材料发展的插部。每部分乐句结构都是方整且平行的(8+8)上下乐句式。

经过第120-123四小节的渐弱渐慢连接过渡,乐曲进入首部第一主题旋律的扩充再现,由原来的4小节一乐句扩充为8小节一乐句,在演奏上采用大段“长摇”,将刚刚快板滚动和呼啸的情绪、惯性和动感的节拍承接过渡到广阔深沉的海面,最后逐渐平息。第154小节开始连续的4小节“多指摇”承上启下,在极其安静中又极其热烈。

紧接着进入另一个插部,出现新材料,8小节一乐句,共3乐句,采用变化发展的手法,将乐曲的情绪在连接中推至全曲的高潮。第190小节缓慢而温柔的广板减缩再现了第二主题。第206小节一连串由低音区至高音区的上行音阶与琶音,在最高音的摇指的持续中结束。

第一主题的第二次再现,加入了旋律的扩充,不断地将主题动机变化发展。在音乐情绪上给人一种慷慨激昂后虚弱恍惚的钝痛,仿佛眼前的幻境中又出现了曲作者心中所思所牵的人和事。在由第236小节稳定递增的三连音上行情绪的推动下,由“刮奏”将情绪收拢,进入乐曲的最后高潮和尾声。尾声有三个乐句,每乐句由8小节构成,选用了插部的两个主要素材进行减缩再现。最后在5小节的“长摇”和“刮奏”中,满怀坚定和信念结束。

七、结语

古筝协奏曲《海之波澜》是一部刚柔并济的作品,在乐曲旋律的创作中,曲作者王瑞更多运用西方音乐理论的和声规律,对中国的五声调式进行再创造。纳入古代音乐元素,融合现代乐曲曲风,体现了古代音乐和现代筝曲的完美融合,非常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4]是笔者认为具有代表性的当代筝曲。

任何一部作品的演奏形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演奏时除了需要相对强的演奏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演奏者加强对作品的理解,并具备丰富的情感世界。优秀的范例固然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一味模仿只会使演奏浮于表面,并不能触及内心,将心中的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因此,在合理的范围内,学会对自我解读,融入自己情感和风格,才是将一部作品学深学透的根本方法。

期望此文能为各位古筝届同仁尽些许微薄之力,希望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弹奏此曲。

猜你喜欢
波澜乐句古筝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胸中寓峰岳,笔下涌波澜——王海亮诗读感
第一次弹古筝
一石千层浪 思维起波澜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大陆援台物资遇波澜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